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传服(傳服)
谓大孩子穿过的衣服再给小孩子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食则同案,衣则传服。”
《國語辭典》:破腹  拼音:pò fù
1.剖开腹部。如:「现在很多产妇为避免分娩的疼痛,常采取破腹生产。」也作「剖腹」。
2.腹泻、拉肚子。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一折:「他破了腹,要阿屎哩!」《水浒传》第三九回:「却见宋江破腹,泻倒在床。」
《漢語大詞典》:临产(臨産)
指孕妇快要生孩子。 丁玲 《在医院中》:“她希望今天下午不会有临产的妇人,她带着欢喜的希企要去看开刀啊!”
《漢語大詞典》:塘报(塘報)
(1).军事情报。亦指专职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人。 明 单本《蕉帕记·陷差》:“小官今日见塘报,那 兀朮 会同 刘豫 围住 白鹿冈 一带了。”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塘报:“今军情紧急走报者,国初有刻期百户所,后改曰塘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誓师》:“忽接塘报,本月二十一日北兵已入 淮 境。” 清 李渔 《比目鱼·骇聚》:“昨日,左营裨将有塘报寄来。” 清 钱谦益 《承事郎郭君墓志铭》:“ 魏潭 至 荔川 数百里,举烽燧,设塘报,一夕数惊。”
(2).邸报。 明 张居正 《奉谕拟辽东赏功疏》:“该同官大学士 吕调阳 等,録示阁中题稿,并该镇塘报,传奉圣意,欲臣议拟处分。”明史·陈新甲传:“一日,所遣职方郎 马绍愉 以密语报, 新甲 视之置几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付之抄传。於是言路譁然。”
(3). 清 代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递送。后来发行报纸,塘报废。
(4). 浙 东一带赛会时,由一个化装的孩子骑马先行,预示赛会队伍即将到来,称“塘报”。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
《漢語大詞典》:屠母
谓母裂胸而生下孩子。《楚辞·天问》:“ 啟 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朱熹 集注:“屠母,疑亦谓《淮南》所説:‘ 禹 治水时,自化为熊,以通轘辕之道, 涂山氏 见之而慙,遂化为石,时方孕 啟 , 禹 曰:“归我子!”於是石破北方而 啟 生。’其石在 嵩山 ,见汉书注。竟地,即化石也。”一本作“瘏母”。参见“ 屠疈 ”。
《漢語大詞典》:屠副
谓剖裂。《楚辞·天问》“何勤子屠母” 清 蒋骥 注:“问 啟 能通於天为 圣王 ,何生而屠疈其母乎?”参见“ 屠母 ”。
《漢語大詞典》:寄褐
(1).旧俗,为使孩子长寿而给他穿僧衣,谓之寄褐。释氏要览·杂记:“今世人护惜儿孩,遂服以僧衣,谓之寄褐。”
(2).旧称不信教不念经只穿道士衣服的人为寄褐。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黄冠之教,始于 汉 张陵 ,故皆有妻孥,虽居宫观,而嫁娶生子与俗人不异。奉其教而诵经,则曰道士;不奉其教不诵经,惟假其冠服,则曰寄褐。”
《國語辭典》:小冤家  拼音:xiǎo yuān jiā
对关系亲密的人戏谑的称呼。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把这小冤家情理难饶,我待打呵!教人道管不的恶妇欺亲子;教人道近不的瓜儿揉马包。」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二折:「哎!你个小冤家,可也是怎生!我恰才把著手街上閒行,怎生转回头,就不知个踪影。」
《国语辞典》:小主人  拼音:xiǎo zhǔ rén
称主人的孩子。《三国演义》第四一回:「主人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
分类:主人孩子
《漢語大詞典》:优育(優育)
(1).谓给予优厚的生活待遇。《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又 江 边戍兵,远当以拓土广境,近当以守界备难,宜特优育,以待有事。”
(2).以优良条件养育孩子。《人民日报》1982.3.14:“提高素质,就要求优生、优育。”
《漢語大詞典》:诞喜(誕喜)
指生孩子。 明 沈榜 《宛署杂记·三婆》:“一曰奶婆,即两县及各衙门选送礼仪房坐季奶口,若内庭将有诞喜,则预召数人候之内直房。”
《國語辭典》:领养(領養)  拼音:lǐng yǎng
收养、认养。如:「领养孤儿」、「领养弃婴」。
《漢語大詞典》:全托
(1).可以日夜寄放孩子的托儿所。《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1期:“关于托儿所组织的形式,要从当地生产发展和群众的需要出发,并照顾当地的可能条件,可以办日托,也可以办全托,不要强求一致。”
(2).指把孩子日夜都寄放在托儿所里。如:我的孩子已全托了。
《漢語大詞典》:寄僧名
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请和尚起一僧名,谓之“寄僧名”。《中华全国风俗志·直隶·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个男孩,自然爱如珍宝。但是一方面却时时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殇。因此为父母者往往带领小孩到庙中焚香祷告,求和尚给小儿起一名,俗称‘寄僧名’。其意盖为自此以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之妆束,直至十二岁跳墙还俗之时,才能更换。”
《漢語大詞典》:煨干就湿(煨乾就濕)
极言抚育孩子的辛苦。 元 李五 《虎头牌》第三折:“俺两口儿虽不曾十月怀躭,也曾三年乳哺,也曾煨乾就湿,嚥苦吐甘。”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不想共乳同胞一体分,煨乾就湿母艰辛。”亦作“ 煨乾避湿 ”。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生下这孩儿,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嚥苦吐甜,煨乾避湿,不知受了多少辛苦。”
《國語辭典》:析骸易子  拼音:xī hái yì zǐ
形容天灾人祸时,绝粮断炊的惨况。参见「易子析骸」条。《抱朴子。内篇。明本》:「或流血漂橹,积尸筑京,或刑坑降万计,析骸易子。」《魏书。卷一八。太武五王传。广阳王建传》:「前留元标据于盛乐,后被重围,析骸易子,倒悬一隅,婴城二载。」
《國語辭典》:析骸以爨  拼音:xī hái yǐ cuàn
分解人的骨骸来烧火作饭。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后用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因粮尽援绝的悲惨困境。《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下。李华传》:「巡握节而死,非亏教也;析骸以爨,非本情也。」也作「析骨而炊」、「析骨以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