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谐协(諧協)
和谐协调。 宋 沈辽 《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簫竽合古律,宫羽自谐协。”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诗有纯用平侧字而自相谐协者。”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八:“诗的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协的韵律,并不在乎词藻的修饰。”
《漢語大詞典》:总缉(總緝)
(1).统领协调。 汉 董仲舒 《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君侯以 周 召 自然体质,擢升三公,统理海内,总缉百僚。”
(2).收集编次。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适道已来,四十九载,妙应事多,宜加总缉,共成区畛。”
《漢語大詞典》:四畅(四暢)
(1).阴、阳、刚、柔四气协调通畅。礼记·乐记:“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孔颖达 疏:“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者,四畅谓阴阳刚柔也,四者通畅交在身中而发见动作於身外也。”
(2).指理发、搔背、剔耳、刺鼻四项使人体舒适的事。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五:“古人以理髮、搔背、剔耳、刺鼻为四畅,此小安乐法。”
《漢語大詞典》:函和
和合,协调。魏书·崔楷传:“天地函和,日月光曜。”
分類:和合协调
《国语辞典》:不自然  拼音:bù zì rán
1.出于人工而非天然形成的。如:「那排树剪成这样,非常不自然。」
2.不协调。如:「你今天的发型看起来很不自然。」
3.做作,非出于内心的。如:「这出戏演得很不自然。」
4.局促不安。如:「本来就心虚,又被别人一说,脸上的表情立刻变得很不自然。」
《漢語大詞典》:孔群(孔羣)
很协调。《诗·秦风·小戎》:“俴駟孔羣,厹矛鋈錞,蒙伐有苑。” 毛 传:“孔,甚也。” 郑玄 笺:“甚羣者,言和调也。”
分類:协调
《漢語大詞典》:辅和(輔和)
调和,协调。 汉 王粲 《儒吏论》:“先王见其如此也,是以博陈其教,辅和民性,达其所壅,袪其所蔽,吏服雅训,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自克也。”
分類:调和协调
《漢語大詞典》:谐会(諧會)
(1).和合,协调。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然 唐 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
(2).会合,巧合。 唐 陆贽 《奉天论李晟所管兵马状》:“臣初奉使諭旨,本缘粮赐不均,偶属移军,事相谐会。”
《漢語大詞典》:谐允(諧允)
(1).协调允当。新唐书·崔祐甫传:“及 祐甫 ,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踰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2).允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去此六十里,有 吴村 卫氏 ,年十八矣,高其价,故未售也。君重啗之,必合谐允。”
《國語辭典》:迷彩  拼音:mí cǎi
一种军队伪装的方法。系以不同的色彩、不规则的图形,图绘于建筑物或器材表面,使观测者发生错觉,无法辨认物体的原有形态。
《漢語大詞典》:协合(協合)
(1).互助,合作。 李大钊 《阶级竞争与互助》:“自虫鸟牲畜乃至人类,都是依互助而进化的,不是依战争而讲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进化,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
(2).和谐,协调。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三:“还有我们家里的习惯和城里的风气不大协合的。”
《漢語大詞典》:交洽
协调融洽。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上之为太子,於父子间,慈孝交洽无嫌。”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 託氏 的遗泽更使人想起古人淳朴的天性,和此自然相交洽。”
分類:协调融洽
《漢語大詞典》:谐调(諧調)
(1).诙谐戏谑。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抃博蒲塞,会众之事,谐调哂謔,适坐之方,然失敬致侮,皆此之由。” 南朝 梁 沈约 《与约法师书》:“其事未远,其人已谢,昔之谐调,倏成悲绪。”
(2).和谐协调。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三:“‘构图派’亦名‘抽象派’(Compositionalism)是主张把自然的外观,还原而为完全抽象的‘线’与‘色’的谐调的。”《读书》1985年第2期:“用‘生漆点睛’,不论画在绢上还是纸上,熟纸上还是生纸上,都与整个水墨或彩色的描絵极不谐调,效果并不好。”
《漢語大詞典》:犯色
(1).指犯颜直谏。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孝景 将侯 王氏 , 脩侯 犯色,卒用废黜。”
(2).色彩不协调。 冰心 《一个母亲的建议》:“两根大小辫儿,再系上两种犯色的丝带。”
《漢語大詞典》:调议(調議)
议论协调。荀子·富国:“其朝廷隆礼,其卿相调议,是治国已。”
分類:议论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