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化石学(化石学)  拼音:huà shí xué
研究古生物化石,藉以了解生物的型态、活动及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年代的一门学问。也称为「古生物学」。
《国语辞典》:活化石  拼音:huó huà shí
指某一生物的种长期未发生进化,只存于化石中,未有分支进化,没有现存的近似种,但仍是现生种。此物种从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原始的特性。如银杏、鹦鹉螺、鸭嘴兽等。
《国语辞典》:爪哇人  拼音:zhǎo wā rén
根据在爪哇发现的史前人类化石所确定的已灭绝的人科成员。西元一八九一年,由荷兰医生杜布瓦(Eugēne Dubois)所发现。特徵是脸孔大、头骨粗厚、前额低斜、眉塉粗隆、下颚厚重、牙齿粗大,脑容量平均八百六十西西,身高约一百七十二公分,完全直立行走。时代比北京人要早,因此被认为更原始些。
《国语辞典》:异特龙(异特龙)  拼音:yì tè lóng
动物名。恐龙类。化石发现于北美及东非侏罗纪后期的地层中。体重约二吨,体长约十公尺,肉食,牙齿和爪子锐利,尾巴强劲而有力。
《国语辞典》:左镇人(左镇人)  拼音:zuǒ zhèn rén
民国六十四年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的智人种化石,年代约在二万至三万年前,是台湾迄今所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属于更新世。
《国语辞典》:拉玛猿(拉玛猿)  拼音:lā mǎ yuán
一千五百万至一千万年前的人科化石。首先发现于印度西北部的喜瓦利山丘,随后在西欧、东非及华南均有出土。牙齿咬合方式与现代人大致相似,脸部短、杂食,采二足步行。是人类离开猿科后的最早祖先。
分类:至一化石
《国语辞典》:矽化木  拼音:xì huà mù
树木的化石。其中仍保持原有木材构造的原理。也称为「木化石」、「石化木」。
《国语辞典》:瓦斯车(瓦斯车)  拼音:wǎ sī chē
以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的汽车。
《国语辞典》:上洞人  拼音:shàng dòng rén
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的化石人。出土于北平西南周口店北京人洞穴南面的山顶上,距今约两万年前。从发现的三具完整头骨研究,他们实具有三种不同现代人种的特徵,即原始蒙古人种、爱斯基摩人和美拉尼西亚人。装饰品甚为丰富,有制作精巧的穿孔小石珠、钻孔小砾石和大量穿孔的兽牙等。
《国语辞典》:三觭龙(三觭龙)  拼音:sān jī lóng
动物名。恐龙类。体长约三丈,其化石发现于北美洲及中国蒙古、山东之白垩纪地质系统中。有一骨板由头后缘伸至肩甲,以保护颈部,头上有角一对,形似牛角,头前正中线上,另有一小角,故称为「三觭龙」。
《國語辭典》:古生物学(古生物學)  拼音:gǔ shēng wù xué
研究生存于地质时代的各类生命的科学。研究素材为埋藏于地壳中的动、植物化石,分析其形态、类别、功能及演化关系,并藉以判定地层的地质年代等。主要为研究化石学(fossil study)。
《漢語大詞典》:大荔人
我国近年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发现于 陕西省 大荔县 解放村 附近的 洛河 第三阶地砂砾层中。1978年1980年两次发掘。同出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
《國語辭典》:蓝田猿人(藍田猿人)  拼音:lán tián yuán rén
中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西元一九六三年在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的猿人化石。他们的头骨壁厚,额骨宽,脑容量小,约七百八十毫升,体质形态比北京人、爪哇人更原始,约生活于五、六十万年前,属于更新世中期的早期。也称为「蓝田人」。
《漢語大詞典》:马坝人(馬壩人)
我国古人化石。1958年在 广东 韶关 马坝乡 狮子山 洞穴中发现。所发现的化石为不完整的头骨一具。地质年代属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
《國語辭典》:木化石  拼音:mù huà shí
树木的化石,其中仍保持原有木材构造的纹理。也称为「矽化木」、「石化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