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顶上(頂上)
(1).顶头,高处。指山巅。 唐 林宽 《送僧游太白峰》诗:“顶上多灵跡,尘中少客知。” 唐 黄滔 《壶公山》诗:“数人游顶上,沧海见东边。”
(2).顶礼拜上。极表尊敬。 明 陈洪谟 继世纪闻卷一:“公差出外及回京者,朝见毕,皆赴 瑾 ( 刘瑾 )宅见辞。用涴红笺纸写官衔,称‘顶上’字样以为常礼。” 明 陈洪谟 继世纪闻:“凡拜帖写‘顶上’,不敢云‘拜上’,‘顶上’之称自此起。”《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 夏公 又留下了一个双红拜帖儿,説道:‘多顶上老公公,拜迟,恕罪。’”儒林外史第六回:“二奶奶顶上大老爹,知道大老爹来家了,热孝在身,不好过来拜见。”
《漢語大詞典》:五两(五兩)
(1).谓两只配成一双。《诗·齐风·南山》:“葛屨五两,冠緌双止。” 朱熹 集传:“两,二履也。” 王夫之 稗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乃与冠緌必双,男女有匹之义合。”
(2).犹言五匹。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 郑玄 注:“纳币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今谓之匹。”
(3).五兵技巧。吕氏春秋·简选:“ 晋文公 造五两之士五乘,鋭卒千人。” 高诱 注:“两,技也,五技之人。” 陈奇猷 校释引 金其源 曰:“五两即五技,亦即五兵。士谓勇士。五两之士,谓能用五兵技巧之勇士也。”
(4).代称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 章炳麟 《封建考》:“夫 晋 之五两, 吴 之多力、利趾, 越 之习流, 魏 之武卒, 秦 之鋭士,虽出征调,犹选练中程。”
(5).亦作“ 五緉 ”。古代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文选·郭璞〈江赋〉:“覘五两之动静。” 李善 注:“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繫其巔,立军营中。’ 许慎 《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 楚 人谓之五两也。’” 唐 独孤及 《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斐侍御》诗:“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 宋 贺铸 《木兰花》词:“朝来著眼沙头认,五两竿摇风色顺。”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虏循》:“被他火箭飞来紧。我船五緉见火就着。”
《漢語大詞典》:平头(平頭)
(1).凡计数逢十,如十、百、千、万等不带零头,俗谓之齐头,亦称平头。 唐 白居易 《登龙尾道南望忆庐山旧隐》诗:“青山举眼三千里,白髮平头五十人。” 元 燕公楠 《摸鱼儿》词:“又浮生平头六十,登楼悵望 荆楚 。” 清 赵翼 《五十初度》诗:“里居荏苒四经春,忽作平头五十人。”
(2).作诗的声病之一。南史·陆厥传:“ 约 ( 沈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製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体凡:“平头谓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
(3).头巾名。参见“ 平头小样巾 ”。
(4).代指奴仆。 宋 陆游 《兀坐久散步野舍》诗:“赤脚舂畲粟,平头拾涧柴。” 明 汤显祖 《紫钗记·回求马仆》:“好教你垂鞭接马玉童扶,衣箱别有平头护。” 清 钱谦益 《〈唐祖命诗稿〉序》:“ 祖命 别余之 溧水 ,而遣平头裹粮以候余文。” 清 黄景仁 《苦暑行》:“平头摇扇不可得,拔剑驱蝇聊尔尔。”参见“ 平头奴子 ”。
(5).犹平常,普通。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
(6).谓不分高低。 史芬 《罗炳辉将军生平》二:“官司判了个平头,双方都没输赢。”
(7).男子发式。顶上头发留的稍长,剪平,从脑后到两鬓的头发全部推光。
《漢語大詞典》:平头小样巾(平頭小樣巾)
头巾名。新唐书·车服志:“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
分類:头巾
《漢語大詞典》:平头奴子(平頭奴子)
不戴冠巾的奴仆。 南朝 梁武帝 《河中之水歌》:“珊瑚掛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唐 李白 《梁园吟》:“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邵瑞彭 《北行杂诗》:“平头奴子二三辈, 吴 语喁喁足解嘲。”亦作“ 平头奴 ”。 唐 丘为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诗:“适远纔过宿舂料,相随唯一平头奴。”
《漢語大詞典》:圆光(圓光)
(1).月亮。 唐 李白 《古风》之二:“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明 刘基 《过秦楼》词:“圆光易缺,急景难追。”
(2).佛教谓菩萨头顶上的圆轮金光。 唐 法琳 《辨正论·喻篇上》:“ 如来 身长丈六,方正不倾,圆光七尺,照诸幽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貌堂堂,声朗朗,头直上只少箇圆光,却便似捏塑来的僧伽像。”
(3).旧时江湖术士利用迷信心理骗人财物的一种方法。用镜或白纸施以咒语,令童子视之,谓其上能现诸象,可知失物所在,或预测吉凶、祸福。晋书·艺术传·佛图澄:“﹝ 澄 ﹞又令一童子洁斋七日,取麻油合胭脂,躬自研於掌中,举手视童子,粲然有辉。童子惊曰:‘有军马甚众,’”据云,此即后来之圆光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一回:“就是甚么兼精辰州符、失物圆光的那个,天天在报上上告白的。”参阅 徐珂 《清稗类钞·方伎·圆光》
《漢語大詞典》:云顶(雲頂)
(1).山名。在 四川 境内。 前蜀 贯休 《游云顶山晚望》诗:“ 云顶 聊一望,山灵草木奇。 黔 南在何处,堪笑復堪悲。” 宋 陆游 《自小云顶上云顶寺》诗:“跃马上 云顶 ,欲呼飞仙人。” 钱仲联 校注引 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金堂县》:“《名山志》云:‘ 金堂 三学山 ,乃 汉州 北山,一名 云顶 ,一名 石城 ,亦名 栖贤 、 开照 ,其实一山也。’”
(2).山名。在 浙江省 瑞安县 东。 元 倪瓒 《送僧游天台次张外史韵》:“坐寻 云顶 千峰石,归趁江头八月潮。”
(3).高山顶上。 宋 陈著 《念奴娇·献再一兄成室大任》词:“笑指旧隐逍遥,分猿鹤地,云顶栽花木。” 明 高启 《题瀑布泉》诗:“千山云顶一泉飞,仰面时惊雨溼衣。”
《漢語大詞典》:云庵(雲庵,雲菴)
亦作“ 云菴 ”。建造在高山顶上的房舍。 唐 陆龟蒙 《秋日遣怀十六韵寄道侣》:“药鼎高低铸,云庵早晚苫。” 宋 苏轼 《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诗:“惯眠处士云菴里,倦醉佳人锦瑟旁。” 王文诰 题注:“ 祖无择 所作 介亭 ,在山之极巔排衙石处。” 元 李存 《题云庵》诗:“夜宿云菴中,白云满牀头。”
《漢語大詞典》:双角(雙角)
(1).两只角。 唐 储光羲 《述韦昭应画犀牛》诗:“双角前崭崭,三蹄下駸駸。” 唐 王建 《荆门行》:“大蛇过处一山腥,野牛惊跳双角折。”
(2).指古代孩童或青年女子头顶上的两束发髻。 唐 白居易 《东城晚归》诗:“一条邛杖悬龟榼,双角 吴 童控马衔。”
《漢語大詞典》:天窗
亦作“ 天牕 ”。亦作“ 天牎 ”。
(1).设在屋顶上用以透光和通风的窗子。 唐 李白 《明堂赋》:“藻井綵错以舒蓬,天牕赩翼而衔霓。” 宋 范成大 《睡觉》诗:“寻思断梦半瞢腾,渐见天窗纸瓦明。” 明 马愈 《马氏日抄·奇盗》:“一夕,有偷儿自天牎中下,检其细輭,仍从屋上逸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九回:“听着街上打过五更,一会儿天窗上透出白色来,天色已经黎明了。” 茅盾 《天窗》:“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2).指山崖、洞窟顶部透光的缝隙。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下:“ 太山 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餘盘,经 小天门 、 大天门 ,如从穴中视天窗矣。” 唐 钱起 《登覆釜山遇道人》诗之一:“攀崖到天窗,入洞穷玉溜。”
(3).比喻报纸版面局部删除后留下的成块空白。 鲁迅 《书信集·致谢六逸》:“看近来稍稍直说的报章,天窗满纸。” 邹韬奋 《经历》五六:“有些报纸上的社论被他们完全抽去……第二天社论的地位便是一大片雪白,完全开着天窗,这是在别处所未见的。”
《漢語大詞典》:危巅(危巔)
高山顶上。 元 王恽 《游青莲寺》诗:“午枕不容诗梦就,天风吹雨下危巔。”
《漢語大詞典》:戴角
头顶上生角。列子·黄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淮南子·墬形训》:“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史记·律书:“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 清 唐孙华 《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三:“戴角无上齿,傅翼恒两足。”
《漢語大詞典》:顶头(頂頭)
(1).物体的顶上头;最高处。 唐 秦系 《宿云门上方》诗:“禪室遥看峯顶头,白云东去水长流。”《水浒传》第一一八回:“却説 时迁 一步步摸到关上,扒在一株大树顶头,伏在枝叶稠密处。” 郭光 《仅仅是开始》四六:“四壁顶头的烟黑,被雨雪冲得一道一道的。”
(2).指尽头。 张寿臣 《小神仙》:“这小胡同里有个顶头门儿,就一家儿,是车厂子。”
(3).指源头。《朱子全书》卷五二:“而今学者,须是从下学理会,若下学而不上达,也不成箇学问,须是寻到顶头,却从上贯下来。”
(4).迎面,迎头。《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 敬来 ﹞説着,磕下头去, 西门庆 慌忙顶头相还,説道:‘大舅恭喜。’”儒林外史第五四回:“﹝ 陈木南 ﹞走不得几步,顶头遇着一个人。”《何典》第一回:“谁知这阵鬼阵头风还没有住,一路都是顶头大逆风,摇了几日方能到得 三家村 里。”
(5).直接的(上司)。《人民日报》1981.1.23:“参与定案的人多,既有顶头领导,又有周围同志,怕改了一个,得罪十个。”
(6).旧谓出钱顶承他人的职位或财产。详“ 顶头银两 ”、“ 顶头钱 ”。
《漢語大詞典》:喷水
用细蒙蒙的水雾喷(如温室),往往从置于头顶上的喷雾系统向下喷,主要为了有助于保持湿度
围堰或堤防的故障,因而导致水通过该结构或在其下面突然涌入
《漢語大詞典》:雁来红(雁來紅)
植物名。苋科。一年生草本。近顶上的叶有红、黄、紫等色。秋季开花。供观赏,亦可食用或供药用。原产热带 亚洲 。 宋 陈允平 《唐多令·吴江道上寄郑可大》词:“欲寄相思无好句,聊折赠雁来红。”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雁来红:“茎叶穗子并与鸡冠同。其叶九月鲜红,望之如花,故名。 吴 人呼为‘老少年’。一种六月叶红者名‘十样锦’。”
《漢語大詞典》:残溜(殘溜)
雨后在房、篷等顶上零星的滴水。 明 文徵明 《新晴》诗:“初阳动簷瓦,残溜时自滴。” 清 沈德潜 《夜泊听雨》诗:“入夜篷窗罨散丝,深更残溜滴迟迟。”
《漢語大詞典》:四注
(1).四周环绕。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高廊四注,重坐曲阁。” 吕延济 注:“注,犹帀也;高廊,行廊也;谓行廊帀於四边也。”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池山赋》:“别有复道三袭、平臺四注。”
(2).指四周环绕的走廊。 南朝 梁简文帝 《喜疾瘳》诗:“逍遥临四注,兼持散九愁。”
(3).指屋宇、棺椁四边有檐,可使顶上的水从四面流下。 清 程瑶田 《释宫小记·中霤义述》:“故天子、诸侯屋皆四注,则有东西南北之霤凡四。” 清 程瑶田 《释宫小记·栋梁本义述上》:“天子棺载龙輴,其上加椁,椁上加縿幕,幕上欑之,谓菆聚,其木周於其外,以四注如屋而尽涂之也。”参见“ 四阿 ”。
《漢語大詞典》:四阿
指屋宇或棺椁四边的檐霤,可使水从四面流下。周礼·考工记·匠人:“四阿重屋。” 郑玄 注:“四阿,若今四注屋。” 贾公彦 疏:“此四阿,四霤者也。”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咸有四阿。” 孔晁 注:“宫庙四下曰阿。” 朱右曾 校释:“四阿,四注屋,四面有霤阿下也。”左传·成公二年:“椁有四阿。” 杜预 注:“四阿,四注椁也。” 孔颖达 疏:“ 郑玄 云:‘阿,栋也。’四角设栋也,是为四注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