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记里鼓(記里鼓)
(1).计数里程之鼓。隋书·元巖传:“ 巖 卒之后, 蜀王 竟行其志,渐致非法,造浑天仪、司南车、记里鼓,凡所被服,拟於天子。”
(2).比喻单调刻板的应酬之作。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上:“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参见“ 记里车 ”。
《漢語大詞典》:记里车(記里車)
古代一种能标示道路里程的车子。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起於 西京 。亦曰记里车。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鐲。《尚方故事》有作车法。”隋书·礼仪志五:“记里车,驾牛。其中有木人执槌,车行一里,则打一槌。”晋书·舆服志:“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漢語大詞典》:雕本(彫本)
刻本,雕板所印的书。 宋 李廌 师友谈记:“初眉山集有雕本, 元弼 得之,夜观之忘寝。”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唐 时雕本甚稀,故 苏弁 家藏二万,侔於祕阁。” 清 金农 《怀人绝句》之四:“ 宋 元 雕本积万卷,夫子著书游禁庭。”
彫本:刻板印刷的书籍。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为 炎武 写广韵《音学五书》,今世传彫本是也。”
《國語辭典》:丛刻(叢刻)  拼音:cóng kè
汇刊群书而成的套书。如《金陵丛刻》、《稽古堂丛刻》。也称为「丛刊」、「丛书」。
《漢語大詞典》:官板
(1).官府刻板刊行的书籍。如 宋 秘书监、茶盐司、漕司、郡庠、县斋及府州县学, 元 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署, 明 南北监以及 清 武英 殿等诸官书局所刻的书,均称官板。
(2).即铜钱。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瞧跟他的那个姓 华 的老头子真来的讨人嫌:什么事儿他全通精儿,还带着挺撅挺横,想沾他一个官板儿的便宜也不行!”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板儿》:“今北人称钱,犹有官板之名。”
《漢語大詞典》:梨板
印板。旧时常用梨木刻板印书,故称。 清 沈维材 《〈四溟诗话〉跋》:“前 明 谢四溟 先生为 赵 藩重客,尝刊其全集以行世,迄今又二百餘年矣,梨板无存,日就湮没,良可惜焉。”
《漢語大詞典》:形讹(形訛)
校勘学术语。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歧出的错误字体。
《國語辭典》:刷印  拼音:shuā yìn
把文字或图画制成印板后,涂上油墨,印于纸上。《儒林外史》第八回:「刻毕,刷印了几百部,遍送亲戚、朋友。」也称为「印刷」。
分類:印刷刻板
《漢語大詞典》:拘陋
刻板浅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天下大计,孰不成於大度之人,而败於拘陋之士哉!” 康有为 《〈礼运注〉叙》:“人好其私説,家修其旧习,以多互证,以久相蔽,以小自珍,始误於 荀 学之拘陋,中乱於 刘歆 之伪谬,末割於 朱子 之偏安。”
分類:刻板浅陋
《漢語大詞典》:枣行(棗行)
刻板印刷行世。古代刻板多用枣木,故谓枣行。 明 王子衡 《〈何大复集〉序》:“大復集辞赋三卷、四言诗一卷……别论若干卷,刻在 潞州 。斯集枣行久矣,尚未託有序列。其甥 王君 朝良 泣谓余曰:‘公吾舅氏之知己也,兹言非公其谁!’”
《漢語大詞典》:锓枣(鋟棗)
刻板印刷。书板多用枣木,故称。 宋 王迈 《钱方言岩仲之泰尉尤溪》诗:“及瓜上日相催迫,鋟枣通宵细校讐。”
《漢語大詞典》:镌行(鐫行)
刻板印行。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詰戎践墨》《谈兵事》, 竹居王孙 为之鐫行,世尚有传者。”
《漢語大詞典》:剞劂氏
指刻板印书的经营人。 明 张煌言 《曹云霖中丞〈从龙诗集〉序》:“兹 云霖 将削稿以付剞劂氏,貽书问序於予。”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 金陵 叶君 爰出资重付剞劂氏,为袖珍本。”亦省作“ 剞氏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吾﹞輒捃拾其中诸家见解所遗百数十则,捐诸剞氏,备一家言。” 王鹏运 《〈彊邨词〉序》:“既刊翁《半塘定稿》,復用翁恉,薙存拙词若干首,姑付剞氏,即以翁书弁之首,以永予哀云。”
《漢語大詞典》:刊墨
刻板印刷。 宋 叶适 《〈播芳集〉序》:“於是取近世名公之文,择其意趣之高远,词藻之佳丽者而集之,名之曰《播芳》,命工刊墨,以广其传。”
《漢語大詞典》:中书格(中書格)
明 代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其书体一般端正而流于刻板,人谓之中书格。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今国家誥敕及宫殿匾额,皆用笔法极端楷者书之,谓之中书格,但取其庄严典重耳,其实俗恶不可耐也。”
《漢語大詞典》:粘皮着骨(粘皮著骨)
(1).比喻执着,刻板。《朱子全书》卷十八:“其深浅在人,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説。”亦作“ 粘皮带骨 ”。 明 郎瑛 七修续稿·诗文九·四言咏物:“咏物太着题,则粘皮带骨而卑陋。”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古今诗互有优劣:“且诗虽刻划,终觉粘皮带骨,无浑脱之致。”
(2).比喻不爽利。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原来 赵三 为人粗暴,动不动自夸道:‘我是一刀两段的性子,不学那粘皮带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