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本统(本統)
(1).谓以仁义为本的传统。荀子·议兵:“ 秦 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 汤 之放 桀 也,非其逐之 鸣条 之时也; 武王 之诛 紂 也,非以甲子之朝而胜之也:皆前行素脩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 杨倞 注:“本统,谓前行素脩……谓前已行之,素已脩之。”
(2).犹正统。 唐 柳宗元 《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佛道愈远,异端竞起,唯 天台大师 为得其説。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 宋 叶适 《学校》:“人知由学,而科举之陋稍可洗去;学有本统,而古人文宪庶不坠失。”
分類:正统仁义
《漢語大詞典》:积仁(積仁)
聚积仁义。史记·伯夷列传:“若 伯夷 、 叔齐 ,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 汉 刘向 说苑·修文:“积仁为灵。 灵臺 之所以为灵者,积仁也。”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 楚元王 积仁基德,啟蕃斯境,素风道业,作范后昆。”
分類:聚积仁义
《漢語大詞典》:蹈仁
遵循仁义之道。 晋 曹毗 《晋江左宗庙歌·歌显宗成皇帝》:“迈德蹈仁,匪礼弗过。”
分類:遵循仁义
《漢語大詞典》:树蕙(樹蕙)
种植香草。喻修行仁义。《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朱熹 集注:“言已种蒔众香,修行仁义,以自洁饰,朝夕不倦也。” 元 杨载 《次韵引浚仪公题兰竹卷子》:“树蕙连丛竹,秪应族类同。” 明 徐世溥 《怀芳草赋》:“彼采萧兮一日三秋,况树蕙兮百畮千头。”
《漢語大詞典》:义教(義教)
仁义的教化。晋书·李充传:“惧后进惑其如此,将越礼弃学,而希无为之风;见义教之杀,而不观其隆矣。”
分類:仁义教化
《國語辭典》:同义(同義)  拼音:tóng yì
1.意义相同。如:「《尔雅》一书,凡同义之字皆罗列一处。」
2.仁义相同。《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帝者同气,王者同义。」汉。王充《论衡。齐世》:「临淮许君叔亦养兄孤子,岁仓卒之时,饿其亲子,活兄之子,与子明同义。」
《國語辭典》:乡方(鄉方)  拼音:xiàng fāng
归向仁义之道。《礼记。乐记》:「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分類:归向仁义
《國語辭典》:天黥  拼音:tiān qíng
古代称脸上天生的痘疤。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一○。天黥》:「按天黥,当谓痘疤。即唐人所咏之面花也。」
《漢語大詞典》:贼道(賊道)
(1).损害仁义之道。孟子·尽心上:“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赵岐 注:“所以恶执一者,为其不知权,以一知而废百道也。”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武帝四:“然而异焉者, 申公 之言,儒者立诚之辞也; 汲黯 之言,异端贼道之説也。”
(2).妖道。骂巫觋道士的话。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道觋》:“[内] 杜太爷 皂隶拿姑娘哩。[浄]为甚么?[内]説你是个贼道。”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只见三四个黄衣力士,扛四五十斤一块石板,压在 裴道 身上,口里説:‘谢贼道的好法!’”
《國語辭典》:盗儒(盜儒)  拼音:dào rú
口称仁义而无儒者行为的人。《新唐书。卷一七四。李逢吉等传。赞曰》:「夫口道先王语,行如市人,其名曰『盗儒』。」
《漢語大詞典》:远义(遠義)
背离仁义。汉书·公孙弘传:“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 颜师古 注:“远,违也,音于万反。”
分類:背离仁义
《国语辞典》:梁惠王  拼音:liáng huì wáng
1.帝号。(西元前400~前319)姓毕名莹,即战国魏惠王。魏武侯子,继位为侯。迁都大梁,僭称梁王。曾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孟子说以仁义之道,但未受重用。谥号惠。
2.《孟子》篇名。因首章记孟子以仁义之道说梁惠王,故以为篇名。
《漢語大詞典》:义渊(義淵)
仁义的渊海。喻仁义之深广。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思一黔首,濯溉义渊。”
分類:仁义深广
《漢語大詞典》:六虱(六蝨)
谓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弱民》:“三官生蝨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蝨成俗,兵必大败。”亦以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蝨”。见《商君书·靳令》
《國語辭典》:理塞  拼音:lǐ sè
1.脉理闭结。《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衣不燀热,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
2.义理不行。《淮南子。泛论》:「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