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雁引
亦作“鴈引”。 雁的鸣声。引,曲。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谢庄〈郊游〉》:“气清知雁引,露华识猿音。”文选收此诗作“鴈引”。
分類:鸣声诗作
《漢語大詞典》:周周
鸟名。以其鸣声得名。《文选·阮籍〈咏怀诗〉》:“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李善 注引《韩子》曰:“鸟有周周者,首重而尾曲,将欲饮於河,则必颠,乃衔羽而饮。” 南朝 梁 刘孝标 《答刘之遴借类苑书》:“蛩蛩之谋,止於善草;周周之计,利在衔翼,故鳩集斯文,盖自缀其漏耳。”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物重名》:“物之名有重言之者,鸟曰周周。”
分類:鸟名鸣声
《漢語大詞典》:第三声(第三聲)
(1).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 巴 东 三峡 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 唐 戴叔伦 《和崔法曹建溪闻猿》:“闻道 建溪 肠欲断,的知断著第三声。” 唐 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楚 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2).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漢語大詞典》:啁啁
象声词。禽鸟鸣声。禽经:“鷃雀啁啁,下齐众庶。” 郭沫若 《夕暮》:“鸡雏们也啁啁地争食起来了。”
《漢語大詞典》:閤閤
象声词。蛙鸣声。 唐 韩愈 《杂诗》之四:“蛙黽鸣无谓,閤閤祇乱人。” 宋 陆游 《宿能仁寺》诗:“遥怜萍青青,厌听鼃閤閤。” 金 赵秉文 《寓望》诗:“蒲根閤閤乱蛙鸣,点水杨花半白青。”
《漢語大詞典》:清吭
清亮的鸣声。 宋 梅尧臣 《次答郭功甫》:“ 江 南有嘉禽,乘春弄清吭。”
分類:清亮鸣声
《漢語大詞典》:缗蛮(緡蠻)
鸟鸣声。《礼记·大学》:“云:‘緡蛮黄鸟,止于丘隅。’” 陆德明 释文:“‘緡蛮’音緜,一音亡巾反。《毛诗》作緜,传云:‘緜蛮,小鸟貌。’”按,“緜蛮黄鸟”,见诗·小雅·绵蛮。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字说·字异而义同》:“‘绵蛮黄鸟’,《大学》作‘緡蛮’。”
《漢語大詞典》:呴呴
鸟鸣声。亦指鸟叫。 汉 王逸 《九思·悯上》:“云濛濛兮电儵烁,孤雌惊兮鸣呴呴。”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十六年:“燕雀处堂,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 清 张远 《鹊巢为童子所破》诗:“力尽嘵嘵语,巢成呴呴欢。”
《高级汉语词典》:雍喈
鸟和鸣声
《國語辭典》:鹢鹢(鶂鶂)  拼音:yì yì
鹅鸣声。《孟子。滕文公下》:「恶用是鹢鹢者为哉。」
分類:鸣声
《漢語大詞典》:嘲啁
戏谑,调笑。三国志·蜀志·费祎传:“ 亮 ( 诸葛亮 )以初从南归,以 禕 为昭信校尉使 吴 。 孙权 性既滑稽,嘲啁无方…… 禕 辞顺义篤,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形容语声细碎难辨。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远地触途异,吏民似猿猴。生狞多忿很,辞舌纷嘲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女善怒,反眼若不相识;词舌嘲啁,常聒於耳。”
鸟鸣声。 宋 欧阳修 《葛氏鼎》诗:“剨然岸裂轰云驫, 滑 人夜惊鸟嘲啁。”
《國語辭典》:哇哇  拼音:wā wā
1.能言善辩。汉。扬雄《太玄经。卷五。饰》:「利口哇哇,商人之贞。」
2.娃娃。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你道是别人家的哇哇?他是西宫李美人生的太子!」
3.拟声词:(1)形容小孩刚学说话的声音。宋。苏洵〈张益州画像记〉:「有童哇哇,亦既能言。」(2)形容哭、笑声。《老残游记》第二回:「那孩子只是哇哇的哭,并不说话。」(3)形容叫喊声。如:「他气得哇哇直叫。」(4)形容鸟叫声。《水浒传》第七回:「正在那喧鬨,只听得门外老鸦哇哇的叫。」
《國語辭典》:楂楂  拼音:chá chá
拟声词。形容鹊鸟鸣叫声。唐。韩愈 杂诗四首之二:「鹊鸣声楂楂,乌噪声擭擭。」宋。苏轼〈异鹊〉诗:「但恨不能言,相对空楂楂。」
《漢語大詞典》:清啭(清囀)
清脆宛转地发声。多形容鸟鸣声或乐曲声。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驱四牡之低昂,响繁笳之清囀。” 明 何景明 《画鹤赋》:“协云簫而清囀,随蜺驾以遥旋。” 郭沫若 《行路难》中篇第二章:“主妇夫人很流丽地,很清脆地说着,真好像黄莺儿在花丛里清啭的一样。”
《國語辭典》:足足  拼音:zú zú
1.非常充足。《儒林外史》第四○回:「话说萧云仙奉著将令,监督筑城,足足住了三四年,那城方才筑的成功。」《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因为请教这王太史的事多,足足谈了两个钟头,才端茶送客。」
2.拟声词。形容雌凤鸣叫的声音。汉。王充《论衡。讲瑞》:「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