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西调(西调)  拼音:xī diào
传统戏曲的腔调。源于山西、陕西一带。除运用叠句外,普通一首有十二句,常加衬字,平仄通协。
《漢語大詞典》:酸馅气(酸餡氣)
僧家素食,常食酸馅,因以“酸馅气”讥称僧人言词诗文的特有腔调和习气。 宋 苏轼 《赠诗僧道通》“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傚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僧皎然:“无酸馅气,甚佳。”
《國語辭典》:西皮  拼音:xī pí
传统戏曲的腔调。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拍子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摇板等。
《國語辭典》:调门(調門)  拼音:diào mén
1.唱歌或说话时音调的高低。如:「说到紧张处,他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调门,尖锐的声音十分刺耳。」
2.论调。指议论事理的态度与观点。如:「他俩常常意见相左,没想到对这件事却是同一个调门。」
《國語辭典》:吹腔  拼音:chuī qiāng
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腔调。明末清初在安徽枞阳县一带形成,为弋腔的变体,是徽剧的一种腔调。今亦泛称以笛类伴奏的腔调为「吹腔」。
《國語辭典》:影调剧(影調劇)  拼音:yǐng diào jù
流行于河北、唐山一带的剧种。以当地皮影戏的腔调为基础,吸取了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于西元一九五八年后逐渐形成。
《國語辭典》:装腔作势(裝腔作勢)  拼音: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故意装出某种腔调或姿势。《精忠岳传》第六五回:「赵大、钱二,还要装腔作势。地方邻舍,俱来替他讨情,二人方才应允。」也作「拿班作势」。
《國語辭典》:土腔  拼音:tǔ qiāng
土话腔调。如:「这时刘妈正在门外向邻居家张望,只听她用台湾土腔喊著:『阿明!回家吃饭啰!』」
分類:土话腔调
《國語辭典》:野调无腔(野調無腔)  拼音:yě diào wú qiāng
言语恣肆,谈吐无状。如:「你不要野调无腔的乱说。」
《国语辞典》:水磨腔曲子  拼音:shuǐ mó qiāng qǔ zi
腔调很细腻的昆曲。《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虽不会吟诗作赋,却也有些小聪明,学唱两套水磨腔曲子。」
《国语辞典》:板腔体(板腔体)  拼音:bǎn qiāng tǐ
一种戏曲、曲艺音乐的结构体式。以板式、节拍、腔调的变化为其特点。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可作为板腔体的代表,在近代戏曲音乐发展上有重大的影响。
《国语辞典》:海盐腔(海盐腔)  拼音:hǎi yán qiāng
元、明时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戏曲腔调。多以文人传奇为剧目,演出时,以锣、鼓、拍板伴奏。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极为盛行,与馀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国语辞典》:八岔  拼音:bā chà
平剧的腔调。全曲由八句组成,胡琴演奏,经常用于唱四平调的戏中,以配合表演动作或烘托剧中人纷乱的心境。
《国语辞典》:柳腔  拼音:liǔ qiāng
一种民间小唱的腔调。由本肘鼓演变而成。其乐调细腻柔和,悲调凄凉哀怨,花调欢快活泼。唱腔的板类有慢板、快板、原板、二六、南锣、娃娃等。其特点为慢板和快板后,均有器乐过门垛子,以唢呐吹奏。
《国语辞典》:黄腔(黄腔)  拼音:huáng qiāng
1.传统戏曲的腔调。原指流传于江西宜黄的地方戏曲腔调,清代后,乱弹、京剧中所谓之二黄,即指宜黄腔而言。因南人「二」、「宜」字音相近,讹宜为二,而称二黄,简称黄腔。
2.戏曲上指演员唱戏时腔调不标准。也作「荒腔」。
3.庸俗腐化或含有色情意味的言语。如:「那个人时常喜欢开黄腔,惹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