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注解(註解)
神鬼名。民间传说指阴司第一阎王殿中职掌解送鬼魂并令其注册者。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一为 关帝 、二十四功曹、二十四註解、北极、五祖、天师出跡。”
《漢語大詞典》:注解(註解)
(1).用文字来解释字句。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昨者復书‘真空’十六字,已説得无渗漏矣,今復为註解以请正,何如?”镜花缘第九三回:“不是《博雅》《方言》的别名,就是山海经拾遗记的冷名,先要註解,岂能雅俗共赏。”
(2).解释字句的文字。 元 无名氏 《端正好》套曲:“初学篤志真心爱,广看些经书註解,忽然间心地悟豁然开。” 明 吕楠 《朱四子抄释》卷一:“读书须是将本文熟读,且咀嚼有味,若有理会不得处,然后将註解看,方是有益。” 清 朱之瑜 《答桐山知几书》:“故不肖於古文子史中註解时有批抹者,此惟可与知者道耳,与庸人言,无不抵掌而笑。”
《國語辭典》:注解  拼音:zhù jiě
1.解释字句的意义。《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杨伦传》:「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宋。邢炳 孝经注疏序:「诸家注解,皆荣华其言,妄生穿凿。」
2.解释字句意义的文字。三国吴。陆绩 述玄:「后数年专精读之,半岁閒粗觉其意,于是草创注解。」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灵素被旨修道书,改正诸家醮仪,校雠丹经、灵篇,删修注解。」
《漢語大詞典》:训释(訓釋)
(1).注解;解释。《梁书·儒林传·司马筠》:“ 郑玄 不辨三慈,混为训释,引彼无服,以注‘慈己’,后人致谬,实此之由。”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案 孔安国 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全唐文纪事:“至评騭优劣,训释音义,辨证异同,见於 唐 以来各集,亦详加摭拾。”
(2).教训并释放。 樊增祥 《李昭春呈词》:“ 张元智 等仍候随堂薄责、训释可也。”
《漢語大詞典》:解注
注解。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中兴之后,大司农 郑众 、侍中 贾逵 各为《春秋左氏传》作解注。”晋书·儒林传·氾毓:“时有好古慕德者諮询,亦倾怀开诱,以一隅示之。合《三传》为之解注,撰《春秋释疑》《肉刑论》,凡所述造七万餘言。”
分類:注解
《漢語大詞典》:注训(注訓)
注解。后汉书·何休传:“﹝ 何休 ﹞又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謨,不与守文同説。”
分類:注解
《漢語大詞典》:指解
(1).犹注解。 宋 司马光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臣愚幸得补文馆之缺,以经史为职。窃覩秘阁所藏古文孝经, 先秦 旧书,传注遗逸,孤学堙微,不絶如綫。是敢不自揆量,妄以所闻,为之指解。”
(2).指点解说。《西游记》第八回:“众菩萨献毕,因请 如来 明示根本,指解源流。”
《漢語大詞典》:诗传(詩傳)
(1).诗经的注解。汉书·楚元王刘交传:“ 元王 好,诸子皆读, 申公 始为传,号《鲁诗》。 元王 亦次之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 颜师古 注:“凡言传者,谓为之解説,若今《毛氏传》也。”
(2).诗经的注本。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诗传》六本,六百三十五叶。”
(3).指诗经《春秋三传》北史·儒林传上·刘献之:“少而孤贫,雅好《传》。”
(4).诗的总集。 清 王昶 有湖海诗传四十六卷。
《國語辭典》:注疏  拼音:zhù shù
注解及阐释注解的文字合称为「注疏」。唐。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宋。邢炳〈孝经注疏序〉:「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
《漢語大詞典》:传笺(傳箋)
诗经的注解。诗经注有 汉 毛公 传与 郑玄 笺。 清 马瑞辰 有毛诗传笺通释
分類:注解毛公
《漢語大詞典》:训注(訓註)
亦作“ 训註 ”。 训释注解。晋书·郑冲传:“初, 冲 与 孙邕 、 曹羲 、 荀顗 、 何晏 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輒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旧唐书·儒学传上·曹宪:“ 宪 又训注 张揖 所撰《博雅》,分为十卷。”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小学不讲:“ 许叔重 收集篆、籀、古文诸家之学,就隶为训注,谓之説文。” 明 胡居仁 《碧峰书院赋》:“训註繁而理昧,孰能免乎冥行。”
分類:训释注解
《漢語大詞典》:论疏(論疏)
论述和注解。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三章:“彼时所译者,皆初级普通学,及工艺、兵法、医学之书,否则 耶苏 经典论疏耳,於政治哲学,毫无所及。”
分類:论述注解
《漢語大詞典》:原注
原中的注解。多指原作者的自注。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余尝以旧本校勘原注,既一一标明;补注引用诸书,则无从徧考矣。”
《國語辭典》:白文  拼音:bái wén
1.书本中不加注解的正文。
2.镂刻器物或印章,所凹下的文字或花纹部分,称为「白文」。《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也称为「阴文」。
《漢語大詞典》:注说(註説)
注解和说明。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博寻经藏,搜採註説,条别流分,各以类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