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碛漠(磧漠)
沙漠。新唐书·薛登传:“ 匈奴 卒不入中国者,以其生长磧漠,谓穹庐贤於城郭,毡罽美於章紱。”新唐书·吐蕃传上:“ 突厥 诸部磧漠广莽,去中国远甚,安有争地万里外邪?”
分類:沙漠
《漢語大詞典》:白漠
大漠;沙漠。 清 周永铨 《拟唐人边庭四时怨》诗:“草生边地夏初回,暑雨刀耕白漠开。”
分類:大漠沙漠
《漢語大詞典》:干海(乾海)
指沙漠。 唐 皎然《兵后西日溪行》:“一从清气上为天,仙叟何年见乾海。” 明 杨慎 《西路杂述》:“沙远名乾海,坡高号望城。”
分類:沙漠
《漢語大詞典》:黄云(黄雲)
(1).黄色的云气。(1)天子气。古微书·洛书纬:“ 黄帝 起,黄云扶日。”宋书·符瑞志上:“ 帝尧 之母曰 庆都 ,生於 斗维 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 尧 之诞生,常有黄云垂覆; 舜 之御宇,常有黄云凝空。”(2)祥瑞之气。汉书·郊祀志上:“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姦诈,乃以礼祠,迎鼎至 甘泉 ,从上行,荐之。至 中山 ,晏温,有黄云焉。”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一:“ 沈佺期 《改年观赦》诗:‘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望气经》云:‘黄云四出,主赦。’黄气,黄云也。”(3)雪天之云。下雪天云特黄于常云,故称。 宋 曾巩 《咏雪》:“黄云半夜满千里,大雪平明深一尺。”
(2).黄尘;沙尘。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 唐 孟郊 《感怀》诗:“登高望寒原,黄云鬱峥嶸。” 明 王世贞 《立春前一日过尹汝渔副使饮》诗:“落日千门飞鴈去,黄云一骑按雕迴。”
(3).边塞之云。塞外沙漠地区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陇西行》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 唐 杜甫 《佐还山后寄》诗之一:“山晚黄云合,归时恐路迷。” 仇兆鳌 注:“塞云多黄,故公诗云‘黄云高未动’,又云‘山晚黄云合’。” 明 李梦阳 《石将军战场歌》:“黄云落日古骨白,砂砾惨淡愁行人。”
(4).比喻成熟的稻麦。 宋 王安石 《同陈和叔游齐安院》诗:“繅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 明 高启 《看刈禾》诗:“黄云渐收尽,旷望空郊平。”
《漢語大詞典》:海气(海氣)
(1).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汉书·武帝纪》:“朕巡 荆 扬 ,辑 江 淮 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 。” 唐 张子容 《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清 周亮工 《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 吴 山搅 越 青。”
(2).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唐 骆宾王 《蓬莱镇》诗:“野楼疑海气,白鷺似江涛。”参见“ 海市蜃楼 ”。
(3).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一:“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漢語大詞典》:黄沙
(1).沙土。 宋 苏轼 《送孔郎中赴陕郊》诗:“惊风击面黄沙走,西出 崤 函 脱尘垢。” 明 归有光 《初发白河》诗之二:“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 长安 不见花。”
(2).指沙漠地区。北史·吐谷浑传:“部内有黄沙,周廻数百里,不生草木,因号沙州。” 唐 刘长卿 《送南特进赴归行营》诗:“虏云连白草, 汉 月到黄沙。”
(3).指人死后的葬地。 唐 李白 《战城南》诗:“ 匈奴 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只因颇识琴书味,风流不久归黄沙。” 清 洪升 《长生殿·埋玉》:“若是再禁加,拼代你殞黄沙。”
(4).指牢狱。 唐 骆宾王 《狱中书情通简知己》诗:“青陆芳春动,黄沙旅思催。” 唐 杜甫 《赠裴南部》诗:“即出黄沙在,何须白髮侵。”参见“ 黄沙狱 ”。
《漢語大詞典》:黄沙狱(黄沙獄)
古时诏狱名。晋书·高光传:“是时 武帝 置黄沙狱,以典詔囚。以 光 歷世明法,用为黄沙御史,秩与中丞同。” 陈垣 《史讳举例》:“ 晋 太始 四年,又置黄沙狱持书侍御史一人。”
《國語辭典》:大漠  拼音:dà mò
蒙古大沙漠。参见「戈壁」条。《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经碛卤,绝大漠。」唐。王维 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國語辭典》:朔漠  拼音:shuò mò
北方沙漠之地。南朝宋。谢惠连〈雪赋〉:「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唐。杜甫 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漢語大詞典》:胡沙
(1).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唐 鲍君徽 《关山月》诗:“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宋 苏轼 《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诗:“忽见 伯时 画天马,朔风胡沙生落锥。” 明 莫止 《送李中丞赴镇》诗:“低飞鸿雁胡沙静,远遁鲸鯢瀚海清。”亦指胡人居住的地区。 宋 姜夔 《疏影》词:“ 昭君 不惯胡沙远,但暗忆, 江 南 江 北。”《宣和遗事》后集:“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遶胡沙。”
(2).喻入侵中原的胡兵的势焰。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二:“但用 东山 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宋 陆游 《送李德远寺丞奉祠归临川》诗:“旰食烦明主,胡沙暗旧京。”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召对 越王 宫,胡沙四面起。”
(3).鲨鱼的一种。尔雅翼·释鱼三:“今摠谓之沙鱼,大而长喙如锯者名胡沙,性良而肉美。”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四·鲛鱼
(4).复姓。 金 有 胡沙补 。见金史本传。
《國語辭典》:漠北  拼音:mò běi
蒙古戈壁沙漠以北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绝漠
1.同“ 絶幕 ”。横渡沙漠。后汉书·西域传序:“浮 河 絶漠,穷破虏庭。” 李贤 注:“沙土曰漠,直度曰絶也。”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亚夫 真将, 去病 元勋,持兵对揖,絶漠行军。”
2.同“ 絶幕 ”。极远的沙漠地区。 清 陈维嵩 《无愁可解·题桢伯诗词卷尾》词:“更短衣破帽,横穿欲度絶漠。”
《漢語大詞典》:沙塞
沙漠边塞。后汉书·南匈奴传论:“ 世祖 以用事诸华,未遑沙塞之外,忍愧思难,徒报谢而已。”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惟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且 琯 在南朝佐上皇,使陛下与王分领诸道节制,仍置陛下於沙塞空虚之地,又布私党於诸道,使统大权。”
分類:沙漠边塞
《漢語大詞典》:蜃市
海市。滨海和沙漠地区,因折光而形成的奇异幻景。 明 张煌言 《海上观灯》诗:“香拥虹桥千里外,芒寒蜃市九霄间。” 清 吴伟业 《海狮》诗:“海粟蜗庐满,虫书蜃市悬。”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蜃市楼縹緲,虹桥洞曲斜。”
《國語辭典》:仙人掌  拼音:xiān rén zhǎng
1.植物名。仙人掌科仙人掌属,常绿肉质灌木。高约二公尺。茎多节,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而肥厚,深绿色。叶退化为小针形。花无梗,著生于顶端者,常开放成盘状,黄红色。原产于南美洲,现分布广泛,不限于热带。
2.汉武帝为承接天上甘露所打造的铜器。形如仙人以手掌擎盘状。
3.山名。陕西省华阴太华山的东峰。峰侧留有形似手掌的痕迹,据说为黄河河神以手擘开山峰以利河水通过所留。
《國語辭典》:白地  拼音:bái dì
1.白色质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道:『曹辅佐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裤,非无文采,酷无裁制。』」《唐书。卷二三。仪卫志》:「第四行,小戟、刀、楯,白地雪花袄、冒。」
2.空地。《水浒传》第五三回:「若还不肯出来,放一把鸟火,把你家当都烧做白地。莫言不是。早早出来!」
3.平白无故。唐。李白 越女词:「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漢語大詞典》:白地明光锦(白地明光錦)
十六国时 后赵 织锦署所织的一种白底有文彩的丝织品。多比喻文质兼美的词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孙兴公 ( 孙绰 )道 曹辅佐 ( 曹毗 )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絝,非无文采,酷无裁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