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昏蒙(昏矇,昏濛)
亦作“ 昏瞢 ”。亦作“ 昏矇 ”。
(1).昏暗;阴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云月昏蒙,不甚可辨。”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火》:“动则煨山岳而烬原野,静则烛幽暗而破昏蒙。” 管桦 《第一课》:“在遮掩着野花的小河上……有昏蒙的尘雾在颤动。”
(2).指东西看上去模糊,不明亮。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三:“镶嵌在通往园子的门牖上的红绿玻璃,也业已破损而昏蒙。”
(3).愚昧;糊涂。 唐 韩愈 《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二:“若果解倾人城倾人国, 武帝 虽甚昏蒙,其敢求之也?” 明 刘基 《题群龙图》:“吹之呼龙出石谼,使我一见开昏瞢。”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共学适道,既洗於昏矇;博文约礼,詎穷於钻仰也。” 郭沫若 《塔·万引》:“ 松野 听着他女人的这一席话……他昏蒙的脑筋顿时清醒了起来。”
(4).指眼光昏花,蒙矓。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壮怀益磊磈,陋目开昏蒙。”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一对昏蒙无神的眼睛,时常流着泪水。”
昏濛:昏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桂庵:“夜色昏濛,惟有满江星点而已。” 艾芜 《欧洲的风》:“赶着马驮子不息地向前走,走,在这夜色昏濛的山中,在这崎岖无路的坡上。”参见“ 昏蒙 ”。
《国语辞典》:影儿(影儿)  拼音:yǐng ér
1.在镜中、水面等物中反映出的影像。《红楼梦》第五六回:「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的影儿。」也称为「影子」。
2.身影、人影。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卿家你觑咱,则他那瘦岩岩影儿可喜杀。」《红楼梦》第四六回:「我一出门,他就逛去了,回家来连一个影儿也摸不著他。」也称为「影子」。
3.模糊的印象。《红楼梦》第六回:「我说呢!既是一家子,我如何连影儿也不知道。」也称为「影子」。
《國語辭典》:清朗  拼音:qīng lǎng
1.清净明朗。《文选。潘岳。闲居赋》:「微雨新晴,六合清朗。」
2.神志清爽开朗。唐。杜光庭《虬髯客传》:「神气清朗,满坐风生,顾盼炜如也。」
3.形容声音清晰响亮。《隋书。卷七十五。儒林传。元善传》:「音韵清朗,听者忘倦。」
《漢語大詞典》:渺莽
(1).烟波辽阔无际貌。 南朝 宋 鲍照 《望水》诗:“ 河伯 自矜大, 海若 沉渺莽。” 五代 张泌 《河传》词:“渺莽云水,惆悵暮帆,去程迢递。” 宋 叶适 《北村记》:“而来鸥去鸟,风帆浪楫,恣肆渺莽,不知其所穷。”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一:“引稽天之泽,苏渺莽之原。”
(2).模糊不清楚貌。 宋 王安石 《梦黄吉甫》诗:“岁晚洲渚浄,水消烟渺莽。”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二:“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明 袁宏道 《登定州开元寺塔》诗之二:“我醉中山酒,兴衰渺莽间。”
《國語辭典》:迷濛  拼音:mí méng
形容景物朦胧不清。如:「细雨霏霏中,江上景物有点迷濛。」
《國語辭典》:晦昧  拼音:huì mèi
1.天色阴沉、昏暗。南朝梁。吴均〈送柳吴兴竹亭集〉诗:「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2.隐晦不明、模糊不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四。滦阳续录六》:「庙祝棋道士病其晦昧,使画工以墨钩勒,遂似削圆方竹。」
3.愚昧无知。《北齐书。卷三。文襄帝纪》:「彼当嗤仆之过迷,此亦笑君之晦昧。」
《國語辭典》:发花(發花)  拼音:fā huā
1.开花。如:「绿树枝头春意闹,发花知多少?」
2.发昏。如:「真是年纪大了,蹲一下站起来,眼前发花,一阵晕眩。」也作「花发」。
《国语辞典》:微晕(微晕)  拼音:wéi yùn
模糊不清的光影,指曙光而言。
《國語辭典》:浑噩(渾噩)  拼音:hún è
1.形容质朴厚重,严肃正大。《文明小史》第一回:「苗汉杂处,民俗浑噩,犹存上古朴陋之风。」
2.迷糊不知事理。如:「公司来了一个新同事,做事浑噩,不知不觉中已得罪了人。」
3.形容景象模糊。如:「云雾缭绕,湖面一片浑噩。」「关于车祸的经过,我只有片段浑噩的记忆。」
《國語辭典》:清醒  拼音:qīng xǐng
1.清楚、明白。如:「早晨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孽海花》第二四回:「彩云!你听老爷尽说胡话,我又搅不清你们那些故事儿,还是你来对答两句,倒怕要清醒些哩!」
2.从昏迷状态中醒来。《聊斋志异。卷五。花姑子》:「略开眸,则花姑子立床下,不觉神气清醒。」《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悄问奶子道:『姐儿睡中觉呢?也该清醒了。』」
《國語辭典》:昏昧  拼音:hūn mèi
1.光线昏暗不明。《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贫道见燕、齐、韩、魏,将星昏昧。」
2.神智模糊不清。如:「昨天一整夜没睡,所以现在精神昏昧,错误百出。」
3.昏庸愚昧,不明事理。如:「这位老先生年纪大了,处理事情越来越昏昧独断了。」也作「昏愚」。
4.时代黑暗,政治腐败。晋。潘岳〈萤火赋〉:「犹贤哲之处时,时昏昧而道明。」
《國語辭典》:懵懵  拼音:méng méng
1.无知的样子。唐。岑参〈感旧赋〉:「上帝懵懵,莫知我冤。」
2.模糊不明的样子。南朝梁。江淹〈贻袁常侍〉诗:「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
《漢語大詞典》:迷迷
(1).迷惑。《韩诗外传》卷五:“耳不闻学,行无正义,迷迷然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2).模糊不明貌。 唐 李贺 《公无出门》诗:“天迷迷,地密密。” 唐 司空图 《春愁赋》:“燕泥滴滴而簷坏,蛛网迷迷而帐空。”
(3).迷迷糊糊,神志不清。《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两日迷迷不好,正在这里害酒。”
(4).依附貌。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龙山放灯:“又如 隋煬帝 夜游倾数斛萤火於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
(5).笑貌。迷,用同“ 眯 ”。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一:“他作举杯就口的样子,迷迷地笑着。” 沈从文 《边城》十九:“想起二老说的话,不由得迷迷的笑着。”
《國語辭典》:影子  拼音:yǐng zi
1.光线无法穿透物体形成的阴影。
2.在镜子、水面等物中映出的影像。也称为「影儿」。
3.模糊的印象。《文明小史》第一八回:「他是个读书人,并不在这上头考究,所以有些规矩,大半忘记,只恍惚记得一点影子。」也称为「影儿」。
4.身影、人影。如:「我才一转身,他就跑得连影子也不见了。」也称为「影儿」。
5.端倪。《儒林外史》第五○回:「贵相知此事,老先生自然晓得个影子?」
《漢語大詞典》:惺松(惺鬆)
(1).形容声音轻快。 宋 辛弃疾 《鹊桥仙·赠人》词:“风流标格,惺鬆言语,真个十分奇絶。”
(2).清醒。 宋 杨万里 《雪后东园午望》诗:“天色轻阴小霽中,昼眠初醒未惺鬆。”
(3).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她揉着惺松的睡眼,歪过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