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人物
(1).人与物。庄子·庚桑楚:“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 成玄英 疏:“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隋书·律历志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 明 张纶 《林泉随笔》:“言天地人物之理,固不随一人而存没也。”
(2).指人与财物、财富。后汉书·段颎传:“今 先零 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 宋 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
(3).特指人与其他动物。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若物类无此爱质,则人物之生不育,而万类灭絶久矣。故生生之道,爱类之理,乃一切人物之祖也。”
(4).指人。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 李善 注:“汉书 晁错 对策曰:‘计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也。’”《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主人家道:‘长官语音,不像 江 南人物。’ 王臣 道:‘实不相瞒,在下原是京师人氏。’” 沙汀 《航线》:“从房仓里和统仓里挤出各色各样随意装束着的人物,好象发生了火警。”
(5).他人。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伦 免官归田里,不交通人物,躬与奴共发棘田种麦。”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口不及人之非,不説人之私……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南史·傅縡传:“负才使气,陵侮人物,朝士多衔之。”
(6).指才能杰出或声望卓著、有地位的人。后汉书·许劭传:“ 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慙困翮垂。” 赵彦材 注:“舅氏之家多有人材,必应如上所言騫腾富贵之事也。” 宋 范成大 《送通守林彦强寺丞还朝》诗:“地灵境秀有人物, 新安 府丞今第一。”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一章:“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 沈从文 《萧萧》:“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
(7).指人的品格、才干。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贞元 中, 杨氏 、 穆氏 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唐 白居易 《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閽阀称。”
(8).指人的外貌。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卢 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水浒传》第五七回:“众人看 徐寧 时,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细膀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却见是一个中年婆娘,人物也倒生得乾浄。”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肃宗 谓 李揆 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絶。” 田汉 《获虎之夜》:“ 陈 家起先嫌我们猎户出身,后来看得你人物还不错,才应允了。”
(9).指人的志趣情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高秀实 茂华 ,人物高远,有出尘之资。”
(10).特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11).指辨别评述人的流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在君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玄 ( 桥玄 )字 公祖 ,严明有才略,长於人物。”
(12).指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 苏轼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丹青久衰工不蓺,人物尤难到今世。”
(13).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的人物形象。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西洋画:“西洋所製玻瓈等器,多奇巧,曾见其所画人物,视之初不辨头目手足,以镜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作官须明公罪私罪》:“门前有一大池,冬日涸水,取鱼于池底,起得四五寸土偶万计,人马戈甲,雕鏤精絶,儼然如生……然水中之土何以能结成人物,岂亦化工为之耶?”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面》:“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漢語大詞典》:一字
(1).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漢語大詞典》:黄公
(1). 中国 古代寓言中一个谦虚过分而使事情走向反面的人物形象。尹文子·大道上:“ 齐 有 黄公 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2). 汉 代术士。西京杂记卷三:“有 东海 人 黄公 ,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復行其术。 秦 末,有白虎见於 东海 , 黄公 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汉 张衡 《西京赋》:“ 东海 黄公 ,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当初 黄公 有道术,能以赤刀制虎,尚且终为虎害。”
(3).指 东汉 太尉 黄琼 。 明 何良俊 《世说新语补·德行》:“ 徐孺子 尝事 江夏 黄公 ,后 黄公 亡殁, 孺子 往会葬,无资以自致,齎磨镜具自随,所在取直,然后得前。”参阅后汉书·徐稺传
(4).泛指卖酒者。 唐 白居易 《晚春沽酒》诗:“醉卧 黄公 肆,人知我是谁。” 宋 林逋 《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 黄公 酒舍归。”参见“ 黄公酒壚 ”。
(5).指 秦 末之 黄石公 。又称 圯上老人 。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 黄公 ,天人也,有以跪履而投帝师之道者,岂以孺子而捨诸?”
(6).指 夏黄公 。四皓之一。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诗:“ 苏武 元还 汉 , 黄公 岂事 秦 ?” 仇兆鳌 注:“ 黄公 ,四皓之一。避 秦 入 商山 。”参阅史记·留侯世家
(7).鸟名。黄鹂。 宋 苏轼 《书普慈长老壁》诗:“久参白足知禪味,苦厌黄公聒昼眠。”自注:“鸟名。” 王文诰 辑注:“黄公,黄鸝也。”
《漢語大詞典》:黄公酒垆(黄公酒壚)
魏 晋 时 王戎 与 阮籍 、 嵇康 等竹林七贤会饮之处。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王濬冲 ﹞经 黄公 酒壚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 嵇叔夜 、 阮嗣宗 共酣饮於此壚。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 嵇生 夭、 阮公 亡以来,便为时所羈紲。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后诗文常以“黄公酒壚”指朋友聚饮之所,抒发物是人非的感叹。 宋 梅尧臣 《正月二十七日江邻几等邀饮于定力院》诗:“似过 黄公 酒壚下, 嵇 阮 不见脩竹中。” 元 马谦斋《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春》曲:“近 黄公 酒壚,诵 坡仙 乐府,直喫到月转垂杨树。”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 钱虞山 题三老图诗,末句云:‘ 秦淮 烟月经游处,华表归来白鹤知。’不胜 黄公 酒壚之叹。”
《漢語大詞典》:典型
(1).亦作“ 典刑 ”。谓旧法,常规。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郑玄 笺:“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蒋夔赴代州学官》:“功利争先变法初,典型独守老成餘。” 清 钱谦益 《金陵杂题绝句》之七:“ 顿老 琵琶旧典刑,檀槽生涩响丁零。”
(2).典范。 宋 苏舜钦 《代人上申公祝寿》诗:“天为移文象,人思奉典型。” 毛泽东 《追悼续范亭同志的挽词》:“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3).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郁达夫 《东梓关》:“这 竹园先生 ,也许是旧时代的这种人物的最后一个典型!” 巴金 《怀念老舍同志》:“ 老舍 同志是 中国 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
(4).具有代表性的。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墙上自然不缺少我们这‘文字国’最典型的方块字的装饰。” 峻青 《海啸》第一章十一:“他从这里看出了群众的力量,人民的热情。老猎人,就是他们当中最典型的一个。”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密林一日》:“落叶松和云杉中树龄最大的约八十岁左右,有二十厘米粗,十三米高,据说这是质量很高的典型林带。”
(5).指文学艺术作品中,作者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人物形象。
《漢語大詞典》:传真(傳真)
(1).画家摹写人物形貌。 唐 杜荀鹤 《八骏图》诗:“丹雘传真未得真,那知筋骨与精神。” 明 徐渭 《画鹰》诗:“ 闽 南縞练光浮腻,传真谁写苍厓鷙?”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谓既工此道,当如画士之传真,阁女之刺綉。”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第十一:“奕奕如生的着色画像,都是将传真的草稿,慎重托交走 广 的珠宝客,带到 广东 去画的。”
(2).传授仙道。 明 屠隆 《綵毫记·团圆受诏》:“闻命沾恩,蹔去依光日月,传真授诀,终当栖志烟霞。”
(3).见“ 传真电报 ”。
《漢語大詞典》:传真电报(傳真電報)
利用光电效应,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快速传送到远方的一种通讯方式。
《漢語大詞典》:绘画(繪畫)
(1).造形艺术的一种。用色彩和线条在纸、布、墙壁或其他平面上绘写事物形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艺主书、计、射、御,而博弈、绘画诸工附之。”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就绘画而论,六朝以来,就大受 印度 美术的影响,无所谓国画了。” 沈从文 《从文自传·预备兵的技术班》:“若机会许可他上外国去学艺术,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会成一颗放光的星子。”
(2).作画。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乾坤之容,日月之光,知其不可绘画,强颜为之,以塞詔旨。” 宋 苏轼 《怪石供》:“今 齐安 江 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纹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岂古所谓怪石者耶?”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各色灯綵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 鲁迅 《且介亭杂文·连环图画琐谈》:“没有和地球一样大小的纸张,地球便无法绘画。”
(3).图画。 唐 韩愈 《南山诗》:“或错若绘画,或繚若篆籀。”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馀--关于“舒愤懑”》:“我也爱看绘画,尤其是人物。”
《漢語大詞典》:无无(無無)
连空虚无有也没有。 中国 古代道家认为的天地万物形成以前的空寂状态。后亦泛指虚无,乌有。《淮南子·道应训》:“予能无有矣,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又何从至於此哉?” 高诱 注:“言我能使形不可得,未能殊无形也。” 前蜀 贯休 《道情偈》之一:“ 崆峒老人 专一一, 黄梅真叟 却无无。” 宋 宋祁 《庭戒诸儿》:“如一沤生,一沤灭,还入於海,沤自妄见,海无生灭,无有也,亦无无有,亦无无无,淡然无所得而止,止亦不止也。”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二:“无无,然后平等。”
《漢語大詞典》:爻象
(1).周易中六爻相交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易·繫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孔颖达 疏:“言爻者,效此物之变动也;象也者……言象此物之形状也。”
(2).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泛指《易传》。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序》:“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是以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存夫爻象。” 南朝 梁 沈约 《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窃闻高尚其事,义光爻象;贤者避世,声焕典坟。”
(3).易·繫辞下云,“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后因以“爻象”指吉凶。 清 陈梦雷 《抒哀赋》:“掩涕而正襟兮,重搜爻象於窈冥。”
(4).形迹。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浦郎 恐他走到庵里,看出爻象。”
《漢語大詞典》:背影
(1).人的背面形象。 朱自清 《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馀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 汤阿英 望着 陶阿毛 的宽厚的背影迅速消逝在门外的弄堂里。”
(2).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原型或依据。 胡适 《〈西游记〉考证》四:“在 印度 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 哈奴曼 ,大概可以称为 齐天大圣 的背影了。”
(3).犹背景。 宋还吾 《为〈辱孔问题〉答〈大公报〉记者》:“而且我们演剧的背影是什么? 曲阜 的社会状况何若?一般民众的要求怎样?记者先生也许‘更属不知’吧?”参见“ 背景 ”。
《漢語大詞典》:背景
(1).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象。 柯岩 《美的追求者·花开花谢》:“画面上是一个沉思的姑娘,极为明丽的背景衬着一个俯首沉思的形象。”《〈端木蕻良小说选〉自序》:“这相片是在什么地方照的,当时的背景是哪里,我都记不起来,回答不出。”
(2).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 丁玲 《梦珂》:“这表演是并没有设好一种故事或背景的,只是她一人坐在桌子前向着有八寸高的一面镜子做着许多不同的表情。”
(3).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吴晗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 的建议到了 北京 ,早上到,晚上就批准,是有其政治背景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三:“性格是随时代背景而改移的。” 邹韬奋 《经历》五五:“我们却未尝没有我们的背景!我们的背景是什么?是促进民族解放,推广大众文化!” 艾芜 《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的小说是以 新加坡 为背景,写失业的 华 侨工人,谈矿工和海员的艰苦生活。”
(4).指靠山及支持者。 左齐 《平江十日》:“ 平江 人说他的‘背景’就是在国民党的军事委员会里有着少将高参职衔的叔父。” 巴金 《沉默集·知识阶级》:“ 唐院长 冷笑一声,坚决地说:‘ 张伯高 比 云甫 能干,又有背景。’”
《漢語大詞典》:图象(圖象)
(1).画像;描绘。 汉 王充 论衡·雷虚:“如无形,不得为之图象。”后汉书·列女传·叔先雄:“为 雄 立碑,图象其形焉。”
(2).画成的人物形象;肖像。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故身著图象,名垂后世。” 蔡元培 《美术的起原》:“由静的美术,过渡到动的美术,是舞蹈,可算是活动的图象。”
《漢語大詞典》:影子
(1).镜面或水面映照出来的人、物形象。《西游补》第四回:“﹝ 孙悟空 ﹞走近前来照照,却无自家影子,里面别有天地日月山林。” 冰心 《春水》诗:“春水温静的答谢我说:‘我的朋友!我从来未曾留下一个影子,不但对你是如此。’”
(2).人或物体遮住光线而投下的暗影。 郭沫若 《影子》:“街头很清净,影子忠实地伴随我们,在水门汀上颠来倒去。” 巴金 《家》一:“街灯已经燃起来了……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
(3).模糊的形象。如:那件事我连点儿影子也记不得了。
(4).指精神世界的体现。《朱子全书·论语三》:“《韶》《武》之乐,正是圣人一箇影子,要得因此以观其心。”
(5).表象;轮廓。《朱子全书·学六》:“凡看文字,端坐熟读,久久於正文边自有细字注脚迸出来,方是自家见得亲切。若只於外面捉摸箇影子説,终不济事。”
(6).痕迹;踪迹。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今学之者,务去声律,以为高古,殊不知文随世变,且有六朝 唐 宋 影子,有意於古,而终非古也。” 刘半农 《〈扬鞭集及其他〉自序》:“借此将我十年以来环境的变迁与情感的变迁留下一些影子。” 杨朔 《泰山极顶》:“你如果想捉住点历史的影子,尽可以在 朝阳洞 那家茶店里挑选几件 泰山 石刻的拓片。”
(7).端倪;隐情。儒林外史第五十回:“贵相知此事,老先生自然晓得箇影子?”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我自己细想,不曾认得这位姓 晋 的老爷。你到底在那里知道些影子的?”
(8).指根据。 鲁迅 《二心集·宣传与做戏》:“这宗话,影子是有一点的。譬如罢,教育经费用光了,却还要开几个学堂,装装门面。”
《漢語大詞典》:物形
物的形貌。 汉 班固 《白虎通·八风》:“清明风至,物形乾。” 唐 张怀瓘 《文字论》:“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 宋 梅尧臣 《雪咏》:“密势因风力,轻姿任物形。”
分類:形貌物形
《漢語大詞典》:轮廓(輪廓)
亦作“ 轮郭 ”。
(1).指钱的内外边缘。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及上即位,又铸 孝建 四銖,形式薄小,轮郭不成。” 胡三省 注:“钱,外圆为轮,内方为郭。” 清 顾炎武 《钱法论》:“钱式每重百十有三两,轮郭周正,字文明洁。”
(2).引申指钱。宋书·颜竣传:“百姓闻官敛轮郭,轮郭之价百倍,大小对易,谁肯易之。”
(3).物体的外周或物形的外框、概貌。 唐 王度 《古镜记》:“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遶轮廓,文体似隶,点画无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伯魁 ﹞尝画一仕女图,方钩出轮郭,以他事未竟,锁置书室中。” 曹禺 《雷雨》第一幕:“她的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整个村子的轮廓消逝在昏暗中。”
(4).事情的概况。 叶圣陶 《倪焕之》二:“这个观念萌生在他心头已有一二年了,不过并不清晰,只粗粗地有这么个轮廓。”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起头的话》:“但也可以看出 晋 绥 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 日 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
《漢語大詞典》:影戏(影戲)
(1).亦称“ 影灯戏 ”。用纸或皮剪作人物形象,以灯光映于帷布上操作表演的戏剧。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影戏:“ 少翁 夜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彷彿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鏃,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影戏借灯取影,哀怨异常,老嫗听之,多能下泪。”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书苑折枝》:“我尝疑现在的戏文,动作态度和画脸都与古代影灯戏有关。”
(2).今亦指电影。
《漢語大詞典》:镜石(鏡石)
光滑晶莹能反映人、物形象的石头。 唐 苏颋 《武担山寺》诗:“詎知留镜石,长与法轮圆。”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镜石, 济南郡 有 方山 ,相传有 奂生 得仙於此。山南有 明镜巖 ,石方三丈,魑魅行伏,了了然在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