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5,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意珠
缘觉
须弥山
谏果
身子
劫波
智度
加持
禅偈
罗睺
那伽
僧残
羼提
昙摩
提婆
《漢語大詞典》:意珠
佛教语。梵语,意为如意珠、清净珠、宝珠等,简称“意珠”。常比喻佛性、智慧。 唐 刘禹锡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自 达摩 六传至 大鉴 ,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同异。”《全唐诗》卷七八五载《天竺国胡僧水晶念珠》诗:“凄清妙丽应难并,眼界真如意珠静。” 宋 苏轼 《次韵参寥寄少游》:“素与 昼公 心印合,每思 秦子 意珠圆。”
《國語辭典》:缘觉(緣覺)  拼音:yuán jué
一种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果位。这种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类,不从佛陀或其他人那里听闻佛法,由自己的努力了悟四圣谛、證涅槃。另外他也不对他人宣说自己證悟的真理,所以不能成为人天导师。缘觉是梵语辟支佛的意译,唐僧慧苑认为,辟支佛意译作缘觉是错误的,应译作独觉才正确。《中观论疏。卷一末》:「问:『小乘有声闻、缘觉二人……缘觉不禀教,声闻禀教。』」
《國語辭典》:须弥山(須彌山)  拼音:xū mí shān
山名。须弥,胡语音译,意译妙高。古印度宇宙观中,此山位居世界中央。山由东面白银,北面黄金,南面吠琉璃,西面颇胝迦四宝构成。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为帝释天居所。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之外为四大部洲,是佛教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也译作「修迷楼」、「须弥楼」、「苏迷卢」。
《漢語大詞典》:谏果(諫果)
(1).橄榄的别名。 宋 赵蕃 《倪秀才惠橄榄》之二:“直道堪嗟故不容,更持諫果欲谁从?” 元 王祯 农书卷九:“橄欖生 岭 南及 闽 广 州郡……其味苦酸而涩,食久味方回甘,故昔人名为諫果。” 王统照 《春雨之夜》:“不过这等思想的芳香却使人如嚼‘谏果’,从辛涩中得出甘苦的味道。”
(2).油柑的别名。梵语作庵罗、庵摩勒,义译为无垢果。又称馀甘子。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谏笋谏果:“又记 涪翁 在 戎州 日,过 蔡次律 家,小轩外植餘甘子,乞名於翁,因名之曰 味諫轩 。其后 王子予 以橄欖送翁,翁赋云:‘方怀 味諫轩 中果,忽见金盘橄欖来,想见餘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然则二物亦可名之为諫果也。”
《國語辭典》:身子  拼音:shēn zi
1.本身、自己。《儒林外史》第九回:「疑惑一番,不必管他,落得身子乾净,且下乡去照旧看书。」
2.身体。《红楼梦》第四五回:「说事情虽多,也该保养身子,检点著,偷空儿歇歇。」《文明小史》第三○回:「我也常见那外省的督抚,到得京城,像是身子缩矮了一段。」
3.身孕。如:「你有几个月的身子了?」
《漢語大詞典》:劫波
亦作“ 劫簸 ”。 简称“劫”。梵语Kalpa的译音。佛教分劫为大劫、中劫、小劫。谓世上人的寿命有增有减,每一增(人寿自十岁开始,每百岁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及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岁减一岁,减至十岁),各为一小劫。合一增一减为一中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通称“四劫”。各包括二十中劫,即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
分類:梵语译音
《漢語大詞典》:智度
(1).谓明智而有器量。 汉 荀悦 《汉纪·高帝纪一》:“﹝ 高祖 ﹞宽仁爱人,有大智度。”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后聪明有智度,每与帝参决大政,犹呼 赵普 为书记。”
(2).佛教语。梵语的意译。意为“大智慧到彼岸”。《维摩经·佛国品》:“善於智度,通达方便。”
《國語辭典》:加持  拼音:jiā chí
佛教用语。谓佛、菩萨的慈悲力,在众生的心田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漢語大詞典》:禅偈(禪偈)
佛教的偈颂。偈为梵语偈陀音译之略,义译为颂。偈语常用诗句形式,表达佛理、禅机。不论三言、四言或多言,一般都为四句。
《漢語大詞典》:罗睺(羅睺)
(1). 印度 占星术名词。 印度 天文学把黄道和白道的降交点叫做罗睺、升交点叫做计都。同日、月和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九曜。因日月蚀现象发生在黄白二道的交点附近,故又把罗睺当作食(蚀)神。 印度 占星术认为罗睺有关人间祸福吉凶。 辽 希麟 续一切经音义卷六:“罗睺即梵语也,或云摆护,此云暗障,能障日月之光,即暗曜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故西天法:罗睺、计都皆逆步之,乃今之交道也。交初谓之罗睺。”
(2).“ 摩睺罗 ”或“摩罗睺”的省称。梵语mahoraga,本为八部众中人首蛇身之神。民间借用此语称一种土木的玩偶。 明 张煌言 《七夕微雨》诗:“故乡风物空回首,谁买罗睺戏綵楼?”
《漢語大詞典》:那伽
梵语音译。义为龙。翻译名义集·八部:“那伽,此云龙。别行疏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瀆;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
《國語辭典》:僧残(僧殘)  拼音:sēng cán
梵语Saṃghāvaśeṣa的音意合译。佛教戒律中罪科名,是仅次于被摈除僧团的罪。犯者须于僧众中忏悔,才能除罪。《四分律》卷三三:「复次,弟子若犯僧残,和尚当如法料理。」
《漢語大詞典》:羼提
佛教语。梵语的汉译。为“六度”之一,意为安心忍辱。《法界次第》卷下:“羼提, 秦 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欲修羼提,发心为先。”
《漢語大詞典》:昙摩(曇摩)
(1).梵语dharma的译音,亦译“达摩”、“达磨”、“曇无”等。意为法,佛法。佛门僧人常以“曇摩”、“曇无”等为其名之组成部分。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中之 昙摩难提 (意译 法喜 )、 昙无竭 (意译 法勇 )即是。
(2).名僧 昙摩罗 的省称。又名 昙摩迦罗 ,意译 法时 。 西域 乌场国 人,通晓诸经。 北魏 嘉平 时来华,在 洛阳 建 法云寺 ,传习戒律,为京师僧俗所宗仰。 唐 沈佺期 《红楼院应制》诗:“ 支遁 爱山情谩切, 曇摩 泛海路空长。”
《国语辞典》:提婆  拼音:tí pó
人名。梵语DeVa的音译,意译作天,又称圣天。印度佛教中观派的创始人龙树的弟子。斯里兰卡人,约生存于西元三世纪。以智辨著称,常与外道辩论,后遭外道暗杀而死。有百论、四百论、百字论等流传下来,都是中观派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