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俗姓
(1).僧道出家前的本姓。世说新语·德行“ 桓常侍 闻人道 深公 者”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僧 法深 ,不知其俗姓,盖衣冠之胤也。”
(2).僧道出家前以……为姓。 唐 道宣 续高僧传·唐京师清禅寺沙门释慧赜:“释 慧賾 ,俗姓 李 , 荆州 江陵人 。” 范文澜 《唐代佛教·禅宗》:“ 道标 俗姓 秦 ,是 南朝 大族,祖先都是儒生,有名乡里。”
《漢語大詞典》:得姓
获得姓氏。国语·晋语四:“凡 黄帝 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韦昭 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其姓 石 氏,不知得姓之始也。” 宋 辛弃疾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词:“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分類:获得姓氏
《國語辭典》:四姓  拼音:sì xìng
1.四个姓氏。我国历代常有以四个豪门贵族合称为「四姓」的现象。如东汉时有樊、郭、阴、马四姓;三国吴有朱、张、顾、陆四姓;晋代有雷、蒋、谷、鲁四姓;唐代有郑、卢、李、崔四姓。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漢語大詞典》:旧姓(舊姓)
指世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有问秀才:‘ 吴 旧姓何如?’答曰:‘ 吴府君 圣王之老成…… 陆士衡 、 士龙 鸿鵠之裴回,悬鼓之待槌。’” 南朝 梁元帝 《赠谥杜崱诏》:“ 崱 京兆旧姓, 元凯 苗裔,家传学业,世载忠贞。”
分類:世族
《國語辭典》:赐姓(賜姓)  拼音:sì xìng
天子赐予姓氏,以表恩宠。如汉代娄敬,高祖赐姓刘氏之类。《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汉书。卷四三。娄敬传》:「赐姓刘氏,拜为郎中。」
《漢語大詞典》:记姓名(記姓名)
相传 项羽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 怒之。 羽 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见史记·项羽本纪。后遂以“记姓名”为不必多读书之典。 唐 韦蟾 《长乐驿谑李汤给事题名》诗:“只应学得 虞姬 壻,书字纔能记姓名。”
《國語辭典》:易姓  拼音:yì xìng
1.君主时代视国家为一姓的事业,故称朝代改换为「易姓」。《史记。卷二六。历书》:「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汉书。卷八五。谷永传》:「如使危亡之言辄上闻,则商周不易姓而迭兴。」
2.改换原来的姓。如:「行不改名,坐不易姓。」
《國語辭典》:族姓  拼音:zú xìng
1.种族和姓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
2.同族和异姓。《书经。吕刑》:「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汉。孔安国。传:「族,同族;姓,异姓也。」
3.世族大姓。《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陆续传》:「陆续字智初,会稽吴人也,世为族姓。」《晋书。卷七七。诸葛恢传》:「导尝与恢戏争族姓,曰:『人言王葛,不言葛王也。』」
《國語辭典》:本姓  拼音:běn xìng
1.原本的姓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小生今生不能补报,来生来世情愿做驴做马,报答大恩。是必休迷了孩儿的本姓!」《红楼梦》第六二回:「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
2.指妇女未出嫁前娘家的姓氏。如:「隔壁张太太本姓王。」
《漢語大詞典》:两姓(兩姓)
结成婚姻关系的两家。《南齐书·礼志上》:“夫人伦之始,莫重冠婚,所以尊表成德,结欢两姓。”《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元来 唐 时衣冠人家,婚礼极重。合卺之夕,凡属两姓亲朋,无有不来的。”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小引》:“五伦之外,无妨别缔良缘;两姓之餘,到处可逢佳偶。”
《国语辞典》:他姓  拼音:tā xìng
别姓、异姓。
分类:异姓
《漢語大詞典》:兆姓
兆民。 宋 苏轼 《锡李乾德制诰敕书》:“朕子养兆姓,囊括四方。”明史·王直传:“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与羣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红楼梦第五三回:“兆姓赖保育之恩。”
分類:兆民
《國語辭典》:宗姓  拼音:zōng xìng
皇族。《北齐书。卷三八。元文遥传》:「魏之将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侵夺,文遥即以与之。」《宋史。卷三○三。赵湘传》:「帝悦,为制宗室座右铭,赐宁王元偓以下并及湘,且谕之曰:『卿,宗姓也,故赐卿。』」
《國語辭典》:庶姓  拼音:shù xìng
古代称与王无亲属关系的异姓诸侯为「庶姓」。
《漢語大詞典》:五姓
(1).旧时术士按宫、商、角、徵、羽将姓氏加以分类,称为“五姓”。论衡·诘术:“水胜火,火贼金,五行之气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门有宜嚮。嚮得其宜,富贵吉昌。”旧唐书·吕才传:“至於近代师巫,更加五姓之説。言五姓者,谓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又检春秋,以 陈 卫 及 秦 并同水姓, 齐 郑 及 宋 皆为火姓。或承所出之祖,或繫所属之星,或取所居之地,亦非宫、商、角、徵,共相管摄。此则事不稽古,义理乖僻者也。”金史·海陵纪:“有司图上 燕 城宫室制度,营建阴阳五姓所宜。”
(2).指 梁 、 唐 、 晋 、 汉 、 周 五代。新唐书·逆臣传下赞:“天将去 唐 ,诸盗并出,歷五姓,兵未尝少解,至 宋 然后天下復安。”宋史·仪卫志二:“国朝承五姓荒残之弊,事从简略。”
(3).犹言百姓。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引诱嫦娥,輒入五姓之家,缠搅良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