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素精
犹元精。《南齐书·乐志》:“百川若镜,天地爽且明。云冲气举,盛德在素精。”《宋史·乐志七》:“素精肇节,金行固藏。气冲炎伏,明河翻霜。功收有年,礼荐有章。”参见“ 元精 ”。
分類:元精
《國語辭典》:元精  拼音:yuán jīng
1.天地的精气,元气。汉。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后汉书。卷三○下。郎顗传》:「元精所生,王之佐臣。」
2.人身上固有的精气。唐。吕岩 七言诗:「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
《漢語大詞典》:玄精
(1).黑精,指北方黑帝之神。 南朝 梁 沈约 《朝丹徒故宫颂》:“玄精翼日,丹羽巢阿。”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宫调曲》:“玄精实委御,苍正乃皆平。” 倪璠 注:“玄精,黑精也。谓黑帝之神 协光纪 也。”
(2).元精,道教指人体的精气。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二:“夫学生之夫,必夷心养神,服食治病,使脑宫填满,玄精不倾,然后可以存神服霞,呼吸二景耳。”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
(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
(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唐 吕岩 《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
(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汉 王充 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國語辭典》:三昧真火  拼音:sān mèi zhēn huǒ
道教指人的元神、元气、元精所发出的真火,称为「三昧真火」。《西游记》第四○回:「他曾在火燄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却也神通广大。」《四游记。南游记。第一回》:「你这妖怪,今若由你整日闹我灵山,不得自在,我不免放出三昧真火,烧死你这妖怪。」也作「三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