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寒暑
(1).寒冬暑夏。常指代一年。易·繫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诗·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高亨 注:“此句指……已经过一个寒暑,即一年。” 晋 陆机 《赴洛》诗之二:“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宋 王得臣 麈史·序:“予年甫成童,亲命从学於京师,凡十閲寒暑,如窃一第。” 郭小川 《夜进塔里木》诗:“三五九旅哟,一别二十寒暑。”
(2).冷和热;寒气和暑气。左传·襄公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庐以避燥湿寒暑。”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乌铜提研:“铸金为觚,提携颠倒。时措之宜,发於隐奥。寒暑燥湿,不改其操。”红楼梦第九九回:“ 贾母 等一则怕他招受寒暑,二则恐他睹景伤情。”
(3).指彼此问候起居寒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张 遂诣 刘 , 刘 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 唐 韦应物 《相逢行》:“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4).犹言翻脸。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刘子振 ﹞尤好陵轢同道,詆訐公卿。不耻干索州县,稍不如意,立致寒暑;以至就试明庭,稠人广众,罕有与之谈者。”
《漢語大詞典》:呼吸
(1).呼气和吸气,是生物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活动。《素问·平人气象论》:“ 岐伯 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鼻口呼吸,象风气也。” 宋 苏轼 《广慧禅师真赞》:“堂堂 总公 ,僧中之龙,呼吸为云,噫欠为风。”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一直到呼吸已有些急促,他才懒懒的爬上来。”
(2).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成玄英 疏:“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得道之士,呼吸之术既备,服食之要又该。” 唐 温庭筠 《秋日》诗:“沉机日寂寥,葆素常呼吸。”引申指长生、长寿。 明 徐渭 《代贺严公生日启》:“年高德劭,永调 伊 傅 之盐梅;主圣臣贤,远迈 乔 松 之呼吸。”
(3).一呼一吸,顷刻之间。孔丛子·论势:“ 齐 楚 远而难恃, 秦 魏 呼吸而至,舍近而求远,是以虚名自累而不免近敌之困者也。”晋书·郗鉴传:“决胜负於一朝,定成败於呼吸。”
(4).比喻轻而易举。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方 介甫 ( 王安石 )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 清 恽敬 《国子监生钱君墓志铭》:“君从叔父 文敏公 维城 享大名,呼吸可致人青云。”
(5).犹呼应。 清 梁章钜 浪跡丛谈·苏斋师说杜诗:“《咏桃树》一首……中四句乃指往日言之。‘旧’字‘非’字,正相呼吸。”参见“ 呼应 ”。
(6).喻指诵读。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八:“﹝ 南中丞 ﹞转 黔 南经略使,大更风俗,凡是谿坞,呼吸文字皆同 秦 汉 之音。”
(7).犹吞吐。形容气盛势大。 唐 李白 《经乱离后书怀赠韦太守良宰》诗:“君王弃 北海 ,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 燕然 可摧倾。” 明 宋濂 《国朝名臣序颂·廉希宪》:“天啟景运,挺生人豪。豹略龙韜,呼吸风涛。”
(8).吸入;摄取。尚书大传卷一下:“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郑玄 注:“吁荼,气出而温;呼吸,气入而寒。”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鸞凤……呼吸阳露,旷旬不食。”
(9).招致;汲引。 唐 李白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 项王 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 江 东。” 唐 元稹 《唐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宰相 段文昌 在 蜀 时,爱君之磊落善呼吸人,遂相奏天子,以君为殿中侍御史、 银州 长史、知刺史事。”
(10).声气;讯息。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定海水操:“水操用大战船……往来如织,舳艫相隔,呼吸难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 金 又广结纳,即千里外呼吸亦相通。”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不走正路的安得伦〉小引》引 珂刚 《伟大的十年的文学》:“他吐着革命的呼吸,而同时也爱人生。”
(11).指呼出的空气。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大清早出来,人们的呼吸在寒冷的空气里凝成乳白色的热气。”
《漢語大詞典》:呼应(呼應)
(1).谓有叫有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有隔座目语者,有隔舟相呼应者。”
(2).指响应;回响。 丁玲 《水》二:“她们记起了什么似的,喊着名字,四处来寻找她们的亲人。远远近近的呼应着,可是什么也听不清。”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幕:“群山在呼应,大地在欢腾。”
(3).谓沟通。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心灵之间……比较容易互相呼应。”
(4).犹应允,答应。 清 李渔 《意中缘·借兵》:“寒暄叙不成,直书情:友妻陷入豺狼穽,专望你提精劲,救娉婷,锄梟獍。夸言曾向良朋逞,急救我友相呼应。”
(5).前后关联,互相照应。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造园》:“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望溪方 氏,摹仿 欧 曾 ,明于呼应顿挫之法。” 茅盾 《无题》一:“那一大段关于女主角的描写……我是处处有呼应,--嗯,处处有伏笔。”
(6).比喻调度,指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乞专简大臣督师三省,庶呼应灵而事权一。”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上》:“国家虽已设海军衙门,而皮毛徒具,精义未讲,呼应不灵,规模未备,则犹未能言实效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孙文革命运动清方档案》:“在 煊 万不敢存五日京兆之心,而视 煊 者究不免有五日京兆之见,诚恐人心一懈,呼应即因之不灵。”
《漢語大詞典》:正气(正氣)
(1).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 晋 孙绰 《太傅褚褒碑》:“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赵朴初 《寄赠大谷莹润长老》诗:“挟持正气健为雄,羣力何难制毒龙?”
(2).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繫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 欧公 非特事事合体,且是和平深厚,得文章正气。”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总结经验,发扬正气,打击歪风。”
(3).正派;正经。《西游记》第四三回:“我才见那个掉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此女﹞仍留我庄上住下,等你会试得意荣归,他髮已尽长,此时只认是我的继女,迎归花烛,岂不正气!”儒林外史第九回:“先年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管总。”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难道 安老爷 那样个正气人,还肯找熟人?”
(4).正常气色。 茅盾 《子夜》十九:“ 吴荪甫 忽地站起来说;他那脸色和眼神的确好多了,额角却是火烧一般红。这不是正气的红。”
(5).谓纯阳之气或纯阴之气。 汉 董仲舒 《雨雹对》:“ 敞 ( 鲍敞 )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 董仲舒 ﹞曰:‘然。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敞 曰:‘月中何日?’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气也。’”
(6).谓春由东方直出不偏之气和夏由南方直出不偏之气。艺文类聚卷三引易纬通卦验:“震,东方也。主春分,日出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艺文类聚卷三引《易通卦验》:“离,南方也。主夏,日中赤气出,直离,此正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7).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的元气。即人体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功能。与邪气对言。《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花月痕》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8).中医学名词。指正常的气候。灵枢经·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
《漢語大詞典》:风气(風氣)
(1).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文选·宋玉〈风赋〉:“其所託者然,则风气殊焉。” 吕向 注:“虽同託户穴,其於清浊亦殊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西四十里有 风山 ,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明 高启 《送顾倅序》:“士之仕於外者,咸乐居之;以其风气清美,有山川臺榭之胜,鱼稻茶笋之饶。”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七章:“但窟居者多在山谷之幽,风气不通,故於卫生不宜,太平极乐则居山顶,风气四通,故於养生最益也。”
(2).气候。《尚书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汉书·西域传上·安息国:“﹝ 安息国 ﹞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 乌弋 、 罽宾同 。” 宋 洪巽 《旸谷漫录》:“﹝ 周俊叔 ﹞得十二时竹一根於某州,植之家庭,非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也,久不笋。及笋矣,又多憔悴不茂。”《元典章·户部十二·和买》:“古人立法取赋,必因其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以为之也。”
(3).风尚习俗。魏书·李琰之传:“ 琰之 虽以儒素为业,而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 关 西风气。” 宋 苏辙 《奉使契丹·燕山》诗:“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夏衍 《秋瑾传》第二幕:“我从 北京 到了 上海 就觉得风气有点儿不一样。”
(4).谓某种时新的风尚习俗。 宋 陈亮《量度权衡策》:“当是时,风气未开,人物尚朴,观象之妙,盖不必推数而后知也。” 元 刘因 《隐仙谷》诗:“山川含太古,风气如未开。”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他还说,应该让 桂林 来开风气之先。它本身是一个画廊城。”
(5).气氛情景。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西湖》:“竹篱傍水,家鶩睡波,宛然 江 南风气。”红楼梦第七五回:“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闔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凄惨起来。”
(6).风采气度。宋书·王惠传:“ 陈郡 谢瞻 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羣从造 惠 ,谈论锋起,文史间发。”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 许彝千 少便歧嶷,总角风气更进。”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康祺 以为 文敏 以院长之尊,督修书籍,不自断决,询及微僚,正前辈贵人风气也。”
(7).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或气韵。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冯璧:“诗笔清峻,似其为人。字画楚楚有 魏 晋 间风气。”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故能备 钟 张 诸体,於屋漏雨锥画沙之外,别有一种风气。” 清 黄子云 野鸿诗的十五:“诗之浅深,有在一两字内见者……不知一字之间,风气顿殊,妍丑迥别矣。”
(8).指古代的一种占候之法。三国志·吴志·吴范传:“﹝ 吴范 ﹞以治历数,知风气,闻於郡中……每有灾祥,輒推数言状,其术多效。”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布筹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及星文风气,率不劳为之。”参见“ 风角 ”。
(9).病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 齐王 太后病者,臣 意 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溼然风气也。”北史·阳元景传:“﹝ 阳元景 ﹞后以风气弥留,不堪近侍,出除 青州 高阳 内史,卒於郡。”《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令人邀请 肥乡县 復检官吏捏合尸状,定验作因风气病身死。”
《漢語大詞典》:风角(風角)
(1).古代占卜之法。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后汉书·郎顗传:“父 宗 ,字 仲绥 ,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筭、六日七分。” 李贤 注:“风角谓候四方四隅之风,以占吉凶也。”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三年:“己亥,帝自 晋阳 奉太后还 鄴 ,至 紫阳 ,遇大风。舍人 魏僧伽 习风角,奏言:‘即时当有暴逆事。’”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有一术士,号 富春子 ,善风角鸟占, 贾似道 招之,欲试其术,问以来日之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郑成功 据 臺湾 时,有 粤 东异僧泛海至,技击絶伦,袒臂端坐,斫以刃,如中铁石;又兼通壬遁风角。”
(2).角笛声。 唐 贾岛 《行次汉上》诗:“ 汉 主庙前 湘水 碧,一声风角夕阳低。” 明 何景明 《十月一日》诗之二:“暮灯喧巷哭,风角起边愁。”
《漢語大詞典》:天和
(1).谓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庄子·庚桑楚:“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成玄英 疏:“汝形容端雅,勿为邪僻,视听纯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归至汝身。”《淮南子·俶真训》:“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 唐 孟郊 《蜘蛛讽》诗:“万类皆有性,各各禀天和。”红楼梦第十六回:“且父母在家,思想女儿,不能一见,倘因此成疾,亦大伤天和之事。”
(2).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精灵困於烦扰,荣卫消於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虚怀养天和,肯徇奔走闹。”《封神演义》第一百回:“ 李靖 等慰之曰:‘陛下当善保天和,则臣等不胜庆幸。’” 清 顾炎武 《寄子严》诗:“不幸丧厥明,犹能保天和。”
(3).天气和暖。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之二:“鸟鸣知天曙,冰泮知天和。”
《漢語大詞典》:才思
才气和思致。后汉书·文苑传·祢衡:“﹝ 刘表 ﹞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唐 白居易 《首夏南池独酌》诗:“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宋 王巩 王氏谈录·经史:“经书养人根本;史书开人才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恪守词韵》:“ 李白 诗仙, 杜甫 诗圣,其才岂出 沈约 下?未闻以才思纵横而跃出韵外,况其他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六节:“ 韩 诗与古文一样,象 长江 大 河 ,浩浩汗汗,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
《漢語大詞典》:真气(真氣)
(1).人体的元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道教谓为“性命双修”所得之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唐 王维 《贺元元皇帝见真容表》:“臣闻仙祖行化,真气临关;圣人降生,祥光满室。”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不善养生者,薄节慎之功,迟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品,伐真气而助强阳,根本已危,僵仆无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三昧上真气已全,百炼中凡心俱浄。”
(2).指刚正之气。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送尉:“英雄欺世,久之毕竟难瞒,胸中既无真气蟠,笔下焉能力量完!” 侯方域 《祭吴次尾文》附 清 徐作肃 评:“缠绵呜咽,全是一团真气。此等文正以不必剪裁为佳。”
(3).特指帝王的气象。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 秦王 时在座,真气动户牖。”
《漢語大詞典》:气势(氣勢)
(1).指军队的士气和威势。《韩诗外传》卷三:“勇猛强武,气势自御。”《淮南子·兵略训》:“兵有三势……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踰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 元 无名氏 《衣袄车》第二折:“灿灿银盔气势强,珊珊铁鎧带寒霜。”
(2).指声势。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於世者,谓之游侠。”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六:“上乃命进輦,既至,登北城门楼,张黄龙旗。城下将士皆呼万岁,气势百倍。”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苑家口》:“一河承受诸水,气势愤激,流沫盘涡,涛声冲撞。”
(3).气概,勇力。鬼谷子·飞箝:“用之於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东观汉记·盖延传:“﹝ 延 ﹞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以气势闻。”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十八般武艺都晓通,卖弄你智量高,气势雄,你小可如 刘黑闥 、 王世充 。”
(4).气焰,权势。 宋 司马光 《请自择台谏札子》:“且条例司之害民, 吕惠卿 之姦邪,天下之人谁不知之?独陛下与 王安石 未之寤耳。岂可更为之黜逐台諫,以长其威福,成其气势,臣窃为陛下寒心。”《三国志平话》卷上:“﹝ 曹操 ﹞见 董卓 气势欺人,越有不忿之心。” 王先谦 《孙子馀凌半叔哀辞》:“用事者多贵游公卿之弟,与夫突梯滑稽窥时赴势之士,鲜衣怒马,气势烜赫。”
(5).气象,气派。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敌。” 宋 王安石 《和钱学士喜雪》:“閶闔与风生气势, 常娥 交月借光辉。”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四》:“中原之水,皆散而无统,弱而无力,其气势无有能相挟相属,会同而入于海者。”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6).指诗文的气韵或格调。 宋 陆游 《再跋〈皇甫先生文集〉后》:“ 司空表圣 论诗有曰:‘愚尝览 韩吏部 诗,其驱驾气势,掀雷决电。’”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高蟾:“诗体则气势雄伟,态度谐远。”
(7).指品质,功效。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椒:“案今 青州 有 蜀 椒种……香、形、色与 蜀 椒不殊,气势微弱耳。”
《漢語大詞典》:时和(時和)
天气和顺。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时和,不肖遭其安;不和,虽圣逢其危。”宋书·文帝纪:“今因四表无尘,时和岁稔,復获拜奉旧塋,展罔极之思。” 唐 崔铉 《进宣宗收復河湟诗》:“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
《漢語大詞典》:气和(氣和)
(1).气候调和。管子·幼官:“会请命於天地,知气和则生物从。”
(2).态度和蔼。《三国志平话》卷上:“ 关公 见 张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
《漢語大詞典》:声音(聲音)
(1).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礼记·乐记:“乐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人之道也。”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七:“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清 李渔 《巧团圆·默订》:“你看卧房门啟,想是 曹小姐 听见声音,知道小生在此,又出来探望了。”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全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
(2).古指音乐、诗歌。礼记·乐记:“声音之通,与政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沉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 裴公 ﹞喜博弈,知声音。” 明 顾起纶 国雅品·释品:“ 鲁山 , 秦 人也,喜儒,嗜声音。”
(3).指说话的声气和口音。孟子·告子下:“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於千里之外。” 唐 姚揆 《秋日江东晚行》诗:“路岐滋味犹如旧,乡曲声音渐不同。”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辨附语:“世有附语者,多婢妾贱人,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瑞虹 在舱中,听得船头説话,是 淮安 声音,与贼头 陈小四 一般无二。”
(4).比喻意见、论调。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魏巍 《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这不是有闲阶级、士大夫之流的声音吗?”
《漢語大詞典》:肃杀(肅殺)
(1).严酷萧瑟貌。多用以形容深秋或冬季的天气和景色。 唐 杜甫 《北征》诗:“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清 曹寅 《秋饮》诗:“众鸟何啁啾,肃杀气相递。” 老舍 《四世同堂》九十:“可是,忽然间又来了冰冻,叫人想起肃杀的隆冬。”
(2).形容一种严酷的气氛。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三二》:“ 沪 案以后,周刊上常有极锋利肃杀的诗,其实是没有意思的,情随事迁,即味如嚼蜡。”《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屋里一片肃杀气氛: 侯主任 坐在正中的沙发上,两旁陪坐着几个县社干部,门口站着两排荷枪实弹的民兵。”
(3).犹言严厉摧残。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盖天地之道,不能纯和,故青阳阐陶育之和,素秋厉肃杀之威。”隋书·炀帝纪下:“故知造化之有肃杀,义在无私;帝王之用干戈,盖非获已。”《宣和遗事》前集:“君由天而臣由物,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
《漢語大詞典》:活泼(活潑)
(1).富有生气和活力。 曹禺 《日出》第一幕:“﹝ 潘月亭 ﹞头发已经斑白,行动很迟缓,然而见着 陈白露 ,他的年纪,举动,态度就突然变得又年轻,又活泼。”
(2).灵活,不呆板;生动自然。 明 吕坤 《呻吟语·存心》:“心要从容自在,活泼於有无之间。”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河面有虫盈千累万,似蛇非蛇……有人捕养碗中,或截作两段,头尾仍游行活泼,经日不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先生出了题目,要作‘八股’,侄儿先就头大了;偶然学着对个策,做篇论,那还觉得活泼些。”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芒种》三期也读过了,我觉得这回比第二期活泼些。”
(3).气氛活跃热烈。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全课堂的空气非常活泼紧张。” 草明 《乘风破浪》第三章:“会议变得活泼起来。”
(4).使具有生气和活力;使灵活。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位置》:“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白日里倒是走走散散,找人説谈;否则閒中望望行云,听听流水,都可活泼天机。” 李石曾 《无政府说》五:“如何可以运动血脉,如何可以活泼机体。”
(5).指手头宽裕。 李準 《李双双小传·不能走那条路》:“因为有几家解放后是活泼点,可人家也不一定买地。”
《漢語大詞典》:中节(中節)
(1).合乎礼义法度。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后汉书·虞延传:“﹝ 富宗 ﹞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 明 黄绾 明道篇卷一:“行之於身,无不中节,谓之道。”
(2).合乎节奏。《淮南子·说林训》:“使但吹竽使工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虎子盘旋宛转,无不中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晚霞:“ 端 作前舞,喜怒随腔,俯仰中节。”
《漢語大詞典》:神采
亦作“ 神彩 ”。
(1).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晋书·王戎传:“ 戎 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南史·后妃传下·张贵妃:“特聪慧,有神彩。”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上为皇孙时,风表瓌异,神采英迈。”红楼梦第二三回:“ 贾政 一举目见 寳玉 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
(2).指景物或艺术作品的神韵风采。 唐 刘禹锡 《九华山歌》引:“ 九华山 在 池州 青阳县 西南,九峯竞秀,神采奇异。” 唐 元稹 《塞马》:“塞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 沈传师 书如龙游天表,虎啸溪傍,神采自如,骨法清虚。”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东坡 开砚盒,看了砚池,是一方緑色端砚,甚有神采。”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母亲〉木刻十四幅序》:“刻者 亚历克舍夫 ,是一个刚才三十岁的青年,虽然技术还未能说是十分纯熟,然而生动,有力,活现了全书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