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分类词汇(续上)
剕刑
丢荒
锄农业
仆仆风尘
披荆斩棘
石锛
石镰
拘获
眉嵴
《漢語大詞典》:剕刑
古代五刑之一,断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五节:“ 穆王 要化私为公,定出赎刑条例。墨刑黄铜六百两(一两约合今四钱多),劓刑一千二百两,剕刑三千两。”
《漢語大詞典》:丢荒
(1).荒疏,荒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我时文虽荒了,然而当日也曾入过他那范围的,怎会就忘了?况且我古文还不肯丢荒的。”
(2).抛荒。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那时的农业生产还处在初级阶段,再生产是在轮流丢荒和不断开辟新地的条件下进行的,耕作很原始。”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六章:“区政府要我们不要丢荒一块土地。”
《漢語大詞典》:锄农业(鋤農業)
指原始农业。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为刀耕火种,或叫锄农业。”
《國語辭典》:仆仆风尘(僕僕風塵)  拼音:pú pú fēng chén
到处奔波。形容旅途劳累。如:「他仆仆风尘,南北奔走。」也作「风尘仆仆」。
《國語辭典》:风尘仆仆(風塵僕僕)  拼音:fēng chén pú pú
形容四处奔波,旅途劳累。《痛史》第八回:「三人拣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此时,不免早些歇息。」也作「仆仆风尘」。
《國語辭典》:披荆斩棘(披荊斬棘)  拼音:pī jīng zhǎn jí
荆、棘,二种多刺的草木。披荆斩棘比喻克服种种困难。如:「他披荆斩棘,辛苦奋斗,终于有了今日的成就。」也作「披荆带棘」。
《漢語大詞典》:石锛(石錛)
石制的平头斧。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三节:“当时(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已知道用石斧、石锛、石凿以及烤烧的办法加工木料,制成各种器具。”
分類:一编
《漢語大詞典》:石镰(石鐮)
石器时代收割用的石制农具。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有些氏族﹞收割作物,都使用磨光的长方形或半月形石刀和石镰。”
《漢語大詞典》:拘获(拘獲)
捕获,捉住。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 商 人群聚饮酒,除了百工,不论是谁,全数拘获送 周 京。”
《漢語大詞典》:眉嵴
眼眶上突出呈弓状的骨质嵴。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他们(指 中国 猿人)的面部比现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额比现代人低平而向后倾斜,鼻子宽扁,颧骨高突,左右眉嵴非常粗壮。”《人民日报》1965.1.3:“﹝ 蓝田 猿人﹞头盖骨具有一些明显的原始性质,如头盖骨低平,眉嵴很粗硕,头骨壁很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