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不如意十常八九
 
不如意常八九
 
世事十常九不使展眉头
 
事常八九不如人意
 
人间事不如意十八九
 
十事不如人六七
 
十事违人常七八
 
败意常多如意少
 
谁是十分如意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列传〉~09~
会秦凉屡败,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而议者多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典故
相关人物


《尚书·虞书·益稷谟》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旧题汉·孔安国传:「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无得面从我违,而退后有言我不可弼。」

例句

抗节衷无隐,同心尚弼违。 羊士谔 和武相早朝中书候传点书怀奉呈

典故
衰晚迟回违寸心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五〈题省中院壁〉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洞门对雪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
《國語辭典》:不违(不違)  拼音:bù wéi
1.不违背。三国魏。王粲〈杂诗〉:「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南朝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实欲使名实不违,徼倖路绝。」
2.不妨害。《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不违法。《书经。泰誓》:「仡仡勇夫,射御不违。」《六部成语注解。刑部》:「不违揭帖:呈递揭帖俱系正论,并无违法之词也。」
4.不避。《左传。成公十六年》:「陈不违晦。」《淮南子。脩务》:「不避烦难,不违危殆。」
《國語辭典》:相违(相違)  拼音:xiāng wéi
1.保持距离。《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
2.不合。如:「他们俩个性相违,不可能长处一室。」
《漢語大詞典》:无违(無違)
(1).没有违背;不要违背。书·多士:“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时惟天命,无违。”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宋 文天祥 《赠莆阳卓大著顺宁精舍三十韵》:“ 伯奇 令无违, 申生 恭不贰。”
(2).特指不要违反礼法、天道。论语·为政:“ 孟懿子 问孝,子曰:‘无违。’” 杨伯峻 注引 黄式三 《〈论语〉后案》:“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三:“至人秉元化,动静体无违。”
《漢語大詞典》:心违(心違)
心愿没有达到。 唐 杜甫 《忆昔行》:“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交堕。”
分類:心愿
《漢語大詞典》:违戾(違戾)
(1).违背。后汉书·范升传:“时难者以 太史公 多引《左氏》, 升 又上 太史公 违戾《五经》,谬 孔子 言。”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况经收换,朝廷为民之意已足;如有违戾,惩治大吏一人,自然震耸用命。”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四节:“ 元始天尊 讲十戒,第一戒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
(2).抵触;不一致。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二:“ 谢尚书 不量力,内与 萧王 违戾,外失 河 北之心,公所知也。”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四:“ 李师中 平日讲论,多与 荆公 违戾,及公权盛, 李 欲合之。”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粗野而有楞角的色彩,调和中有违戾的印象。”
(3).乖谬;不合情理。 宋 陈师道 《策问》之五:“ 太史公 之论六家, 班固 之序九流,知其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也。至 荀卿 之非十二子,则咸无取焉。 庄休 之语道术,又皆出於圣人,其故何也?乌有同出於道而无一可取?其违戾莫甚於此。”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古微堂集》:“《古微堂外集》又詆諆先儒,指斥近献,尤多违戾很愎之言,亦不足与辨。”
《國語辭典》:多违(多違)  拼音:duō wéi
多灾多难,多背谬不顺。晋。陆机〈吊魏武帝文〉:「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唐。李商隐 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國語辭典》:依违(依違)  拼音:yī wéi
1.顺从或违背,不能作决断。《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也作「猗违」。
2.形容音节乍离乍合,谐和动听。《文选。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违厉响。」
《國語辭典》:违法(違法)  拼音:wéi fǎ
不守法,违背法律的规定。如:「挪用公款是违法的行为。」
《漢語大詞典》:重违(重違)
犹难违。汉书·孔光传:“ 傅太后 欲与 成帝 母俱称尊号……唯 师丹 与 光 持不可。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 傅太后 ,猗违者连岁。” 颜师古 注:“重,难也。”隋书·李安传:“ 安 请为内职, 高祖 重违其意,除左领左右将军。”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一:“世传 太祖 将禪位於 太宗 ,独 赵韩王 密有所启, 太祖 以重违太母之约,不听。”明史·刘健传:“帝重违太后意,曲从之,而 健 等諫甚力。”
《國語辭典》:违犯(違犯)  拼音:wéi fàn
违背触犯。《后汉书。卷六九。窦武传》:「由是绍更遵节,大小莫敢违犯。」《三国演义》第五回:「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
《漢語大詞典》:违天(違天)
谓违背天意。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国语·周语下:“夫天道导可而省否, 萇叔 反是,以誑 刘子 ,必有三殃,违天一也。”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凭你怎的巴结他,他怎肯忍心害理的违天行事?”
《漢語大詞典》:违时(違時)
(1).谓违背当时的形势或时代的趋势。国语·鲁语上:“动不违时,财不过用。”管子·霸言:“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 汉 蔡邕 《陈太丘碑》:“俭约违时,悬车致仕,徵辟交至,遂不屑就。” 宋 胡锜 《代良耜谢表》:“臣敢不戒其趋末,毋或违时。”
(2).不合时令。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使天地人神,莫不顺序;雨暘寒燠,罔或违时。” 明 刘基 《御柳》诗之一:“御柳青青阴緑池,迎春擢秀不违时。”
(3).贻误时机。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儿子二人未归。行雨符到,固辞不可,违时见责。纵使报之,亦已晚矣。”
《國語辭典》:弼违(弼違)  拼音:bì wéi
纠正过失。《晋书。卷三。武帝纪》:「然保氏特以谏诤为职,今之侍中、常侍实处此位。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选。」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隐》:「隐语之用,被于纪传,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