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暴怒  拼音:bào nù
大怒。《三国演义》第八一回:「飞临行,先主嘱曰:『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今后务宜宽容,不可如前。』」
《漢語大詞典》:虓怒
暴怒。 汉 杜笃 《论都赋》:“首策之臣,运筹出奇;虓怒之旅,如虎如螭。”明史·宦官传一·王振:“秋七月, 也先 大举入寇, 振 挟帝亲征。廷臣交諫,弗听。至 宣府 ,大风雨,復有諫者, 振 益虓怒。”
分類:暴怒
《漢語大詞典》:赍怒
疾怒;暴怒。齎,通“ 齌 ”。 明 袁宏道 《叙小修诗》:“且《离骚》一经,忿懟之极,党人偷乐,众人謡諑,不揆中情,信谗齎怒。”
分類:暴怒
《漢語大詞典》:毒怒
暴怒。 明 刘若愚 酌中志·累臣自叙略节:“先将军素为 寧远伯 李成梁 所忌,至弃地一节,又具呈諫阻,益逢毒怒,百方图害。”
分類:暴怒
《漢語大詞典》:齌怒
疾怒;暴怒。《楚辞·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王逸 注:“齌,疾也。言 怀王 不徐徐察我忠信之言,反信谗言而疾怒己也。”
分類:暴怒
《國語辭典》:雷霆  拼音:léi tíng
1.洪大而急发的雷声。如:「忽然乌云密布,雷霆大作,下起倾盆大雨来。」《易经。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2.比喻声威或怒气。《孙子。军争》:「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三国演义》第一○六回:「愿太尉息雷霆之怒。」
《國語辭典》:咆哮  拼音:páo xiāo
野兽的怒吼。唐。常建〈空灵山应田叟〉诗:「日入闻虎斗,空山满咆哮。」《三国演义》第三回:「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國語辭典》:咆哮  拼音:páo xiào
1.形容人在激怒时的吼叫。如:「大声咆哮」、「咆哮如雷」。
2.形容人气势勇猛刚健的样子。《抱朴子。外篇。清鉴》:「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唐。白居易〈汉高祖斩白蛇赋〉:「一呼而猛气咆哮,再叱而雄姿抑扬。」
《漢語大詞典》:炰炰
呼吸粗声。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夜叉﹞目光睒闪,气息烋烋。”
分類:呼吸
《國語辭典》:虓阚(虓闞)  拼音:xiāo hǎn
老虎怒吼。比喻勇将奋猛如虎。汉。班固〈答宾戏〉:「于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
《漢語大詞典》:横怒
震怒,暴怒。 汉 刘桢 《射鸢》诗:“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至如 郭解 之代人报讎, 灌夫 之横怒求地,游侠之徒,非君子之所为也。” 章炳麟 《董逃歌》:“吾衰三百年, 刑天 烝舞干。狼弧又横怒,絳气殷 成山 。”
分類:震怒暴怒
《漢語大詞典》:狞髯张目(獰髯張目)
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 曾贼 知军门自至,突出欲擒之,狞髯张目,勇气百倍,直呼军门名。”
分類:暴怒
《漢語大詞典》:雷霆之诛(雷霆之誅)
(1).指帝王暴怒时给臣下的惩处。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三书》:“臣闔门数十口,去行都无四百里,当席藳私室,以听雷霆之诛。”
(2).指雷击,雷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余谓妖魅能一一守科律,则天无雷霆之诛矣。”
《國語辭典》:雷霆之怒  拼音:léi tíng zhī nù
形容非常愤怒。《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精忠岳传》第二九回:「主公暂停雷霆之怒,这牛皋是一员勇将,乃是岳飞的结义弟兄。」
《國語辭典》:雷嗔电怒(雷嗔電怒)  拼音:léi chēn diàn nù
比喻盛怒。《红楼梦》第七七回:「如今且说宝玉,只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所责之事皆系平日之语,一字不爽,料必不能挽回的。」
分類:暴怒
《漢語大詞典》:立眉瞪眼
倒竖双眉,圆瞪二目,形容暴怒的样子。也说“立眉横眼”、“立眉竖眼”例如:你干嘛立眉瞪眼的?
分類:双眉暴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