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八○
道隆,宋僧。少时师事石门彻禅师,后谒广慧禅师,遂为广慧之嗣。至和初游京师,客景德寺,为仁宗所知,诏馆于大相国寺。此后出入禁庭,谈禅秘殿,礼遇甚厚,赐号应制明悟禅师。后请退居庐山,不许,诏于曹门外护国寺北建精舍以居,号华严禅院。道隆为人宽厚,不矜伐,尝举怀琏自代。年八十馀卒。见《禅林僧宝传》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七。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
禅师名道隆。不知何许人。至和初。游京师。客景德寺。曰纵观都市。归尝二鼓。谨门者呵之不悛。一夕还不得入。卧门之下 仁宗梦至景德寺门。见龙蟠地。惊觉。中夜遣中使。往视之。乃一僧熟睡已再鼾。撼之惊矍。问名字归奏 上闻名道隆。乃喜曰。吉徵也。明日 召至便殿。问宗旨。隆奏对详允。上大悦。有旨馆于大相国寺烧朱院。王公贵人。争先愿见。隆未漱盥。户外之屦满矣 上以偈句相酬唱。络绎于道。或入对留宿禁中。礼遇特厚。赐号应制明悟禅师。隆少时师事石门彻禅。师尝问曰。古人云。但得随处安闲。自然合他古辙。虽有此语。疑心未歇如何。彻曰。知有乃可。随处安闲。如人在州县住。或闻或见。千奇百怪。他总将作寻常。不知有而安闲。如人在村落住。有少声色。则惊怪传说。先洞山示众曰。欲知此事。如人家养三儿。以一著州中。一著村中。一著县中。其一用家中财物。其一用外处钱物。有一人不得家中钱物用。亦不得外处钱物用。且道那一个。合在州中。那一个合在县中。那一个合在村中。有僧便问。三个莫明轻重否。曰是。僧曰。如何是此人出身处。曰。知有却不知有。是此人出身处。僧曰。未审此人。从今日去也无。曰亦从今日去。僧曰。恁么则属功也。曰是。僧曰。唤作恁么功。曰。唤作功就之功。僧曰。此人还知有州中人否。曰。知有。始解奉重矣。僧曰。恁么则村中人。全明过也。曰是。僧曰。如何是此人过处。曰。不知有。唤作闲人。是此人过处。不见先师道。今时学道人。须知有转身处。始得。隆曰。古人知有。便能如州里人耶。亦须因奉重而至耶。彻曰。洞山曰。向时作么生。奉时作么生。功时作么生。共功时作么生。功功时作么生。时有僧便问。如何是向。曰。吃饭时作么生。又问。如何是奉。曰。背时作么生。又问。如何是功。曰。放下钁头时作么生。又问。如何是共功。曰不得色。又问。如何是功功。曰不共。此名功勋五位也。譬如初生鸠儿。毛羽可怜生。久久自能高飞远荡。隆亲受洞上旨诀。后谒广慧琏禅师。遂为广慧之嗣。皇祐二年。诏庐山僧怀琏至阙。演法于浚苑化成殿 上召隆问话。机锋迅捷。上悦。侍卫皆山呼。隆即奏疏曰。臣本凡庸。混迹市里。夤缘佛法。依近天颜。出入禁廷。恩渥至厚。荐更岁籥。衰病相仍。未甘退于山林。坐贪蒙于雨露。因循至此。愧负在颜。恭惟 皇帝陛下。天纵圣神。生知妙道。染为词翰。如日昭回下饰万物。而臣蒙许赓和。似雾领略。才见一班。人虽不言。臣岂无怍。伏见僧怀琏。比自林薮。召至京都。议论得其渊源。词句持出流辈。禁林侍问。秘殿谈禅。臣所不如。举以自代。伏望 圣慈。许臣于庐山一小刹。养痾待尽。不胜犬马恋轩之情。取进止疏奏不许。有旨于曹门外。护国寺北。建精舍以居。号华严禅院。隆既得谢事。喜见言色。闲居奇衲。名缁多过从。有乘侍者。来自大阳。乘后住福严。隆问在大阳得力句。对曰。明安尝问曰。有一人遍身红烂。卧在荆棘林中。火绕周匝。若亲近得此人。禅门大启若。亲近不得。佛法无灵验。时对曰。六根不具。七识不全者。亲近得此人。明安曰。令渠出来。我要相见。时又答曰。适来无左右。祇对和尚。安曰。相随来也。即礼拜退。隆曰。若果如此。冷如毛粟。细如冰雪。乘曰。禅师亲见石门。如何却嗣广慧。隆曰。我初见广慧。渠方欲剃发。使我擎橙子来。广慧曰。道者我有橙子诗。听取。诗曰。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后因叙陈在石门。所悟公案。广慧曰。石门所示如百味珍羞。只是饱人不得。后来有一炷香。不欲两头三绪。为伊烧却。乘曰。艺不辜人。有僧诵琏公诗 上问佛偈曰。有节非干竹。三星偃月宫。一人居日下。弗与众人同。隆曰。诸佛说心。为破心相。琏作此偈。虚空钉橛也。乃曰。虚空钉铁橛。平地起骨堆。莫将闲学解。安著佛阶梯。又见达观颖禅师。戏作偈曰。解答诸方语。能昑五字诗。二般俱好艺。只是见钱迟。隆曰。佛法却成戏论。后生无识。递相效学。不可长也。但曰。二般虽杂道。也胜别施为。有僧曰。洞山宝公。讥五祖戒禅师行藏。落人疑似。其至洞山。乃上堂说偈曰。嗟见世聱讹。言清行浊多。若无阎老子。谁人奈你何。隆曰。宝尘行不逊。卖师取名。不可取也。曹溪曰。真实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来说他人短。自短先在。我宝暴其师之失。教谁捡点。凡沙门释子。寂默为要。华严论曰。唯寂唯默。是心造如来之样。不著不恋。是路入法界之辙。宝卖洞山姜。锄双峰地。已为道取笑也。隆为人宽厚。不矜伐。以真慈普敬行心。殁时年八十馀。盛暑安坐七日。手足柔和。全身建塔于寺之东。 赞曰。隆夜卧寺阃之外。朝登秘殿之上。揖让人主。谈出世法。有补宗教。盖所谓有异能解。一世奇禅衲也。殁未五十年。丛林且不闻其名。况机缘语句乎。可为太息。予少时客华严。及见其檀越岑氏之子孙。家藏隆偈藁。并被遇之迹甚详。今追绎十。才得其一二。著于此。以俟知者耳。
神僧传·卷第九
婺州僧道隆。云游诸方寓江州能仁寺。所为不常。但呼为风和尚。绍兴元年行化抵瑞昌投宿天花寺。夜有男子垂泣言。弟子不幸在生前广造恶业现堕牛身。一尾生于头上形模丑异。愿师慈悲为我忏悔令脱此苦。明日至若山汤氏家。一门男女悉出作礼。启告曰。前日牛产犊甚怪。尾出头上。恐于寒家生灾。愿和尚畅此因缘以洗宿咎。须臾驱牛前来。掉头摇尾若乞怜状。隆咄曰。汝昔者作业兹日难逃。虽受此形本性何异。岂不闻沩山和尚示众言。中有响句里藏机。汝若于斯会得。便见灵光动耀照彻十方佛与众生本同一体。其或未然当为说偈。牛受记毕随隆归寺。观者以千数。牛见人俛而不食如羞𧹞态。除夕忽殂。隆梦来谢。遂领众然炬爇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隆禅师。未详里族。初参石门彻和尚。问曰。古者道但得随处安閒。自然合他占辙。虽有此语。疑心未歇。时如何。门曰。知有乃可随处安閒。如人在州县住。或闻。或见。千奇百怪。他总将作寻常。不知有而安閒。如人在村落住。有少声色。则惊怪传说。师于言下有省。门尽授其洞上宗旨。及出世。乃嗣广慧。或问曰。禅师亲见石门。如何却嗣广慧。师曰。我初见广慧。渠方欲剃发。使我擎凳子来。因曰。道者。我有凳子诗。听取诗曰。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因叙在石门所得。慧曰。石门所示。如百味珍馐。只是饱人不得。后来有一炷香。不欲两头三绪。为伊烧却。师至和初。游京客景德寺。日纵观都市。归常二鼓。一夕不得入。卧于门下。仁宗梦至景德寺门。见龙蟠地。惊觉。中夜遣中使视之。乃一僧熟睡。已再鼾。撼之始觉。问名字归奏。帝闻道隆。乃喜曰。吉徵也。明日召至便殿。问宗旨。师奏对详允。帝大说。有旨馆于大相国寺烧朱院。由是道化大振。尝与大觉琏公。说法化成殿。机锋迅辩。帝大悦。侍卫皆山呼。或偈颂酬答。或留宿禁中。礼遇隆厚。赐号应制明悟禅师。师因奏疏。举琏自代。帝览表不允。有旨于曹门外。建精舍延师。师额华严禅院。有僧颂琏公诗。上问佛偈曰。有节非于竹。三星偃月宫。一人居日下。弗与众人同。师曰。诸佛说心。为破心相。琏作此偈。虚空钉橛也。乃曰。虚空钉铁橛。平地起骨堆。莫将闲学解。安著佛阶梯。又见达观颖禅师。戏作偈曰。解答诸方语。能吟五字诗。二般俱好艺。只是见钱迟。师曰。佛法却成戏论。后生无识遽相。效学不可长也。但曰二般。虽杂道也胜别施为。有僧曰。洞山宝公。讥五祖戒禅师。行藏落人。疑似其至洞山。乃上堂说偈曰。嗟见世聱讹。言清行浊多。若无阎老子。谁人奈你何。师曰。宝粗行不逊。卖师取名。不可取也。曹溪曰。真实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来说他人短。自短先在我。宝暴其师之失。教谁检点。凡沙门释子。寂默为要。华严论曰。唯寂唯默。是心造如来之样。不著不恋。是路入法界之辙。宝卖洞山。姜锄双峰地。已为道人取笑也。师为人宽厚不矜伐。以真慈普敬行心。殁时年八十馀。盛暑安坐七日。手足柔和。全身建塔于寺之东。 系曰。夫寺门鼾睡僧。入天子梦。梦其为龙。不为所恶。复尊宠之至宿留禁中。非师道洽天下。乌能及此。京师禅法。由是大弘。并见仁宗识洞高远。若遇庸君。师其不为齑粉乎。予故表而出之。
《國語辭典》:应制(應制)  拼音:yìng zhì
1.应诏,奉皇帝的诏命。明。屠隆《䌽毫记》第六出:「小人们闻皇上爷今日便殿开宴,召诸学士应制赋诗,小人们在此伺候供应。」也作「应诏」。
2.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如唐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元张翥的西内应制即事诗等。
《漢語大詞典》:柏梁
(1).指 柏梁台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南朝 梁 江淹 《倡妇自悲赋》:“去 栢梁 以掩袂,出 桂苑 而敛眉。” 唐 李白 《双燕离》诗:“ 柏梁 失火去,因入 吴 王宫。”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见寄》之五:“ 汉 殿千门锦绣开,不堪一夜 柏梁 灾。”
(2).借指宫廷。 唐 韦渠牟 《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诗:“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 柏梁 。”参见“ 柏梁臺 ”。
(3).指《柏梁诗》。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逮至 汉武 ,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韩子苍 曰:‘《柏梁》作而诗之体坏;《河梁》作而诗之意乖。’”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自《古诗十九首》以五言传,《柏梁》以七言传,於是才士专以五七言为诗。”
(4).泛称应制诗。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饱德君臣醉,连歌奉《柏梁》。”参见“ 柏梁体 ”。
(5).指柏梁体。 金 王偓 《古仙人辞》序:“得古仙人词於壁间……观其体则柏梁,事则终始二 汉 ,字画在 钟 王 之间。”参见“ 柏梁体 ”。
《國語辭典》:柏梁台(柏梁臺)  拼音:bó liáng tái
汉武帝时建立,以香柏为梁,故称为「柏梁台」。《汉书。卷六。武帝纪》:「元鼎元年夏五月,……。二年……。春,起柏梁台。」汉。服虔。注:「用百头梁作台,因名焉。」颜师古。注引《三辅旧事》:「以香柏为之。今书字皆作柏。服说非。」简称为「柏台」。
《國語辭典》:柏梁体(柏梁體)  拼音:bó liáng tǐ
诗体名。属七言诗体,采用联句方式,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传说汉武帝在柏梁台命群臣联句赋诗,后人称这种诗体为「柏梁体」。
《国语辞典》:新邑  拼音:xīn yì
新的都城。《文选。潘岳。西征赋》:「于斯时也,乃摹写旧丰制造新邑。」唐。李峤〈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故台苍颉里,新邑紫泉居。」
《國語辭典》:出格  拼音:chū gé
1.旧日应制文字及表章;凡遇应该尊称之词,在格子外台写者称为「出格」。
2.格外、破格。唐。张籍 酬秘书王丞见寄诗:「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
3.言谈举止不合乎法度、常规。如:「他做事向来出格,是个很率性的人。」
《漢語大詞典》:柏梁篇
泛指应制之作。 唐 王维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参见“ 柏梁体 ”。
分類:应制
《國語辭典》:柏梁体(柏梁體)  拼音:bó liáng tǐ
诗体名。属七言诗体,采用联句方式,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传说汉武帝在柏梁台命群臣联句赋诗,后人称这种诗体为「柏梁体」。
《漢語大詞典》:盐粮(鹽糧)
供应制盐民户的粮食。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兵制一:“其后军伍销耗,耕者无人,则屯粮不足;增以客兵,坐食者众,则屯粮不足,於是益之以民粮,又益之以盐粮,又益之以京运,而卫所之制始破坏矣。”
《漢語大詞典》:上官体(上官體)
初 唐 诗人 上官仪 ,诗多应制而作,内容空虚,讲求骈俪对仗,风靡一时,称为“上官体”。旧唐书·上官仪传:“本以词彩自达,工於五言诗,好以綺错婉媚为本。 仪 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漢語大詞典》:感制
感应制约。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观物:“鹤粪可以化石成尘,龟尿可以和墨写字入石,蟾酥可以润玉可割,是皆气物之相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