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炎曦
(1).指炽烈的日光。 唐 韩愈 《郑群赠簟》诗:“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 唐 皎然 《苦热行》:“炎曦曝肌肤,毒雾昏檐楹。” 宋 陆游 《秋雨初晴有感》诗:“炎曦赫赫尚餘威,冷雨萧萧故解围。”
(2).比喻高热。 明 高启 《驱疟》诗:“俄顷水火争,寒冰继炎曦。”
(3).比喻君恩。 清 翁志琦 《反班婕妤〈怨歌行〉》:“薄俗区故新,君子秉贞节,炎曦会有时,谁云恩义絶?”
《國語辭典》:狂热(狂熱)  拼音:kuáng rè
对某种事物怀有极度热情。如:「他对摇滚音乐怀有一份异于常人的狂热。」「她对演戏有著莫名的狂热,学生时代就全心置身演艺社团。」
《漢語大詞典》:壮热(壯熱)
高热;高烧。南史·吕僧珍传:“一夜, 僧珍 忽头痛壮热,及明而顙骨益大,其骨法盖有异焉。”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败时气病候》:“时气之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其病状似伤寒,亦头痛壮热。”《孽海花》第二十回:“壮热不退,淹缠牀褥,足足病了一个多月,才算回头。”
分類:高热高烧
《國語辭典》:天花  拼音:tiān huā
1.病名。天花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类传染病,传染性极强,而人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天花可以在人类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其致死率约1~30%,发病时会发疹,是在脸、手臂与腿出现浓密的疹子,这些疹子圆、紧绷并深深的包埋在皮肤,且在1~2天内产生,而后遍布全身。病变会转变成脓泡,在出疹的第2周,病变处开始变乾,约3~4周结痂处会剥离脱落。其他症状包括高烧、疲劳、头痛与背痛等。世界卫生组织于西元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已经从地球上根除,并全面停止施打牛痘疫苗,天花成为第一个由人類从自然界根除之疾病。
2.雪花。宋。陆游〈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也作「天华」。
《國語辭典》:高烧(高燒)  拼音:gāo shāo
指体温超过摄氏三十七度以上。如:「感冒常会发高烧。」
《國語辭典》:中焦  拼音:zhōng jiāo
中医上指膈下、脐部以上的部位。内有脾、胃等脏腑。主要功能为脾胃的消化转输,并为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
《國語辭典》:三焦  拼音:sān jiāo
中医上指食道、胃、肠等部分。分上、中、下三焦,属于六腑。
《漢語大詞典》:闲歇热(閒歇熱)
亦作“间歇热”。 发烧的一种类型,高热和无热交替出现。如疟疾有这种症状。
《漢語大詞典》:泻火(瀉火)
中医谓清泻邪火实热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实火炽盛而致高热、烦渴、吐血、衄血、目赤、口苦、尿赤等症。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国语辞典》:风火相煽(风火相煽)  拼音:fēng huǒ xiāng shān
中医上指因高热而出现神昏、狂躁、惊厥、抽搐等的病理现象。因热极则生风,风盛则火愈烈,二者互相作用,可见于乙脑、流脑等急性传染病。
《国语辞典》:核融合发电(核融合发电)  拼音:hé róng hé fā diàn
氘和锂等轻原子核,经由高热的核反应撞击结合成为较重的新原子核后,释出能量以供发电的现象。
《国语辞典》:宝特瓶(宝特瓶)  拼音:bǎo tè píng
一种由聚乙烯塑胶制成的塑胶瓶。不耐高热,在摄氏二百五十度左右会分解,但对酸、碱等物质有良好抗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甚广,可用来盛装汽水、饮料、及清洁剂等。同类成品尚有塑胶袋、塑胶管等。如:「用宝特瓶装饮料,比较轻便,但不环保。」
《国语辞典》:核融合  拼音:hé róng hé
在核反应中原子受高热(至少数千万度)后互相撞击而结合在一起,并释出巨大能量的现象。太阳能源的产生即为此种反应。
《国语辞典》:气釬(气釬)  拼音:qì hàn
一种利用氧气和其他可燃性气体,按一定比例混合燃烧后所生的高热,使金属件相熔接的釬接方法。主要应用于釬接薄钢板、低熔点金属、铸铁件和有色金属。
《国语辞典》:电釬(电釬)  拼音:diàn hàn
利用电能产生高热来釬接金属。
《國語辭典》:黄热病(黃熱病)  拼音:huáng rè bìng
病名。一种经由蚊子传染病毒的急性传染病。有发高烧、心跳迟缓、呕吐、黏膜出血、黄疸等症状。多见于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