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花柳病  拼音:huā liǔ bìng
性病的俗称。参见「性病」条。
《國語辭典》:伤寒(傷寒)  拼音:shāng hán
1.中医上指外感热病的总称;亦指受了风寒而引起的病。
2.病名。病原体为沙门氏伤寒杆菌,可经由饮水或食物传染。潜伏期约为两周,症状为发烧、头痛、发冷、腹痛、便秘或腹泻、脉搏缓慢,甚至出现肝脾肿大、胸腹部有玫瑰疹等病症。可能引起肠胃出血、肺炎等并发症。也称为「肠伤寒」。
《漢語大詞典》:虚烦(虚煩)
(1).空虚烦躁。 汉 枚乘 《七发》:“临 朱汜 而远逝兮,中虚烦而益怠。莫离散而发曙兮,内存心而自持。”
(2).中医谓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汗、吐、下后,馀热未清,胸中烦热,睡眠不宁等现象是虚火内扰,称为“虚烦”,属虚热症。
《國語辭典》:龋齿(齲齒)  拼音:qǔ chǐ
病名。由于口腔卫生不佳及感染某些产酸性细菌,于牙齿不易清洁之处,产生牙菌斑堆积,使牙齿周围残留食物中的糖类分解成乳酸,酸蚀牙齿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产生脱钙现象、窝洞,最后使牙齿崩解之一种牙病。也称为「龋齿症」、「蛀牙」、「齿龋」。
《國語辭典》:龋齿笑(齲齒笑)  拼音:qǔ chǐ xiào
形容妇人巧笑的样子。语本《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漢語大詞典》:毒病
恶性病症。南史·孝义传上·王氏:“ 永兴 概中里 王氏 女年五岁,得毒病,两目皆盲。”
《漢語大詞典》:痾疢
亦作“ 痾疹 ”。 指热性病。 宋 欧阳修 《亳州乞致仕第五表》:“夏秋交际,痾疹日增。” 明 杨慎 《赠王民望》诗:“胡然婴痾疢,临岐隔欢游。”
分類:热性性病
《漢語大詞典》:疳疮(疳瘡)
即下疳。指性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疳疮》:“疳疮统名有三原,欲火未遂溲淋难,房术涂药痛痒紫,光亮赤肿梅毒愆。”
分類:下疳性病
《國語辭典》:大疮(大瘡)  拼音:dà chuāng
梅毒、软性下疳等性病,在身体表面形成的溃疡。
《漢語大詞典》:胆囊炎
由于胆囊管阻塞、细菌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而引起的胆囊炎症性病变。常与胆石症同时存在。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尤其是肥胖者。急性胆囊炎常突然发作,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呈持续阵发性加剧,并伴有恶心、发热等症状。慢性胆囊炎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
《國語辭典》:猪瘟(豬瘟)  拼音:zhū wēn
猪的急性出血性败血症。由滤过性病毒引起,具高度传染性。症状为发高热、便秘、下痢。死后剖检,以皮肤、肾、脾、膀胱、淋巴腺出血为特徵。
《国语辞典》:日本脑炎(日本脑炎)  拼音:rì běn nǎo yán
病名。一种由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脑发炎,此病由蚊子作媒介,常发生于夏季。首先发生于日本,并由日人分离證实其为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故命名为「日本脑炎」。
《国语辞典》:立克次体(立克次体)  拼音:lì kè cì tǐ
一种大小介于细菌与滤过性病毒间的微生物。呈球形或多形状,寄生于虱、蚤等节足动物。因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氏发现而得名。其所引起的疾病有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国语辞典》:急性脊髓灰白质炎(急性脊髓灰白质炎)  拼音:jí xìng jí suǐ huī bái zhí yán
病名。一种由滤过性病毒所引发的急性传染病。病毒经由饮食传播,随著血液或淋巴液循环全身。初期症状为头痛、发烧、呕吐;后期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会破坏脊椎前角的神经,致使肌肉麻痹或萎缩,造成病患行动不便,患者多为一岁到六岁的儿童,成人亦会染患。也称为「小儿麻痹症」。
《国语辞典》:疱疹性咽狭症(疱疹性咽狭症)  拼音:pào zhěn xìng yān xiá zhèng
病名。因可克萨基(Coxsackie)滤过性病毒感染而起,潜伏期约二至四天,后发烧至四十度,感染时会有喉咙痛、头痛、腹痛、食欲不振,且全身痉挛等症状。病发时则喉咙出现红肿,软口盖及后壁出现小红斑,约四至七天,方可退烧痊瘉。
《国语辞典》:无菌性脑膜炎(无菌性脑膜炎)  拼音:wú jùn xìng nǎo mó yán
病名。即病毒性脑膜炎,由滤过性病毒引起,如感冒病毒及肠病毒等都会引发,有头痛、高烧、呕吐、颈部僵直等症状,多数患者可经休息及服用止痛药后便可痊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