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布政  拼音:bù zhèng
施行政教。《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三国魏。钟会〈檄蜀文〉:「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
《國語辭典》:布政使  拼音:bù zhèng shǐ
职官名。明清各省民政兼财政长官。属承宣布政使司,受辖于督抚,与掌理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为「两司」。也作「藩台」、「藩司」。
《漢語大詞典》:藩翰
(1).《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毛 传:“藩,屏也;翰,干也。”后因以“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 宋 苏舜钦 《祭滕子京文》:“改麾于 吴 ,忽此凶变。人亡师保,国失藩翰。”清史稿·世祖纪二:“宗室诸子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宜优遇。”
(2).喻指藩国。晋书·张方传:“ 晋氏 之祸难,实始藩翰。”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安边:“且 光武 居 河南 单于於内郡,以为 汉 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水浒传》第八九回:“於戏!敬事大国,祗畏天地,此藩翰之职也。”
(3).指布政使。 清 吴敏树 《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公往以名举人,为县令 湖北 。以才能发闻,洊陟藩翰。”
(4).犹藩篱。比喻界域。 唐 元稹 《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 李 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 宋 秦观 《魏景传》:“如 同叟 者虽不足以窥 老 庄 之藩翰,亦 葛稚川 之流乎?”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三二:“ 温飞卿 、 段柯古 诸君,虽与﹝ 李玉溪 ﹞并名,不能歷其藩翰。”
《國語辭典》:监司(監司)  拼音:jiān sī
1.监察。《后汉书。卷一七。贾复传》:「宗擢用其任职者,与边吏参选,转相监司,以擿发其奸。」
2.职官名。监察地方属吏的司、道诸官。《后汉书。卷六一。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见非不举,闻恶不察。」明。杨珽《龙膏记》第一六出:「他始拿手令,继拿监司,我都不能禁他。」
《漢語大詞典》:两司(兩司)
明 清 两代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两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两司最高长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时值万寿圣节将近,两司里头例该一人賫表进京朝贺。”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上》:“天下者,州、县之所积也,内而六部,外而两司、道、府诸官,皆考察此州、县者耳。”
《漢語大詞典》:正印
(1).犹正宗。 宋 王迈 《代通舶使启》:“追 河閒 于千载,后得礼乐之盛,心梦 太白 于三生前,传文章之正印。”
(2). 明 制,某些重要官职(如御史)铸有二印。其一为职官本人掌管,谓之“副印”;其一藏于内府,谓之“正印”。有事则受“正印”而出,复命时则仍上交朝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郑克塽 降日。奏缴 延平王 册一付, 延平王 印一颗,招讨大将军正印一颗,副印一颗,盖副印用以随带军前者。”参阅明史·舆服志四
(3).正方形的官印。 清 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长官均用正印,故府州县官又称正印或正印官。《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既然有路子,为什么不过班做知县,到底是正印。”
《漢語大詞典》:两台(兩臺)
(1).指 唐 武则天 时肃政台(即御史台)的左右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职官·两台
(2).藩台和臬台的合称。指 清 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禅讽:“﹝寺僧 大汕 ﹞常攒眉而言两臺延召之频,三司应酬之密,六时并无暇逸。”
《漢語大詞典》:藩臬
藩司和臬司。 明 清 两代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 明 何景明 《省中公宴》诗:“劝酬尽是文武士,列坐俱为藩臬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正统 壬戌, 楚 之藩臬,檄 长沙 衡州 共建,其高弗及旧五尺。” 严复 《原强》:“如是而转相察,藩臬察郡守,郡守察州县。”
《漢語大詞典》:藩伯
(1).古代诸侯中的领袖。晋书·郗恢传:“ 孝武帝 深器之,以为有藩伯之望。”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让豫司二州表》:“臣闻国歷惟燿,则藩伯缉其才。”
(2). 明 清 时指布政使。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土司·土教官:“邢部都给事中 杨宏 升 陕西 左布政使。 宏 , 西安 人,疏辞不允。则土人任本处藩伯。”
《漢語大詞典》:少参(少參)
明 代于各布政使下置参政、参议,时称参政为大参,参议为少参。 明 吴国伦 有《送徐行父少参赴关内》诗。
《國語辭典》:藩司  拼音:fán sī
1.南北朝时的州刺史。《文选。沈约。齐故安陆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榇,藩司抑而不许。」
2.明朝时负责各省民政和财政的官员。参见「布政使」条。
《漢語大詞典》:印官
明 清 制度,从布政使到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官皆用正方印,故称“正印官”或“印官”。其他临时差委以及非正规系统官员,则用长方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仓收陋弊》:“如有堆顿廒外,印官到仓,即要查问。” 清 严如熤 《老林说》:“命案相验,牒交印官。”
《漢語大詞典》:贰秩(貳秩)
指二品官。 明 李开先 《赠高泉谢方伯》诗:“贰秩今方伯,三台古上卿;行看辞簿领,特简秉钧衡。”按, 明 清 布政使、巡抚称方伯。
《國語辭典》:藩台(藩臺)  拼音:fán tái
职官名。明代掌理一省民政和财政的官员。参见「布政司」条。《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先生若爱看诗句,前时在此,有时同抚台、藩台及诸位当事在湖上唱和的一卷诗,取来请教。」
《国语辞典》:布政司  拼音:bù zhèng sī
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明初设置,为掌理一省民政的机构。主官称为布政使。
《漢語大詞典》:封疆大吏
亦作“ 封疆大臣 ”。亦作“ 封疆大员 ”。 明 代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和 清 代的总督、巡抚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类似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故称。明史·兵志二:“当是时,都指挥使与布、按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官场现形记》第四二回:“连升带保,不到二十年工夫,居然做到封疆大吏,在 湖北 巡抚任上,也足足有了三个年头。” 马其昶 《〈濂亭集〉序》:“朝廷置封疆大臣,率取材 曾 门。” 吴晗 《况钟和周忱》:“ 周忱 从公元一四三○年任 江南 巡抚,一直到一四五一年,前后共二十一年,是 明朝 任期最长的封疆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