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鸥闲(鷗閑)
谓鸥鸟闲暇自在。形容隐退者的悠闲生活。 宋 余靖 《留题澄虚亭》诗:“鱼戏应同乐,鸥闲亦自来。” 清 蒲松龄 《唐太史命作生志》:“泽车而乘款段,菊淡如人;小马而看盘伶,鸥闲似我。”
《漢語大詞典》:漱流
亦作“潄流”。 谓以流水漱口。形容隐居生活。三国志·蜀志·彭羕传:“伏见处士 緜竹 秦宓 ,膺 山甫 之德,履 雋生 之直,枕石漱流,吟咏緼袍,偃息於仁义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 晋 陆云 《逸民赋》:“杖短策而遂往兮,乃枕石而漱流。” 唐 李山甫 《山下残夏偶作》诗:“自许红尘外,云溪好漱流。”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争如老夫枕石潄流,快活在山中度日。”
《國語辭典》:木食  拼音:mù shí
佛教里中于绝食的苦行。不食米、麦等五谷类,而专以树种、果实等为食。在密宗是为了信仰的表白等理由而采用此法。
《漢語大詞典》:冥灭(冥滅)
(1).佛教语。犹寂灭,涅槃。 南朝 梁武帝 《摩诃般若忏文》:“诸佛以慈悲之力,开方便之门,教之以遣荡,示之以冥灭,百非俱弃,四句皆亡。” 唐 孟浩然 《还山贻湛法师》诗:“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2).犹泯灭。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古诗》:“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 唐 刘希夷 《洛川怀古》诗:“高楼倏冥灭,茂林久摧折。昔时歌舞臺,今成狐兔穴。” 宁调元 《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
(3).销声匿迹。形容隐逸者远离尘世。后汉书·逸民传赞:“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远性风疎,逸情云上。”
《漢語大詞典》:岩居川观(巖居川觀)
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观。” 宋 王安石 《次韵酬朱昌叔》之五:“乐世閒身岂易求,巖居川观更何忧!”
《國語辭典》:消声匿迹(消聲匿跡)  拼音:xiāo shēng nì jī
隐藏形踪,不为别人所知。如:「当警方赶到时,一干赌徒已消声匿迹,逃得无影无踪了。」也作「销声匿迹」。
《国语辞典》:若隐若显(若隐若显)  拼音:ruò yǐn ruò xiǎn
形容隐约不明,模糊不清。《宣和画谱。卷一二。山水三。宋。黄齐》:「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晻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像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也作「若隐若现」。
《國語辭典》:躬耕乐道(躬耕樂道)  拼音:gōng gēng lè dào
亲自耕作,乐于守道。《醒世恒言。卷一七。张孝基陈留认舅》:「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漢語大詞典》:屈蹇
形容隐晦艰涩。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辨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於世。”
《國語辭典》:漱石枕流  拼音:shù shí zhèn liú
形容高洁之士的隐居生活。参见「枕石漱流」条。晋孙楚年少时欲隐居不仕,将「枕石漱流」误说成「漱石枕流」。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分類:容隐隐居
《漢語大詞典》:漱流
亦作“潄流”。 谓以流水漱口。形容隐居生活。三国志·蜀志·彭羕传:“伏见处士 緜竹 秦宓 ,膺 山甫 之德,履 雋生 之直,枕石漱流,吟咏緼袍,偃息於仁义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 晋 陆云 《逸民赋》:“杖短策而遂往兮,乃枕石而漱流。” 唐 李山甫 《山下残夏偶作》诗:“自许红尘外,云溪好漱流。”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争如老夫枕石潄流,快活在山中度日。”
《漢語大詞典》:敛声匿迹(斂聲匿迹)
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