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威摄(威攝)
威慑。魏书·杨播传:“自 太祖 平 中山 ,多置军府,以相威摄。”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掌班》:“先是乙挟势自恣,同村数百家,强半是其佃户,无有不为其威摄者。”
分類:威慑
《漢語大詞典》:暴炙
(1).谓日晒火烤。汉书·王吉传:“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匽薄。” 梁启超 《新民说》第八节:“其根既拔……必归於槁亡,遇病风横雨则摧落更速焉,即不尔,而旱暵之所暴炙,其萎黄雕敝,亦须时耳。”
(2).比喻威慑或熏陶感化。荀子·富国:“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 宋 苏舜钦 《送外弟王靖序》:“师监於后世,歷数千百年外,道其名,熇然可暴炙人。”
《國語辭典》:振慑(振慴)  拼音:zhèn zhé
震惊惧怕。《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國語辭典》:权威(權威)  拼音:quán wēi
1.权势威望。《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万邪并起,权威分移。」《北史。卷九。周本纪》:「昔者水运将终,群凶放命,或权威震主,或衅逆滔天。」
2.在某种领域具有崇高地位和影响力的人。如:「院长是医学权威。」
《漢語大詞典》:摄服(攝服)
(1).有缘饰的衣服。仪礼·既夕礼:“贰车白狗摄服。” 郑玄 注:“摄,犹缘也。” 贾公彦 疏:“服又加白狗皮缘之,谓之摄服。”
(2).亦作“ 摄伏 ”。威慑使之屈服;畏惧屈服。摄,通“ 慑 ”。太平御览卷三四五引 三国 魏 曹操 《内诫令》:“百炼利器,以辟不祥,摄服奸宄者。”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鹿走崖岸之上,群鰐嘷叫其下,鹿怖惧落崖,多为鰐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虏虽得志,不敢乘胜过 陕 者,犹摄服大威,为将来之虑故也。” 胡三省 注:“摄,读曰‘慑’。”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轮迴生死之説,而愚人信之,亦或往往有所忌惮,故亦可藉以摄服天下之人,使稍敛其邪志。” 许地山 《东野先生》三:“这两副脸底威力一样地可以摄伏她。”
《漢語大詞典》:铜面具(銅面具)
古代将士出征时常戴之以作防护和威慑敌人的铜制面具。宋史·狄青传:“临敌被髮、带铜面具。” 清 贝青乔 《咄咄吟》:“漫説 狄 家铜面具,良宵飞骑夺 昆仑 。”亦省称“ 铜面 ”。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勇习 韩瓶 ,铁浮屠林,立於重关,铜面具风。”
《漢語大詞典》:分威
(1).施威慑敌。鬼谷子·分威:“分威法伏熊。” 陶弘景 注:“精虚动物谓之威,发近震远谓之分。熊之搏击,必先伏而后动,故分威法伏熊。”
(2).侵分君上权威。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下专刑兹谓分威,蒙而日不得明。”汉书·五行志下之下:“伯正越职,兹谓分威,厥食日中分。”
《漢語大詞典》:讨摄(討攝)
讨伐威慑。摄,通“ 慑 ”。《后汉书·冯绲传》:“ 蛮 夷 猾 夏 ,久不讨摄,各焚都城,蹈籍官人。”
分類:讨伐威慑
《漢語大詞典》:兵贵先声(兵貴先聲)
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后因以“兵贵先声”谓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威慑服敌人。 唐 卢藏用 《陈子昂别传》:“况兵贵先声。今发半天下之兵属王,安危成败,在百日之内,何可轻以为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