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钟山(鍾山)  拼音:zhōng shān
1.山名。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东西长约七公里,南北宽约三公里。多紫红色砂页岩、石英砾岩、石英岩。名胜古迹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等。也称为「北山」、「紫金山」。
2.县名。参见「钟山县」条。
《漢語大詞典》:筼筜谷
谷名。因谷中多产竹,故称。 宋 苏轼 《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 与可 ﹞因以所画 篔簹谷 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丈之势。’ 篔簹谷 在 洋洲 。 与可 尝令予作 洋洲 咏, 篔簹谷 其一也。” 元 马祖常 《息斋风竹图道士华山隐得之命予赋之》:“往年家住 篔簹谷 ,丹鸞之实美如粟。”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行携《桃源图》,归我 篔簹谷 。”
《國語辭典》:青盐(青鹽)  拼音:qīng yán
出自盐井或盐湖的盐。主要产于大陆西南、西北等地区,以纯净色青者为佳,故称。可食用,也可入药。凉血明目,可抹牙、漱口、洗眼。《红楼梦》第二一回:「宝玉也不理,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漱了口。」也称为「羌盐」。
《漢語大詞典》:山肤(山膚)
(1).即石耳。体呈扁平圆形,固着于石面,多产于悬崖石壁上,可供食用和药用。 汉 枚乘 《七发》:“肥狗之和,冒以山肤。” 宋 梅尧臣 《送王屋知县孙秘丞》诗:“山肤有时得虞猎,不比彘肉烹连毛。” 清 方以智 通雅·饮食:“或曰,山肤,石耳之类。”
(2).指山产的美味食品。参见“ 山肤水豢 ”。
(3).山的表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其内穿隙透窍,多有旁穴,上引天光,外逗云影,知其东透山肤甚薄,第穴小竇悬,不容人跡,漫为出入耳。” 清 汪洪度 《黄山领要录·黄山》:“山肤剥尽,而骨仅存。” 郭沫若 《井冈山巡礼》诗:“树下每每无寸草,山肤只剩赤条条。”
《漢語大詞典》:山肤水豢(山膚水豢)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明 王志坚 《表异录·饮食》:“食之美曰山肤水豢。”
《漢語大詞典》:陇客(隴客)
鹦鹉。多产于 陇西 ,故称。 宋 梅尧臣 《和刘原甫白鹦鹉》:“雪衣应不妬,陇客幸相饶。”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鹦鹉﹝释名﹞引 熊太右 曰:“ 师旷 谓之乾皋, 李昉 呼为陇客。”
《漢語大詞典》:黄榆塞
黄榆多产于我国 东北 、 华北 和 西北 等边境,因以借指边塞。 唐 《戍客南归》诗:“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
《漢語大詞典》:芒消
亦作“ 芒硝 ”。 即硫酸纳。多产于含盐卤的湖泽地带。工业上用于制造玻璃、苏打等。中医学上称为“朴消”,用于治疗肠胃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痰热壅积等症。 晋 左思 《蜀都赋》:“其中则有青珠黄环,碧砮芒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五·朴消:“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生於盐卤之地,状似末盐……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消,在上有芒者为芒消,有牙者为马牙消。” 阮章竞 《漳河水》第二部:“ 苓苓 的男人‘二老怪’,大男人思想出色坏……想打破他老规程,芒硝进肚不能忍!”
《国语辞典》:石斑鱼(石斑鱼)  拼音:shí bān yú
鲈形目鲈科鱼类的统称。肉食性,多产于热带或温带近海,少数产于淡水。体纺锤形、侧扁,有圆鳞或栉鳞覆盖。多具美丽色彩。
《漢語大詞典》:毛太
纸名。类似毛边纸而稍薄,色稍暗,多产于 江西 、 福建 。 叶德辉 《书林清话》卷七:“﹝ 毛晋 ﹞延名士校勘,开雕十三经、十七史、古今百家及从未梓之书,所用纸岁从 江西 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
《漢語大詞典》:莜麦(莜麥)
一年生草本植物,多产于我国北方,俗称油麦。子实成熟后即自裂脱壳,故又称裸燕麦。子实磨粉可供食用。
《國語辭典》:伽南香  拼音:qié nán xiāng
沉香的别名。梵语tagara的音译。参见「沉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