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真笔(真筆)  拼音:zhēn bǐ
书画或诗文等确实出自署名作者的手笔,而非伪托、假造。宋。刘迎〈题十眉图〉诗:「宝箱拂尘金𨧱膝,周昉丹青见真笔。」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李青莲诗》:「青莲胸怀浩落,不屑屑于恩怨,何至诽谤如此!恐亦非其真笔也。」
分類:真迹原作
《漢語大詞典》:本章
(1).奏章。汉书·王嘉传:“上於是定 躬 ( 息夫躬 ) 宠 ( 孙宠 )告 东平本 章,掇去 宋弘 ,更言因 董贤 以闻,欲以其功侯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又纂修馆中,得亲批本章,共六十三本,进之於上。” 清 蒋士铨 《桂林霜·投辕》:“你可将本章留下,我即差飞骑星驰申奏。” 太平天囯 洪仁玕 等《戒浮文巧言谕》:“嗣后本章禀奏,以及文移书启,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
(2).原作。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序》:“乐府之兴,肇於 汉 魏 ,歷代文士,篇咏实繁,或不覩於本章,便断题取义。” 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诗集〉自序》:“夫妥贴於制韵,既外重之患深;欲深明其本章,又曲傅之患起。”
《國語辭典》:原版  拼音:yuán bǎn
原有的刻版或排版,相对于翻版而言。如:「原版书」、「原版唱片」。
《漢語大詞典》:涉江
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篇中记叙了作者渡过江、湘南下的放逐路程,并表达了至死不回的坚贞信念和决不与楚国黑暗势力妥协的决心。
《國語辭典》:干当(幹當)  拼音:gàn dàng
处理、管理。《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命内侍童贯为监军,专切往来干当。」
《漢語大詞典》:戒晨
报晓警睡。周礼·地官·鼓人“凡军旅夜鼓鼜” 汉 郑玄 注:“司马法曰:‘昬鼓四通为大鼓,夜半三通为戒晨,旦明五通为发昫。’”原作“晨戒”,据 阮 校改正。 宋 冯可迁 《〈对床夜语〉序》:“时将夜半,翦烛疾读,不能去手,大类 葛常之 韵语阳秋,鸡戒晨而毕。”参见“ 戒旦 ”。
《國語辭典》:戒旦  拼音:jiè dàn
1.警告人天将破晓。《晋书。卷九二。文苑传。赵至传》:「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唐。萧至忠〈三会寺应制〉诗:「戒旦壶人警,翻霜羽骑来。」
2.等待黎明。《聊斋志异。卷一。叶生》:「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分類:黎明报晓
《國語辭典》:橘颂(橘頌)  拼音:jú sòng
《楚辞》九章的篇名。战国楚屈原所作。作者称颂橘树,以橘来自比,言己之志节坚贞,眷恋故国。
《漢語大詞典》:入主
谓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 曹亚伯 《武昌起义》:“此 满清 入主二百六十余年来,凡属旗籍,只知虐杀 汉 人,旗人杀人,亦无官府敢究,今始知天道之好还也。” 鲁迅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外来的事物,都要‘用夷变夏’,必须排除的,但待到这‘夷’入主中夏,却考订出来了,原来连这‘夷’也还是 黄帝 的子孙。”
《漢語大詞典》:原注
原中的注解。多指原作者的自注。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余尝以旧本校勘原注,既一一标明;补注引用诸书,则无从徧考矣。”
《漢語大詞典》:续作(續作)
由作者或其他人继原作之后续写或续画,均称续作。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序云图八十幅,而此本止五十幅,是否后有续作,或中止於此,亦未详。”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
《漢語大詞典》:乌菟(烏菟)
虎的别称。原作“於菟”,於音“乌”,故也作“乌菟”。 晋 左思 《〈吴都赋〉》:“乌菟之族,犀兕之党。”一本作“ 於菟 ”。 宋 黄庭坚 《题双涧寺》诗:“二水犇犇鸣屋除,松林落日吼乌菟。”
指日月。乌,谓日;菟,通“ 兔 ”,谓月。 北齐 李清 《造报德像碑》:“乌菟轮亏,寒暑迴復。” 明 无名氏 《四贤记·遘难》:“举目乌菟,深悲鹤影孤;离乡背井,两足似飞鳧。”
《漢語大詞典》:胤辞(胤辭)
就原作加以引申的文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序者次事,引者胤辞。”
分類:原作文词
《國語辭典》:载歌载舞(載歌載舞)  拼音:zài gē zài wǔ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如:「他们昨晚载歌载舞,闹了一夜。」也作「载歌且舞」。
《國語辭典》:习惯成自然(習慣成自然)  拼音:xí guàn chéng zì rán
语本《孔子家语。卷九。七十二弟子解》:「然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一旦养成习惯,便像天然生成一般。《镜花缘》第三二回:「俗语说的习惯成自然,我们看他虽觉异样,无如他们自古如此。」
分類:原作成性
《国语辞典》:平家物语(平家物语)  拼音:píng jiā wù yǔ
书名。原作三卷,于镰仓初期编成,是日本军纪物语的最高成就。全篇以佛教的因果、无常观为基调,叙述平家一族的荣华、没落、以至灭亡。其行文的方式是在和汉混淆中,加上对话的散文体叙事诗编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