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辩道(辯道)
(1).阐明事理。 隋 王通 中说·事君:“ 房玄龄 问史,子曰:‘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 阮逸 注:“辩道,约理明变。”
(2).巧伪之道。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原道:“‘人之为道而远人。’ 子思 言此之时,佛氏之教未入中国,已虑其絶人伦、去人事,始谓之辩道矣;其虑可不谓远已乎?”
《漢語大詞典》:诠旨(詮旨)
阐明要旨。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持寸符,握半卷,终事詮旨,风行而冰释焉。”
《漢語大詞典》:空谛(空諦)
佛教语。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之一。阐明缘生不实的真理。 清 龚自珍 《最录〈永嘉集〉》:“《奢摩它颂》,天台空諦也。”
《漢語大詞典》:诠义(詮義)
阐明义理。 宋 本《〈颜氏家训〉序》:“凡字以詮义,字犹未识,义安能见?”
《漢語大詞典》:莹拂(瑩拂)
磨拭,使光洁。比喻阐明事理,去惑显真。 晋 孙绰 《兰亭集后序》:“聊於曖昧之中,期乎莹拂之道。”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昌言折中,允然新论,可谓激流导源,莹拂发暉矣。”
《漢語大詞典》:博明
全面阐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
分類:全面阐明
《漢語大詞典》:豁冥
阐明幽深的道理。 唐 梁肃 《补阙李君前集序》:“陈道义则游泳情性,探微豁冥,涣乎春冰之将泮也。”
《漢語大詞典》:象喻
谓用形象化的语言文字阐明玄妙深奥的道理。世说新语·轻诋“略其玄黄,取其儁逸” 刘孝标 注引《支遁传》:“ 遁 每标举会宗而不留心象喻,解释章句或有所漏,文字之徒,多以为疑。” 钱锺书 《管锥编·周易正义·乾》:“穷理析义,须资象喻。”
《漢語大詞典》:甄举(甄舉)
犹阐扬,阐明。《晋书·裴頠传》:“ 老子 既著五千之文,表摭秽杂之弊,甄举静一之义。”北齐书·魏收传:“辨定名称,随条甄举,又搜採亡遗,缀续后事,备一代史籍,表而上闻之。”
分類:阐扬阐明
《漢語大詞典》:譬执(譬執)
谓阐明并坚持意见。《宋书·礼志二》:“案 晋 泰始 三年, 武帝 以朞除之月,欲反重服拜陵,频詔勤勤,思申棘心。于时朝议譬执,亦遂不果。”
《漢語大詞典》:阐综(闡綜)
阐明综述。 汉 荀悦 《〈汉纪〉后序》:“惟祖宗之洪业,思光启于万嗣,阐综大猷,命立国典,以及羣籍,於是乃作考旧,通连体要,以述《汉纪》。”
分類:阐明综述
《漢語大詞典》:阐示(闡示)
阐明并显示。 郭沫若 《文艺论集集外·批评--欣赏--检察》:“他要解释其丑之所以丑而阐示于群众。”
分類:阐明显示
《漢語大詞典》:营拂(營拂)
莹拂。拭去尘垢,琢磨之使光洁。比喻阐明事理,去惑显真。营,通“ 莹 ”。说郛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兰亭博议》:“ 孙绰 《后序》云:……近咏臺阁,顾深增怀,聊於曖昧之中,期乎营拂之道。”参见“ 莹拂 ”。
《漢語大詞典》:莹拂(瑩拂)
磨拭,使光洁。比喻阐明事理,去惑显真。 晋 孙绰 《兰亭集后序》:“聊於曖昧之中,期乎莹拂之道。”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昌言折中,允然新论,可谓激流导源,莹拂发暉矣。”
《漢語大詞典》:微显阐幽(微顯闡幽)
谓显现微妙之处,阐明幽深之理。易·繫辞下:“夫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韩康伯 注:“《易》无往不彰,无来不察,而微以之显,幽以之阐。”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
《漢語大詞典》:文艺学(文藝學)
研究文艺的各种现象,并阐明其发展规律及基本原理的科学,包括文艺理论、文学史和文艺批评三个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