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疾置
古时为供紧急传递公文的使人途中停宿、换乘马匹等而设置的驿站。汉书·刘屈氂传:“其秋, 戾太子 为 江充 所譖,杀 充 ,发兵入丞相府, 屈氂 挺身逃,亡其印綬。是时上避暑在 甘泉宫 ,丞相长史乘疾置以闻。” 颜师古 注:“置,谓所置驛也。”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宫室二》:“急递曰疾置。”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詔始下,人情訩訩, 河北 转运使 李昭述 乘疾置日行数舍,开諭父老,众始安。”
《漢語大詞典》:道亡
(1).在途中逃亡。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以亭长为县送徒 酈山 ,徒多道亡。”
(2).死于道路;死于途中。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道亡者多,身膏草野,至 燕 者仅十七八人。”
(3). 南朝 梁 鼓吹曲名, 沈约 作。隋书·音乐志上:“第四, 汉 曲《上之回》改为《道亡》,言 东昏 丧道,义师起 樊 邓 也。”
《國語辭典》:途次  拼音:tú cì
旅途中住宿的地方。《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起程》:「一一照号开记,以便途次取用。」
《漢語大詞典》:旅服
行装;旅途中穿的服装。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白马篇〉》:“侨装多闕絶,旅服少裁缝。” 唐 张南史 《陆胜宅秋暮雨中探韵同作》:“归心莫问三江水,旅服从沾九日霜。”
《漢語大詞典》:中顿(中頓)
途中饮食的处所。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 突厥 比数为寇,良以 马邑 为之中顿故也。” 胡三省 注:“中顿者,谓中道有城有粮,可以顿食也。置食之所曰顿, 唐 人多言置顿。”宋史·礼志十七:“﹝巡幸之制﹞中顿侍食,百官就宿顿迎驾讫,先发,或道涂隘远,则免迎驾。”
《漢語大詞典》:谕蜀文(諭蜀文)
汉 番阳 令 唐蒙 奉命赴 夜郎 ,途中,“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 武帝 乃使 司马相如 责 唐蒙 ,并草檄“喻告 巴蜀 民以非上意”。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元 陈孚 《交州使还感事》诗之二:“榻前未上征 辽 疏,囊底空留諭 蜀 文。”亦作“ 諭蜀书 ”。 明 张舍 《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登楼莫作依 刘 赋,奉使曾传諭 蜀 书。”
《漢語大詞典》:客旌
(1).古代官吏出使或上任时在途中所用的旌节。 唐 骆宾王 《畴昔篇》诗:“丛竹凝朝露,孤山起暝烟。赖有边城月,来傍客旌悬。” 明 何景明 《送寇定州》诗:“五月 燕京 寺,高云动客旌。南风开菡萏,君到 定州 城。”
(2).犹言客踪。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筑居仙縹緲,旅食岁峥嶸。”
《國語辭典》:路次  拼音:lù cì
路途中。《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嗣主传。孙皓传》:「至于今者,猥烦六军,衡盖路次,远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晋书。卷八。哀帝纪》:「戎旅路次,未得轻简赋役。」
《漢語大詞典》:路粮(路糧)
指旅途中备用的食粮。宋书·孔觊传:“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魏书·元平原传:“北州戍卒一千餘人,还者皆给路粮。百姓咸称咏之。”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
《漢語大詞典》:旅衣
行装;旅途中穿的服装。 唐 岑参 《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诗:“镜里愁衰鬢,舟中换旅衣。” 唐 钱起 《秋夜梁七兵曹同宿》诗之一:“星影低惊鹊,虫声傍旅衣。”
《國語辭典》:行粮(行糧)  拼音:xíng liáng
发给出征兵士的粮食。《明史。卷九○。兵志二》:「班军本处有大粮,到京有行粮,又有盐斤银。」
《漢語大詞典》:行寓
旅途中的住所。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见母》:“你晓得状元行寓在何处。”参见“ 行馆 ”、“ 行舍 ”。
《漢語大詞典》:弥节(彌節)
驻节。古指官员巡视途中停留。节,官员出行时所用的旌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弥节容与兮,歷弔 二世 。”汉书·李广传:“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 白檀 。”
《漢語大詞典》:客寝(客寢)
指旅途中的休息和睡眠。史记·齐世家:“﹝ 太公 ﹞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太公 闻之,夜衣而行。”
《漢語大詞典》:路遇
途中相遇。《锺馗平鬼传》第一回:“ 滑鬼 将路遇 楞睁鬼 被撞的事,説了一遍。” 庐隐 《月下的回忆》:“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天下午,从 西岗子 路遇。”
分類:途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