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濛鸿(濛鴻)  拼音:méng hóng
混沌迷濛的样子。三国魏。曹植 魏德论:「在昔太初,玄黄混并,浑沌濛鸿,兆朕未形。」唐。韩愈〈元和圣德〉诗:「焕赫婐媠,渎鬼濛鸿。」
《国语辞典》:麻糊  拼音:má hú
1.迷迷糊糊,意识不清。如:「喝酒后一片麻糊,千万不可开车。」
2.随便、马虎。如:「上周来的新员工做事麻糊,不认真。」
《國語辭典》:悠悠忽忽  拼音:yōu yōu hū hū
1.形容神志恍惚。《文选。宋玉。高唐赋》:「悠悠忽忽,怊怅自失。」
2.形容悠閒懒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漢語大詞典》:希颩胡都
(1).形容情不自禁;胡涂。 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哎,你个 定奴 儿快疾将你爷来认。早是我希颩胡都喜,则管里迷丢答都问,我须是匹配你的大媒人。”
(2).形容神思迷迷糊糊。 元 郑光祖 《蟾宫曲·梦中作》:“正瀟瀟颯颯和银筝失留疎剌秋声,见希颩胡都茶客微醒。”
《国语辞典》:迷离倘恍(迷离倘恍)  拼音:mí lí tǎng huǎng
迷迷糊糊,弄不清楚。清。纪盷《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馀金,恰足两月馀酒食费;一家迷离倘恍,如梦乍回。」
《国语辞典》:有魂没识(有魂没识)  拼音:yǒu hún méi shì
粗心大意,迷迷糊糊。《金瓶梅》第三三回:「又不知家里外头,什么人扯落的?你恁有魂没识,心不在肝上。」
《漢語大詞典》:黏巴巴
黏滞不爽、迷迷糊糊的样子。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七章:“‘什么事?’ 李阿虎 揉了揉刚睡醒的黏巴巴的眼睛问。”
《漢語大詞典》:迷离惝恍(迷離惝恍)
谓神志或眼睛迷迷糊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两月餘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能融景入情,得迷离惝恍之妙。”《孽海花》第四回:“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亦作“ 迷离徜恍 ”、“ 迷离徜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迷离徜仿疑团事,打破都从一语中。”
《國語辭典》:梦梦查查(夢夢查查)  拼音:mèng mèng chá chá
形容人乍醒时的恍惚、迷糊。《西游记》第五二回:「慌得那些妖精梦梦查查的,抱著被,矇著头,喊的喊,哭的哭,一个个走头无路,被这火烧死大半。」也作「梦梦铳铳」。
分類:迷迷糊糊
《國語辭典》:梦梦铳铳(夢夢銃銃)  拼音:mèng mèng chòng chòng
形容乍醒时的恍惚、迷糊。《儒林外史》第一六回:「他哥睡的梦梦铳铳,扒了起来,只顾得他一副上集的担子。」也作「梦梦查查」。
分類:迷迷糊糊
《漢語大詞典》:梦梦乍(夢夢乍)
犹迷迷糊糊。《西游记》第九二回:“那呆子喫了自在酒饭,睡得梦梦乍道:‘这早备马怎的?’”
分類:迷迷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