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腼汗(靦汗)
谓羞得脸上出汗。 南朝 梁 沈约 《上〈宋书〉表》:“鞠躬跼蹐,靦汗亡厝。”
《漢語大詞典》:酡红(酡紅)
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 钱锺书 《围城》一:“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十月》1981年第4期:“两桶水满满地,压上她那瘦小的肩膀和纤弱的腰肢上,使得她满脸酡红,气喘吁吁。”
《國語辭典》:下装(下裝)  拼音:xià zhuāng
卸去装扮。
《國語辭典》:嘴脸(嘴臉)  拼音:zuǐ liǎn
1.面貌、模样。《西游记》第九三回:「那驿丞看见嘴脸丑陋,暗自心惊,不知是人是鬼。」《红楼梦》第六回:「但只你我这样个嘴脸,怎么好到他门上去的。」
2.面子。《西游记》第三一回:「既受了师父赶逐,却有甚么嘴脸,又来见人。」《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长安》:「我当初出长安别亲眷之日,送什么感怀诗,分明与他告绝了,如今还有甚嘴脸好去干求他?」
3.脸色、态度。《西游记》第六八回:「汝等见他,须要行个大礼,叫他声『孙老爷』,他就招架了。不然啊,他就变了嘴脸,这事却弄不成也。」《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但是他自从到省以来,署院一直没有给他好嘴脸,差使更不消说得。」
《國語辭典》:开脸(開臉)  拼音:kāi liǎn
旧时女子出嫁时,须去净面部汗毛,并修齐鬓角,改变头发的梳妆样式,称为「开脸」。也作「开面」。
《國語辭典》:界面  拼音:jiè miàn
两种不同物质或状态之间的接触面。
《國語辭典》:文面  拼音:wén miàn
脸上刺纹。《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南平獠传》:「有文面濮,俗镂面,以青涅之。」《刘知远诸宫调。第二》:「太原府文面做射粮,欲待去却徊徨。」也作「纹面」。
《漢語大詞典》:愧灼
谓因羞惭而脸上发烫。极言惭愧之意。 宋 苏轼 《答杨礼先书》之一:“厚貺狨皮、石砚、蜡烛,物意两重,不敢违命,但有愧灼。”
《漢語大詞典》:印面
(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 大历 以前,士大夫妻多妬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輒印面,故有月点、钱点。”
(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明会典·学校·印信:“十四年议准,在外大小衙门印记,年久印面平乏、篆文模糊者,方许申知上司,验实具奏,铸换新印。”
《漢語大詞典》:枕函花
睡时印在脸上的枕头花纹。 前蜀 张泌 《柳枝》词:“红腮隐出枕函花,有些些。”
《漢語大詞典》:面理
(1).脸上皮肤的纹理。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善建:“肌肤润泽,面理有光。”
(2).方言。当面评理。楚剧《葛麻》第二场:“你是个读书人,你就与他面理,他有来言,你有去语嘛!”
《國語辭典》:涅面  拼音:niè miàn
古代墨刑的一种。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周世宗志欲取蜀,蜀卒涅面为斧形,号破柴都。」
《漢語大詞典》:笑纹(笑紋)
笑时脸上出现的纹路。 艾芜 《石青嫂子》:“嘴角上再没有笑纹,眼睛也分外阴凄。” 柳青 《狠透铁》:“老婆婆皱纹脸上堆起笑纹。”
《漢語大詞典》:烧盘(燒盤)
方言。谓脸上发热发红。 钱锺书 《围城》二:“全礼堂的人都在交头接耳,好奇地评赏着自己。他默默分付两颊道:‘不要烧盘!脸红不得!’”
《國語辭典》:争脸(爭臉)  拼音:zhēng liǎn
争面子,使脸上有光彩。如:「比赛时大伙儿要全力以赴,好为国家争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