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见圭角(不见圭角)  拼音:bù jiàn guī jiǎo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锋芒。不见圭角比喻修养深沉含蓄,不露锋芒。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子野为人,外虽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也作「不露圭角」。
《国语辞典》:角砾岩(角砾岩)  拼音:jiǎo lì yán
一种粗粒碎屑结构的岩石,由直径大于二毫米的棱角状砾石,胶结于细粒基质中所构成。根据其不同的生成原因,又可分为沉积角砾岩、火山角砾岩和断层角砾岩。
《國語辭典》:毁方瓦合(毀方瓦合)  拼音:huǐ fāng wǎ hé
儒者应收敛自己的锋芒和个性,与人相配合。《礼记。儒行》:「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汉。郑玄。注:「毁方而瓦合,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
《漢語大詞典》:砥厉廉隅(砥厲廉隅)
谓磨练节操。廉隅,棱角,喻指方正的操守。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孔颖达 疏:“言儒者习近文章,以自磨厉,使成己廉隅也。”孔丛子·连丛子下:“志不在小,则不可度,砥厉廉隅,则不可越,行高体卑,则不可阶。”亦作“ 砥礪廉隅 ”。 宋 苏轼 《刘有方可昭宣使依旧嘉州刺史内侍押班制》:“砥礪廉隅,有搢绅之风。”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儒学本有名教之目,故砥礪廉隅,崇尚名节。”
《漢語大詞典》:砥廉峻隅
经过磨砺,使棱角更加分明。 明 唐顺之 《方砚铭》:“汝之守,足以砥廉峻隅,而不刓于顽也。”
《漢語大詞典》:破崖绝角(破崖絶角)
磨除棱角。喻处事圆滑。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彼中人之性,利害不出於一身,莫不破崖絶角以阿陛下之所好;其稍畏名义者,则包羞閔默而有跋前疐后之忧。”
《國語辭典》:破觚为圜(破觚為圜)  拼音:pò gū wéi yuán
去掉棱角,使它变得光滑圆润。比喻破除严刑峻法。《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序》:「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也作「破觚为圆」。
《漢語大詞典》:磨棱刓角(磨稜刓角)
磨削棱角。 清 陈銮 《重刻〈张太岳先生全集〉序》:“以磨稜刓角之力,成其旋乾转坤之功。”
分類:磨削棱角
《國語辭典》:摸棱两可(摸棱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言语、意见或态度含糊不清。参见「摸棱两可」条。
《國語辭典》:摸棱两可(摸稜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语本《旧唐书。卷九四。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比喻意见、态度或语言不明确、肯定。也作「摸棱两可」、「模棱两可」、「模棱两可」。
《國語辭典》:模棱两可(模棱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糊、不明确的意见、态度或主张等。参见「摸棱两可」条。《明史。卷二○八。余珊传》:「饰六艺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夺汉政。坚白异同,模棱两可。」
《國語辭典》:模棱两可(模稜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混、不明确的言语、意见或主张。参见「摸棱两可」条。如:「小李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因此不得不采模棱两可,含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