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刺面
(1).即黥刑。在犯者面部刺字,涅以黑色。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德光 每获 晋 人,刺其面,文曰‘奉敕不杀’纵以南归。”宋史·刑法志三:“刺面之法,专刺情犯凶蠹,而其他偶丽於罪,皆得全其面目。”《元典章·刑部七·诸奸》:“今后姦夫姦妇初犯,依在先体例断放,若是再犯,刺面配役。” 清 魏源 《军储篇一》:“窃谓禁烟欲申大辟之法,宜先行刺面之法。刺面之法,载在《大清律》,以防窃盗之再犯,所谓耻辱之刑,又所以待怙终之刑也。”
(2). 宋 代军制,在军士面上刺字,涅以黑色,以作标记。 宋 司马光 《义勇第二札子》:“暨刺面之后,兵员教头,利其家富,百端诛剥。”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 宋 健儿刺面,以防逃逸。”
《漢語大詞典》:刺手
(1).犹探手。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2). 宋 代军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标记,防止逃亡。 宋 李纲 《论御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权充乡遂之兵,优与赡给,事毕放还归乡。”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此曹皆东北无所归之人,纵之使去,又復为盗,已刺手、背团结,与旧兵同为队伍,逐日训练,假以时日,当皆为精兵矣。”
(3).旧时的一种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标记。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儻有紈袴温饱之家,耻鲸哀免者,许以金赎,视其职衔小大,为罚赎之轻重,仅免刺面而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诛,不得再赎。”
(4).犹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们就这么办,先找小的,不刺手的办。”
《國語辭典》:刺字  拼音:cì zì
古时在罪犯的肌肤上刺字后染墨。依罪刑轻重的不同,分为刺臂与刺面二种。
《漢語大詞典》:记里(記里)
标记里程。 清 顾汧 《塞外杂咏》之三:“记里无常疲渴久,乱山穷壑见人家。” 清 褚廷璋 《担炭行》:“关内有 黄厂 ,记里三舍半,山高多杼櫟,伐薪利用煅。”
《漢語大詞典》:连白(連白)
连缀白羽为鱼网的标记。文选·潘岳〈西征赋〉:“纤经连白,鸣桹厉响。” 李善 注:“纤经连白,网也。连白,以白羽连缀,网经其上,於水中二人对引之。”
《國語辭典》:棋盘(棋盤)  拼音:qí pán
画有许多格子,可在上排列棋子以供下棋的板子。通常用纸、木板或压克力等材料制成。《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出门无事,正和一个本家放牛的,在打稻场上将一个稻箩翻过来做了桌子,放著一个象棋盘对著。」也称为「棋枰」。
《國語辭典》:识别(識別)  拼音:shì bié
认识辨别。汉。王充《论衡。别通》:「不晓古今,以位为贤,与文之异术,安得识别通人,俟以不次乎?」《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王昶传》:「夫虚伪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顾言,其为浮浅较可识别。」
《漢語大詞典》:封缄(封緘)
包封;封缄标记。 唐 李适之 《大唐故法现大禅师碑铭》:“ 永淳 岁,有三婆罗门寄金银珠寳於师,復置牀簀而归西域。其后有贼劫房,惟此诸寳独在。出入三载,主乃东来,各以还之,封缄如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丁 督索甚急, 郇 即出旧物以偿之,而封缄如旧,尘已昏垢。” 清 昭梿 啸亭续录·廷寄:“故一时机密事件,皆命军机大臣封缄严密,由驛传递,名曰廷寄。” 清 刘大櫆 《许游击墓志铭》:“﹝君﹞因究詰来吏,见其语支梧,又文移封缄有谬字,乃转帖县令毋遽发,而属其密以上请。”
分類:封缄标记
《漢語大詞典》:记识(記識)
(1).记下;记住;记得。书·武成序“识其政事,作《武成》” 孔 传:“记识 殷 家政教善事以为法。”后汉书·郎顗传:“时卒有暴风, 宗 占知京师当有大火,记识时日,遣人参候,果如其言。” 宋 宋祁 《益州谢上表》:“伏念臣早蒙记识,得籍近严,惟知悉心事君,未尝枉道从众。” 清 陈维嵩 《仿长庆体次阮亭集中韵》:“记识 柔奴 面,纔扶阿母床。”
(2).指记忆。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涓 ( 崔涓 )性俊逸,健於记识。”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顷闻 夏英公 就试过,适天大风吹试卷去,不得所在,因令重作,亦得过,是乃造物者故显其记识华迈之敏妙尔。” 元 姚燧 《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童而读书,记识强敏,日数千言。”
(3).加标记。杂宝藏经·莲花夫人缘:“即以此篋,封盖记识,掷 恒河 中。”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四:“古人收藏名跡,多鈐以私印记识。”
(4).指簿记。 明 陆粲 《庚巳编·临江狐》:“主人为其费财也,召责之。其人初抵讳,因请主人覆视记识,曾无亏漏。”
《漢語大詞典》:下漏
漏壶中的水下滴以标记时刻。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穰苴 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 贾 ( 庄贾 )。” 司马贞 索隐:“立表谓立木为表以视日景,下漏谓下漏水以知刻数也。”后汉书·律历志下:“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昬明生焉。”
《國語辭典》:表识(表識)  拼音:biǎo zhì
1.标记。《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初,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三国志。吴书。周鲂传》:「井乞请幢麾数十,以为表帜,使山兵吏民,目瞻见之。」也作「表志」。
2.标上记号。《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若无亲属,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
分類:标记标帜
《漢語大詞典》:封记(封記)
封缄标记。 晋 王嘉 拾遗记·夏禹:“ 禹 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荆山客邸》:“命僕取以还,封记如初。”《水浒传》第十回:“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
分類:封缄标记
《漢語大詞典》:壤树(壤樹)
谓于墓地植树以为标记。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於衣,椁周於棺,土周於椁,反壤树之哉?”后以指坟墓。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小人祖先壤树在 京 索 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國語辭典》:字符  拼音:zì fú
符号集之中的符号。符号集通常包括十进制數字0到9、字母A到Z、运算符号+、-、*、/等。也称为「字元」。
《漢語大詞典》:封识(封識)
封缄并加标记。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 泚 ( 朱泚 )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 吴侩 至,视漆之封识新,疑之。”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时 佘山寺 老僧晨起,见供桌有一卷书,封识甚密。”
分類:封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