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抵饰(抵飾)
抵赖掩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指摘科场:“二太史俱无恙,而 胡 反受挟私抵饰之议矣。”
分類:抵赖掩饰
《漢語大詞典》:矫常(矯常)
反常。谓改变、掩饰常态。西京杂记卷四:“ 娄敬 始因 虞将军 请见 高祖 ,衣旃衣,披羊裘。 虞将军 脱其身上衣服以衣之。 敬 曰:‘……今捨旃褐,假鲜华,是矫常也,不敢。’”
《漢語大詞典》:遮辩(遮辯)
掩饰辩护。秦腔《游龟山》第八场:“几句话问的我无言遮辩,羞答答低下头不敢多言。”
《漢語大詞典》:遮三瞒四(遮三瞞四)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説得明白,找出人来,你们也好脱累。”
《國語辭典》:遮人眼目  拼音:zhē rén yǎn mù
盖住他人的双眼,以掩饰事实的真相。《程乙本红楼梦》第七五回:「这种遮人眼目儿的事,谁不会做?且再瞧就是了。」也作「遮人耳目」。
《漢語大詞典》:支饰(支飾)
支吾掩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私书:“上严旨詁责,二给事疏辩颇支饰,上愈怒,俱重贬。”《天雨花》第十回:“算来并未启纷争,今出严训难支饰。直禀前情字字真,伏望父亲来恕罪。” 清 林则徐 《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言与行违,恬不为怪。曾经奉旨飭查,仅以一禀支饰了事。”
分類:支吾掩饰
《漢語大詞典》:直抒胸臆
谓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有人以为我信笔写来,直抒胸臆,其实是不尽然的,我的顾忌并不少。”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三百篇,皆出北方,而以 黄河 为中心……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礼义。”
《漢語大詞典》:长傲饰非(長傲飾非)
滋长骄傲、掩饰过错。 清 陈确 《答张考夫书》:“怙恶不悛,长傲饰非者,固下愚不肖之流。”
《漢語大詞典》:诿饰(諉飾)
推委掩饰。
分類:推委掩饰
《國語辭典》:涂脂抹粉(塗脂抹粉)  拼音:tú zhī mǒ fěn
妇女盛妆打扮,后比喻对丑恶的东西加以掩饰和美化。《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记得有个京师人靠著老婆吃饭的,其妻涂脂抹粉、惯卖风情,挑逗那富家郎君。」
《漢語大詞典》:文奸济恶(文姦濟惡)
掩饰奸诈,助长恶行。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均是儒也,而有君子小人之辨,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姦济恶,皆学之力也。”
《國語辭典》:文过饰非(文過飾非)  拼音:wèn guò shì fēi
粉饰过失、错误。宋。朱熹《晦庵集。卷三二。书。答张敬夫》:「为机变之巧,则文过饰非,何所不至,无所用耻也。」《清史稿。卷三七八。列传。苏廷魁》:「今该御史请收回成命,朕非文过饰非之君,岂肯回护?」也作「护过饰非」、「饰非文过」。
《國語辭典》:文过遂非(文過遂非)  拼音:wèn guò suì fēi
粉饰过失,顺随错误。宋。苏轼 再上皇帝书:「人皆谓陛下圣明神武,必能徙义修慝以致太平,而近日之事,乃有文过遂非之风,此臣所以愤懑太息而不能已也。」宋。司马光论追尊濮安懿王为安懿皇劄子〉:「此盖政府一二臣,自以向者建议之失,已负天下之重责,仍欲文过遂非,不顾于陛下之德有所亏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世之人举动差谬,文过遂非,不肯认错者多矣!」
《國語辭典》:无可讳言(無可諱言)  拼音:wú kě huì yán
没有可以忌讳掩饰的,可以坦白说出。如:「事实俱在,无可讳言,这个计画的确失败了。」
《漢語大詞典》:遂非文过(遂非文過)
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失。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遂非文过,知而不改。”孟子·公孙丑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宋 朱熹 集注:“责 贾 不能勉其君以迁善改过,而教之以遂非文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