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禅和气(禪和氣)
僧侣习气。 明 陈宏绪 寒夜录卷上:“为释氏文,应作佛菩萨语,不当涉禪和气。”
分類:僧侣习气
《漢語大詞典》:梵衲
僧侣。衲,僧徒的代称。 唐 王缙 《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梵衲之行,《楞伽》之心,密契久矣。”
分類:僧侣僧徒
《漢語大詞典》:关房(關房)
僧侣坐关的房间。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这 普能 ,前世原是一条白颈曲蟮,生在 千佛寺 大通 禪师关房前天井里面。”
《漢語大詞典》:群髡
众僧侣。髡,说文云“剃髮也”、僧人皆剃发,故亦以髡指僧人。 唐 孙樵 《复佛寺奏》:“若羣髡者,所饱必稻粱,所衣必锦縠。”
《漢語大詞典》:郁多罗僧(鬱多羅僧)
僧侣法衣中的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 如来 以僧伽胝方迭布下,次下鬱多罗僧,次僧却崎。”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四:“鬱多罗僧,或云郁多囉僧伽,或云优多罗僧,或作沤多罗僧,亦犹 梵 言讹转耳。此译云上著衣也……或云覆左肩衣。”参见“ 三衣 ”。
《漢語大詞典》:三衣
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昙光:“ 宋 明帝 於 湘宫 设会,闻 光 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沙门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製,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 唐 贾岛 《送去华法师》诗:“秋江洗一鉢,寒日晒三衣。” 清 姚鼐 《嘉庆丁巳阻风于繁昌三山矶》诗:“三衣藏服冔,一鉢寄餐薇。”
《漢語大詞典》:寓锡(寓錫)
取僧侣寄放锡杖之意。谓僧侣寄居。 宋 祝穆 方舆胜览·江东路·建康府:“ 天监 中,有 胡 僧 曇隐 ,寓锡于此山中。”
《漢語大詞典》:香水钱(香水錢)
僧侣交纳的税钱。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习禅一·唐洛京荷泽寺神会:“僧税緡谓之香水钱,聚是以助军须。”
《国语辞典》:池坊流  拼音:chí fāng liú
插花艺术的流派之一。为日本室町时代中期的僧侣池坊专庆所创。此流派以立花为主,插花为从。亦流传于台湾民间。
《国语辞典》:白毫之赐(白毫之赐)  拼音:bái háo zhī sì
僧人的饮食、衣物。僧侣沾佛陀无量福德之光,得以充备无忧,因此称其享用的物品为「白毫之赐」。
《漢語大詞典》:禅带(禪帶)
僧侣坐禅时用以系身之带。释氏要览·躁静:“禪带,此坐禪资具也。经云:用韦为之,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禪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
分類:僧侣坐禅
《漢語大詞典》:迁形(遷形)
佛教语。指僧侣逝世。金石萃编·唐道安禅师塔记:“以 总章 元年十月七日迁形於 赵景公寺 禪院。”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书卒异词:“僧卒曰迁形,亦曰迁化。见《禪道安禪师塔记》《僧维新等经幢》。”
《漢語大詞典》:青莲道士(青蓮道士)
指佛教僧侣。佛教初传入,呼僧为道士。 唐 鲍溶 《长安旅客怀旧山》诗:“青莲道士长堪羡,身外无名至老閒。”参见“ 青莲 ”。
《國語辭典》:青莲(青蓮)  拼音:qīng lián
一种睡莲。叶子宽而长,青白分明。印度人认为具有伟人眼睛的特徵,所以用来形容佛的眼睛。《维摩诘所说经。卷上》:「目净脩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
僧侣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僧徒。侣者,徒也,伴也。(参见:僧)
【佛学常见辞汇】
僧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