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22,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铜马
铜镜
铜符
铜台
铜虎
铜街
铜梁
铜人
铜官
铜墨
古铜
铜斗
铜炉
白铜
铜鱼
《漢語大詞典》:铜马(銅馬)
(1).铜铸的马。后汉书·董卓传:“悉取 洛阳 及 长安 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明帝 永平 五年, 长安 迎取飞廉并铜马,置 上西门 外 平乐观 。”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译宾》:“合有金鹅之献,以代铜马之图。”《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后来阿爸被捆在铜马上活活烧死了,阿妈也被迫跳进了 金沙江 。”参见“ 铜马法 ”。
(2).即铜马军。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号诸贼铜马、大肜……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 清 宋聚业 《题南阳旅壁》诗:“时来一夕收铜马,事去经年运木牛。”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节:“从 秦 朝的 陈胜 、 吴广 、 项羽 、 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参见“ 铜马军 ”。
分類:铜铸
《漢語大詞典》:铜马法(銅馬法)
按照马的骨法铸成的铜马模型。东观汉记·马援传:“ 孝武帝 时,善相马者 东门京 铸作铜马法献之,立马於 鲁班门 外,更名曰 金马门 ,臣既备数家骨法,以所得 骆越 铜铸以为马,高三尺五寸,围四尺五寸,詔置马 德阳殿 下。” 金 元好问 《杂诗》之一:“区区铜马法,徒识牝与驪。”
《漢語大詞典》:铜马军(銅馬軍)
新莽 末年 河北 的农民起义军。当时 河北 起义军有 铜马 、 大肜 、 高湖 、 重连 、 铁胫 、 大抢 、 尤来 、 上江 、 青犊 、 五校 、 檀乡 、 五幡 、 五楼 、 富平 、 获索 等,共数百万人,各自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其中以 铜马 军为最强大,领袖有 东山荒秃 、 上淮况 等。公元24年起义军被 刘秀 陆续击破, 铜马 部众多被收编。后来 铜马 、 青犊 、 尤来 馀众共立 孙登 为帝。不久失败。
《國語辭典》:铜镜(銅鏡)  拼音:tóng jìng
铜制的镜子。通常为圆形。照面磨光,而背面则雕铸人物、禽兽等花纹,并在中央置一钮孔,用以系绳垂挂或固定于镜台上。明、清以后逐渐被玻璃镜取代。
《漢語大詞典》:铜符(銅符)
(1).见“ 铜虎符 ”。
(2).见“ 铜鱼符 ”。
(3).铜制的封门板。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如不幸病故,则各有送终内官,启铜符出 北安门 。”
(4).道士所用的符契之类的法物。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我只问你取金丹寳鑑,铜符铁券并灵章等事。你若献我,万事皆休。”
《國語辭典》:铜虎符(銅虎符)  拼音:tóng hǔ fú
汉代用于军事徵发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符留在京师,左符分给郡守。《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南朝宋。裴骃。集解:「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漢語大詞典》:铜鱼符(銅魚符)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 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 铜符 ”、“ 铜鱼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罢太守铜鱼:“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铜鱼为信, 周玄宗 显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书,罢铜鱼不用。” 清 姚鼐 《癸丑重九无樽酒之会往问袁香亭同年亦独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临眺至暮香亭有诗和之》之二:“君解铜符五六年,逢余黄髮白门前。”
《漢語大詞典》:铜台(銅臺)
(1).“ 铜雀臺 ”的省称。 唐 张说 《邺都引》:“试上 铜臺 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明 陈恭尹 《邺中》诗:“ 铜臺 未散吹笙伎,石马先传出水文。”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悲咽 铜臺 ,念分香而啜泣。”
(2). 唐 杜牧 《赤壁》:“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冯集梧 注引《许彦周诗话》:“意谓 赤壁 不能纵火,为 曹公 夺二 乔 置之 铜雀臺 上也。”后因以“铜臺”借指囚禁才女之所。 元 王逢 《题〈蔡琰还汉图〉诗》:“铜臺春深边草緑, 琰 因名父千金赎。”
《漢語大詞典》:铜虎(銅虎)
见“ 铜虎符 ”。
《國語辭典》:铜虎符(銅虎符)  拼音:tóng hǔ fú
汉代用于军事徵发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符留在京师,左符分给郡守。《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南朝宋。裴骃。集解:「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國語辭典》:铜街(銅街)  拼音:tóng jiē
比喻最繁华的街道。参见「铜驼陌」条。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铜街柳市,尘起风飞。」清。陈维崧〈水调歌头。昨夜湔裙罢〉词:「粉墙正亚朱户,其外有铜街。」
《漢語大詞典》:铜梁(銅梁)
(1).产铜的山。 南唐 陈陶 《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诗:“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
(2).山名。在 四川省 合川县 南。山有石梁横亘,色如铜。古文苑·扬雄〈蜀都赋〉:“ 铜梁 金堂 ,火井龙湫。” 章樵 注:“ 铜梁山 在 宕渠县 。” 北周 庾信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之一:“ 铜梁 影棠树,石镜写褰帷。” 倪璠 注:“ 铜梁 影棠树者,言 赵王 出镇 益州 巴 蜀 , 铜梁 是听政之所,若 召伯 《甘棠》矣。”
《國語辭典》:铜人(銅人)  拼音:tóng rén
古代以铜铸为人形,用来装饰宫殿、庙门,上面常刻有文字。《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宋。苏轼〈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二首之二:「摩挲古铜人,岁月不可计。」
《漢語大詞典》:铜官(銅官)
古代官名。掌开采铜矿。历代均有类似设置。如 秦 时曾在 桐庐县 置官采铜。 西汉 也曾在 丹阳郡 置官采铜,主管有长及丞。汉书·地理志上:“﹝ 丹阳郡 ﹞有铜官。”
《漢語大詞典》:铜墨(銅墨)
(1).铜印黑绶。汉书·西域传下:“责大禄、大吏、大监以 雌栗靡 见杀状,夺金印紫綬,更与铜墨云。”北史·魏纪五:“刺史二千石铜墨已上,有讜言嘉谋,勿有所讳。” 宋 欧阳修 《送馀姚陈寺丞》诗:“铜墨佩腰间,中流望若仙。”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俱綰铜墨,各有遗爱。”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 秦 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又:“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綬。”因亦以“铜墨”借指县令。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顷深汰珪符,妙简铜墨。” 吕延济 注:“铜墨,谓县令。” 唐玄宗 《戒县令敕》:“朕稽古前哲,寤寐全才,委之銓衡,慎择铜墨。” 清 冯桂芬 《赠资政大夫有庚吴公暨配邱太夫人合葬墓志铭》:“公之职十年铜墨,驥坂中息。”
分類:铜印县令
《國語辭典》:古铜(古銅)  拼音:gǔ tóng
古代铜铸的器皿。色彩黝褐斑斓,世人称其质为「古铜」。
《漢語大詞典》:铜斗(銅斗)
(1).亦作“ 铜枓 ”。铜制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史记·赵世家:“﹝ 襄子 ﹞请 代王 ,使厨人操铜枓以食 代王 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 代王 及从官,遂兴兵平 代 地。” 唐 孟郊 《送淡公》诗之三:“铜斗饮江酒,手拍铜斗歌。” 宋 王观国 学林·铜斗:“ 孟东野 当时适有铜器,其状方如斗,而 东野 特以贮酒而饮,又击之以和歌声,故自形于诗句。” 清 陈维嵩 《水调歌头·赠西陵周勿庵》词:“拍手唱铜斗,蹋地舞迴波。”
(2).铜制的量器。隋书·赵煚传:“ 冀州 俗薄,市井多姦诈, 煚 为铜斗铁尺,置之於肆,百姓便之。”隋书·律历志上:“ 后周 玉斗并副金错铜斗及 建德 六年金错题铜斗实,同以秬黍定量。”
(3).指作为厌胜之器的威斗。 唐 苏颋 《壠上记·铜斗》:“有人开 玄武湖 ,於古冢得一铜斗,有柄。 文帝 以访朝士。 何承天 谓此亡 新 威斗, 莽 三公亡者,赐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内。” 宋 王观国 学林·铜斗:“前汉·王莽传曰:‘铸威斗,以铜为之。’盖厨人操铜斗者,食器也,威斗者,厌胜之器也,皆非饮酒之器。”
(4).形容富足而牢固。 明 破悭道人 《一文钱》第二折:“自来不曾见这样财主,家私铜斗般,气量芝蔴大。” 顾学颉 王学奇 《元曲释词·铜斗儿》引 童斐 元曲选注:“铜斗, 元 时俗语,盖谓美富且牢固也。”
《骈字类编》:铜炉(铜炉)
唐 刘禹锡 西山兰若试茶歌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國語辭典》:白铜(白銅)  拼音:bái tóng
铜与镍的合金。具银白色金属光泽,不易锈蚀,适于制造各种装饰品和给水器具。
分類:合金加入
《漢語大詞典》:铜鱼(銅魚)
(1).见“ 铜鱼符 ”。
(2).借指太守的官职。 唐 李嘉祐 《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自顾衰客累玉除,忽承优詔赴铜鱼。”
分類:太守官职
《漢語大詞典》:铜鱼符(銅魚符)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 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 铜符 ”、“ 铜鱼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罢太守铜鱼:“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铜鱼为信, 周玄宗 显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书,罢铜鱼不用。” 清 姚鼐 《癸丑重九无樽酒之会往问袁香亭同年亦独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临眺至暮香亭有诗和之》之二:“君解铜符五六年,逢余黄髮白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