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执着(执著)
亦作“ 执著 ”。
(1).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著,欺誑世间作法形象,所説实是非法。” 唐 白居易 《传法堂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
(2).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只怕 雷横 执着,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 茅盾 《关于〈遥远的爱〉》:“对于人生的热爱,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这也是对的。”
《漢語大詞典》:喜名
好名;追求名誉。《韩诗外传》卷一:“喜名者必多怨,好与者必多辱。”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 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漢語大詞典》:小人儒
指追求名望的儒者。一说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论语·雍也》:“子谓 子夏 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 邢昺 疏:“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则将以明道,小人则矜其才名。” 刘宝楠 正义:“君子儒能识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则但务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广狭异,不以邪正分。小人儒不必是矜名,注説误也。” 宋 王迈 《简同年刁时中俊卿诗》:“间有小人儒,旁献生财策。”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衰哉堪恨您小人儒,呜呼不识俺男儿汉。” 明 朱权 《荆钗记·觅真》:“弃旧怜新小人儒,亏心折尽平生福。”
《漢語大詞典》:外骛(外騖)
(1).谓流溢于外。 宋 苏轼 《天庆观乳泉赋》:“凡水之在人者,为汗,为涕,为洟,为血,为溲,为泪,为涎,为沫。此数者,皆水去人而外騖,然后肇於有物,皆咸而不能返,故咸者九而甘者一。”
(2).谓别有追求,心不专。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一》:“惟本原盛大者,能时措出之而不穷,故君子务本,专用力于德性而不敢外騖。”
分類:追求不专
《国语辞典》:功名心  拼音:gōng míng xīn
急欲追求官职、声名的念头。《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小弟也是功名心太热些,论理揣摩风气,小弟也算是竭力的了。」
《國語辭典》:逐势(逐勢)  拼音:zhú shì
趋附势利。唐。李颀〈行路难〉:「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堕肝惟恐后。」
分類:追求权势
《國語辭典》:贪花(貪花)  拼音:tān huā
贪好美色。唐。韩琮 春愁诗:「秦娥十六语如弦,未解贪花惜杨柳。」
《國語辭典》:贪图(貪圖)  拼音:tān tú
1.希求、希望得到某种好处。《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你若是借口不肯前去,便是贪图安逸。」《文明小史》第四五回:「他坐在家里,一个月整整二百两银子的薪水,这样的养著他,是贪图著什么来。」
2.所希求、贪得的目的。如:「你这样做有什么贪图?」也作「贪头」。
《國語辭典》:贪馋(貪饞)  拼音:tān chán
1.贪吃。如:「他的嘴就是贪馋,一天到晚吃个不停。」
2.贪图财利,不知满足。唐。韩愈〈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诗:「驰坑跨谷终未悔,为利而止真贪馋。」
《漢語大詞典》:走利
追求利益。吕氏春秋·审为:“世之走利,有似於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
分類:追求利益
《国语辞典》:求牡  拼音:qiú mǔ
牡,雄性的动物。「求牡」指追求雄性动物。语本《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卷三。烈殇尽孝》:「人有欲聘为妇者,曰:『俟吾母百年,终当求牡,岂竟守雌?』」
《漢語大詞典》:逐文
谓追求辞藻文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后之作者,採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製日疎,逐文之篇愈盛。”
《漢語大詞典》:寂泊
(1).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晋书·束晳传》:“将研六籍以训世,守寂泊以镇俗,偶 郑老 於海隅,匹 严叟 於僻 蜀 。”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窕窈。” 宋 苏舜钦 《送王规方叔序》:“闻善而耸,见恶而恶,未能寂泊,与天为徒,使其心气鬱律不寧,而无所辅养。”
(2).寂静无声。 章炳麟 《〈革命军〉序》:“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吕留良 、 曾静齐 、 周华 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
《漢語大詞典》:侥觎(僥覦)
谓以侥幸的心理追求得到某种利益。 宋 陈亮 《笏记》:“寤寐英贤,帝心如渴;侥覦富贵,士气若登。”
《漢語大詞典》:虚淡
(1).清淡,不浓烈。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嚼香饵者快嗜欲而赴死,味虚淡者含天和而趋生。”
(2).清静淡泊,不追求名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乐令 女适大将军 成都王 颖 ”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乐广 ﹞在朝廷用心虚淡,时人重其贞贵,代 王戎 为尚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