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名字
(1).人的名与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 孔颖达 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楚辞·刘向〈九叹·逢纷〉》:“齐名字於天地兮,并光明於列星。” 王逸 注:“谓名 平 字 原 也。”北史·陆俟传:“初, 爽 之为洗马,常奏 文帝 云:皇太子诸子未有嘉名,请依春秋之义,更立名字。”说文解字·又部“叚” 清 段玉裁 注:“古多借瑕为叚。 晋 士文伯 ,名 匈 ,字 伯瑕 ; 楚 阳匈 , 郑 駟 乞 ,皆字 子瑕 。古名字相应,则瑕即叚也。”
(2).指姓名。 唐 窦梁宾 《喜卢郎及第》诗:“手把红笺书一纸,上头名字有郎君。”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拚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
(3).名称;名号。东观汉记·马援传:“天下反覆自盗名字者,不可胜数。”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有金银校具,锦绣诸帽数十种,各有名字。”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 唐 自 天寳 之后,大乱相乘,盗窃名字、跨据藩镇者接踵。” 丁玲 《母亲》:“因为是条很小的溪流,又不顺着大道,就没有什么人留心它,名字更是没有一定的。”
(4).命名;称其名。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人﹞服青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名字。”
(5).犹名誉;名声。汉书·陈遵传:“ 竦 博学通达,以廉俭自守,而 遵 放纵不拘…… 哀帝 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 五代 齐己 《答陈秀才》诗:“他年立名字,笑我老双林。” 宋 苏轼 《省试宗室策问》:“罢朝请而走郡县,释膏粱而治簿书者,固不为少,然名字暴著,可以追配古人者,盖未之见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时 粤中 有 北田 五子,亦称五先生……皆以声应气求,相从讲学,有名字於世。”
(6).即名词。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名字》:“名字所以名一切事物者,省曰‘名’。”
《漢語大詞典》:微名
(1).微贱之名。常用作谦词。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忠佞异议》:“司马清曹,郎官节鉞,微名已序鸳列。光岳攸钟,须知要守全节。” 清 李厚庵 《赠陈梦雷百韵》:“昔我髫年日,落莫无与儔……岁行在降娄,微名得滥收。”
(2).指微不足道的名誉。
《漢語大詞典》:体面(體靣)
见“ 体面 ”。
分類:体面
《漢語大詞典》:誉问(譽問)
名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清查法》:“是下车之意兴,而先见沮于交代之疑难,其何以振新猷而彰誉问乎?”
分類:名誉
《漢語大詞典》:荣辱(榮辱)
(1).光荣与耻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誉的好坏。易·繫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唐 元稹 《寄乐天》诗之一:“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 雷 陈 。” 宋 刘炎 迩言:“或问 苏文忠公 之志。曰:志在名节,故进退荣辱不足以二其心。”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想,在一个党员热望为党贡献一切的崇高理想里,就包含着不计个人的荣辱与得失在里面。”
(2).犹褒贬。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
《漢語大詞典》:声价(聲價)
名誉身价。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聘士彭城姜肱》:“吾以虚获实,藴藉声价。盛明之际,尚不委质,况今政在家哉!” 唐 牟融 《司马迁墓》诗:“英雄此日谁能荐,声价当时众所推。” 元 乔吉 《两世因缘》第一折:“如大姐这般人物声价,那子弟每便怎能勾到的根前。” 郭影秋 《读王渔洋诗题后》诗:“ 王子 才高一代宗,龙门声价自称雄。”
《漢語大詞典》:流芳
(1).散发香气。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宋 王安石 《新花》诗:“汲水置新花,取慰以流芳。”
(2).流传美好名誉。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并以贤明,流芳上世。”《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竇氏 投崖, 云华 坠井:是皆毕命於纲常,流芳於后世也。” 郁达夫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美意延年山比寿,输财济国世流芳。”
(3).流传的美好声誉。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辞穷路单,将反初节,综坟典之流芳,寻 孔氏 之遗艺。”
(4).犹流光,好时光。 宋 欧阳修 《诉衷情·眉意》词:“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漢語大詞典》:身名
(1).身体和名誉。列子·说符:“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坟土未乾,而身名并灭。”
(2).声誉;名望。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山》诗:“身名竟谁辩,图史终磨灭。” 唐 白居易 《妻初授邑号告身》诗:“倚得身名便慵墯,日高犹睡緑窗中。” 清 秋瑾 《敬告姊妹们》:“智识也长了,见闻也广了,学问也高了,身名是一日一日的进步了。”
《漢語大詞典》:名节(名節)
名誉与节操。汉书·龚胜传:“二人相友,并著名节。” 晋 李密 《陈情事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宋 王禹偁 《上史馆吕相公书》:“今馆中之士先进者……皆砥礪名节,老于文学。” 明 方孝孺 《孝思堂记》:“势位可以耀当时,而名节不足传后世。” 许杰 《邻居》一:“人家的名节呢,你不能轻易毁坏。”
《漢語大詞典》:名誉(名譽)
(1).名望与声誉。墨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 宣明 少有名誉,精经史。”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文章学业继家声,名誉压羣英。”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然真实学问之人,必不奔走风尘以求名誉。”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四:“我一定要先写本书,造点名誉。”
(2).荣誉;光荣。 田汉 《芦沟桥》第三幕:“这对于我们 宛平县 不但是很名誉的事,也是我们 宛平 人民报效国家最好的机会。” 曹禺 《日出》第一幕:“可你以为象这样弄来的钱是名誉的么?”
《漢語大詞典》:名实(名實)
(1).名称与实质、实际。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梁书·武帝纪下:“朝四而暮三,众狙皆喜,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梁启超 《中国史之命名》:“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2).名誉与事功。孟子·告子下:“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 朱熹 集注:“名,声誉也;实,事功也。”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众美备具,名实相当,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明 陆深 《传疑录》:“ 山涛 为 晋 吏部尚书,最有名实。”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吏曹案资署官,犹惧不给,何暇考察名实,区别臧否者乎?”
(3).犹名与利。晏子春秋·问上一:“倍仁义而贪名实者,不能威当世而服天下者,此其道也。”《淮南子·精神训》:“ 郑 之神巫相 壶子林 ,见其徵…… 壶子 持以天壤,名实不入,机发於踵。” 高诱 注:“名,爵号之名;实,币帛货财之实。”史记·张仪列传:“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 司马贞 索隐:“名谓传其德也,实谓土地财宝。”
《漢語大詞典》:争名
争名望或争名誉。荀子·富国:“布衣紃屨之士诚是,则虽在穷阎漏屋,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王先谦 集解:“王公不能与之争名,言名过王公也。” 唐 杜甫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争名古岂然,关键歘不闭。”文献通考·经籍十九:“然其序全用 杜牧 罪言,实无 宋公 一语,然则 欧公 殆不满於 宋 名衔之著,固恶夫争名,抑亦以自表异邪!”
《漢語大詞典》:人身
(1).人的身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宾白》:“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
(2).佛教语。谓在轮回中转世投生的人。梵网经·菩萨戒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但当兼修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人身难得,勿虚过也。”身,一本作“ 生 ”。南史·褚裕之传:“佛教自杀者不得復人身。”
(3).指当事人本身。 南朝 梁 沈约 《南郊恩诏》:“人身及家口质繫,悉散还私家。”
(4).指人品和才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王郎 , 逸少 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梁书·陈伯之传:“ 临川 内史 王观 , 僧虔 之孙,人身不恶,便可召为长史。”
(5).指个人的生命、行动、名誉等。 刘宾雁 《在桥梁工地上》:“但是从来无人说这种杂乱无章、盲目赶工、大量发生人身、质量事故是冒险。”如:人身自由;人身攻击。
《漢語大詞典》:声誉(聲譽)
声望名誉。史记·三王世家:“‘臣不作福’者,勿使行财币,厚赏赐,以立声誉,为四方所归也。” 唐 骆宾王 《答员半千书》:“而欲图侥倖于权重之交,养声誉于众多之口。” 清 唐孙华 《送吴振西北游》诗:“望实如君真不愧,即看声誉动公卿。” 吴晗 《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他是一个新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 秦牧 《艺海拾贝·茅台、花雕瓶子》:“ 中国 有声誉卓著的‘八大名酒’。”
《漢語大詞典》:名声(名聲)
(1).名誉声望。国语·越语下:“用力甚少,而名声章明, 种 亦不如 蠡 也。”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名声施於无穷,功烈著而不灭。” 唐 韩愈 《举张正甫自代状》:“嫉恶如仇讎,见善若饥渴,备更内外,灼有名声。” 明 高启 《赠杨荥阳》诗:“出门得名声,不假亲旧援。”
(2).谓流传于世的评价。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八:“杀俘虏历来是名声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