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颂赞(頌讚)  拼音:sòng zàn
颂美称赞。如:「大家对他的孝行颂赞不已。」
《漢語大詞典》:丰镌(豐鐫)
指高大的碑刻。 宋 刘子翚 《云岩竹源二禅俱与招客三月二十一日遂饭于竹源庵》诗:“丛谈杂庄謔,泛閲披黄素;丰鐫辨活笔,始画穷真数。”
分類:高大碑刻
《國語辭典》:石经(石經)  拼音:shí jīng
石刻的经书。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西元1),此后历代都有石经,如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等。今可考见其文字者,以熹平石经为最早。
《國語辭典》:拓本(搨本)  拼音:tà běn
将纸或绢覆于原迹之上,向光照明,先双钩字边,再逐笔填墨而成的副本。至宋、元后与拓本混为一谈,而没有分别。
《漢語大詞典》:汉碑(漢碑)
汉 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 汉 碑(包括拓本)流传甚多,著名的有《麃孝禹碑》《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明 张萱 疑耀卷六:“ 孙宗鑑 《东皋杂録》言 汉 碑额多篆,身多隶,是矣。”
《漢語大詞典》:摹拓
亦作“ 摹拓 ”。
(1).依样描制,复制。魏书·崔玄伯传:“始 玄伯 父 潜 为兄 浑 誄手笔草本, 延昌 初,著作佐郎 王遵业 买书於市偶得之…… 武定 中, 遵业 子 松年 以遗黄门郎 崔季舒 ,人多摹搨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访求法书名画,不遗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搨,不少怠。”
(2).拓印碑刻金石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绎山:“ 始皇 刻石纪功,其文字 李斯 小篆。 后魏 太武帝 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为楷则。”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雪蓑道人大寿字》:“ 王培荀 听雨楼随笔云:‘……道人於 南山 磨崖,书大“寿”字。刻成,横画间可卧一人。’按此‘寿’字,不知今在否。如能摹搨一纸,亦伟观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好字因好刻得保存于久远,并由此发现摹搨术。”
《國語辭典》:碑本  拼音:bēi běn
由碑刻摹拓下来的本子。
分類:碑刻拓本
《國語辭典》:歌风台(歌風臺)  拼音:gē fēng tái
地名。位于江苏省沛县。相传汉高帝经过沛县时,曾在此置酒击筑、吟唱大风歌。
《漢語大詞典》:趺座
亦作“ 趺坐 ”。 碑刻等的底座。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昭仪尼寺:“趺坐上铭云:‘ 晋 泰始 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 荀勗 造。’” 明 宋濂 《莆田林氏重建先祠记》:“於是列为神版者五,高四尺,博一尺有八寸,下设趺座,用粉涂而元书之。”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地部二》:“此石既非山中所产,又非寻常勒字之石,上有芝盖,下有趺坐,儼然成具,非未刻之石也。”
分類:碑刻底座
《漢語大詞典》:官拓
官府拓印的书画碑刻等拓本。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古时好搨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搨本,谓之官搨。”
《漢語大詞典》:颂德碑(頌德碑)
后汉书·窦章传:“贵人早卒,帝追思之无已,詔史官树碑颂德。”后因称歌颂功德的碑刻为颂德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颂德:“在官有异政,考秩已终,吏人立碑颂德者,皆须审详事实,州司以状闻奏,恩勅听许,然后得建之,故谓之‘颂德碑’,亦曰‘遗爱碑’,称‘树之风声’者,正此之谓。”参见“ 颂石 ”。
《漢語大詞典》:颂石(頌石)
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与 鲁 诸儒生议,刻石颂 秦 德。”后因称赞美歌颂功绩政德的碑刻为“颂石”。 唐 杨炎 《河西节度史杜公碑》:“以 炎 耳目馨香,记之篆刻……徘徊颂石,永代作好。”
《漢語大詞典》:颂石(頌石)
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与 鲁 诸儒生议,刻石颂 秦 德。”后因称赞美歌颂功绩政德的碑刻为“颂石”。 唐 杨炎 《河西节度史杜公碑》:“以 炎 耳目馨香,记之篆刻……徘徊颂石,永代作好。”
《漢語大詞典》:摸拓
亦作“ 摸拓 ”。 拓印碑刻金石。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於 咸淳 间,尝命善工翻刻《淳化阁帖》十卷、《絳帖》二十卷,皆逼真。仍用北纸佳墨摸搨,几与真本并行。”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武亿》:“游歷所至,如 嵩山 、 泰岱 ,遇有石刻,捫苔剔鲜,尽心摸拓。”
《国语辞典》:拓碑  拼音:tà bēi
拓印碑刻、金石文物时,用木槌均匀轻轻拍打拓纸,使显出字形的过程称为「拓碑」。也作「打碑」。
《漢語大詞典》:拓墨
(1).拓取碑刻或器物上的文字、花纹、因用墨色,故称。 黄侃 《说文略说·论说文所依据下·字体之依据》:“当时拓墨之法未兴, 许君 未必能遍见,故説文中絶无注出某彝器者。”
(2).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