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荧光(熒光)
(1).萤火之光。后汉书·灵帝纪:“帝与 陈留王 协 夜步,逐荧光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 唐 蒋防 《望禁苑祥光》诗:“拱 汾 疑鼎气,临 渭 比荧光。” 郭小川 《一个和八个》诗:“在那潮湿的霉烂的败草中,突地出现一支美丽的荧光。”
(2).某些物质受光或其他射线照射时所发出的可见光。
《國語辭典》:火神  拼音:huǒ shén
传说中司火之神。
《漢語大詞典》:宝铃(寶鈴)
(1).寺庙中悬挂的铃。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珠幡转曜,宝铃韵响。”大方便佛报恩经·论议品:“有七宝塔,从地踊出住在空中,无数幢幡而悬其上,百千宝铃不鼓自鸣,微风吹动出微妙音。”
(2).道教称泥丸宫 太一真君 的流火之铃。相传此铃能驱邪恶,灭万殃。云笈七籤卷五十:“流火之铃者,无质而赤光,动之声闻十万里,盖 上清 中 太一真人 寳铃也。”
《漢語大詞典》:雷气(雷氣)
(1).形容威武雄壮的气概。 唐 郭汭 《同崔员外温泉宫即事》诗:“雷气寒戈戟,军容壮武貔。”
(2).雷火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气通於肝,雷气通於心。” 王冰 注:“雷象火之有声故。”
《漢語大詞典》:积灰(積灰)
(1).指大火之中。吕氏春秋·禁塞:“赴巨水积灰,填沟洫险阻,犯流矢,蹈白刃。”
(2).聚积的灰烬。梁书·乐蔼传:“时 长沙宣武王 将葬,而车府忽於库失油络,欲推主者。 蔼 曰:‘昔 晋 武库火, 张华 以为积油万石必然。今库若有灰,非吏罪也。’既而检之,果有积灰,时称其博物弘恕焉。”
《漢語大詞典》:燧色
烽火之光。 明 陈子龙 《襄阳》诗之一:“燧色通 秦 塞,妖星下 楚 宫。”
分類:烽火火之
《漢語大詞典》:火燧
(1).引火之物。左传·定公四年“王使执燧象以奔 吴 师” 晋 杜预 注:“烧火燧繫象尾,使赴 吴 师惊却之。”南史·王琳传:“ 琳 兵放火燧以掷 瑱 船者,皆反烧其船。”
(2).古有钻燧改火之俗。因季节变换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 唐 朱湾 《平陵寓居再逢寒食》诗:“火燧知从新节变,灰心还与故人同。”参见“ 改火 ”。
《漢語大詞典》:改火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 正义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復於 隋 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 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國語辭典》:隔火  拼音:gé huǒ
香炉中用以盖火的器具。
《漢語大詞典》:槐燧
以槐木取火之器。 唐 韦承庆 《寒食应制》诗:“旧火收槐燧,餘寒入桂宫。” 明 王一翥 《读书镫檠赋》:“槐燧初钻,松寮始烘。”参见“ 槐火 ”。
《國語辭典》:槐火  拼音:huái huǒ
冬天用槐或檀木取火,称为「槐火」。唐。王勃〈守岁序〉:「槐火灭而寒气消,芦灰用而春风起。」
《漢語大詞典》:寇烽
古时报警烽火之一。墨子·杂守:“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
《漢語大詞典》:火术(火術)
道教的一种制火之术。能处火中而不被火伤。艺文类聚卷八十引 晋 葛洪 抱朴子:“ 吴 世有 姚光 ,有火术。 吴 主积荻千束,火焚荻了尽, 光 恬坐灰中,振衣而起。”
《漢語大詞典》:花鞴扇
谓开花时期所吹来的风。鞴,鼓风吹火之器。 宋 陶谷 清异录·天文:“俗以开花风为花鞴扇,润花雨为花沐浴。至花老风雨断送,盖花刑耳。”
《国语辞典》:火纸筒子(火纸筒子)  拼音:huǒ zhǐ tǒng zi
用火纸捲制成的细管状物,可供吸烟点火之用。《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这人姓王,名太。」也称为「火煤子」。
《国语辞典》:针孔现象(针孔现象)  拼音:zhēn kǒng xiàn xiàng
以针将厚纸穿一小孔,置于烛火前,则见烛火之光,通过小孔,生一倒像于幕上,称为「针孔现象」。
《国语辞典》:葬身火窟  拼音:zàng shēn huǒ kū
死于大火之中。如:「凌晨发生的一起火警,造成十馀人葬身火窟的惨剧。」
分类:大火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