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气愤(氣憤)  拼音:qì fèn
生气愤怒。《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于禁见此画像,又羞又恼,气愤成病,不久而死。」《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为什么要借外兵来杀中国人,气愤不过,所以要放枪打死了你。」
《國語辭典》:气愤愤(氣憤憤)  拼音:qì fèn fèn
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水浒传》第三回:「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丈人气愤愤的道:『你明日就做和尚!』」
分類:气愤
《国语辞典》:气愤难平(气愤难平)  拼音:qì fèn nán píng
心中感到愤恨不平。如:「他自上回无缘无故被老闆训了一顿后,心中便一直气愤难平。」
分类:心中
《国语辞典》:气愤填膺(气愤填膺)  拼音:qì fèn tián yīng
形容极度生气,满怀愤恨。如:「看见流氓欺负弱小,令人感到气愤填膺,立刻报警。」
《漢語大詞典》:块垒(塊壘)
亦作“ 块礨 ”。亦作“ 块磊 ”。
(1).泛指郁积之物。宋书·五行志五:“ 宋文帝 元嘉 二十九年十一月己卯朔,日始出,色赤如血,外生牙,块礨不圆。”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效颦》:“[丑]姐姐休要取笑。你再看 西施 妹子,眉梁间有些块垒,觉道一发俊俏。我如今眉梁间像是也有些块垒,你看我比着他的如何?”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初六》:“最后移镜窥月,大於寻常所见者约数十倍。光所映处,纹如冰裂,分出无数块垒,西人谓皆月面上山影也。”
(2).比喻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 宋 刘弇 《莆田杂诗》之十六:“赖足樽中物,时将块磊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一身剩有鬚眉在,小饮能令块垒消。”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在我热情忠实的小朋友面前,略消了我的胸中块垒之后,我愿报告小朋友一个大家欢喜的消息。”参见“ 垒块 ”。
《國語辭典》:垒块(壘塊)  拼音:lěi kuài
比喻胸中积存不平之气,抑郁不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也作「磊块」、「块磊」。
《漢語大詞典》:愤气(憤氣)
(1).怒气;激愤不平之气。 汉 徐干 中论·慎所从:“有一 范增 既不能用,又从而疑之,至令愤气伤心,疽发而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但恐愤气未销,上衝穹昊,伏乞宣赐中书门下,追赠进士及第,各赠补闕、拾遗,见存明代。” 明 陈子龙 《出自蓟北门行》:“少年下马听,愤气横戈矛。会当报国耻,岂必怀封侯。” 郭沫若 《水平线下·湖心亭》:“我愤气冲冲地先跑下楼去了,她在楼上抢着辩驳。”
(2).悲怆之情。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烈。”
(3).气愤。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一:“ 殿财 看见他心爱的女人死了,愤气不过,唆使了那女人娘家和他打官司。”
《國語辭典》:忿气(忿氣)  拼音:fèn qì
愤怒而激动的情绪。《大宋宣和遗事。元集》:「便一条忿气,怒发冲冠,将起一柄刀,把阎婆惜、吴伟两个杀了。」《水浒传》第三回:「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
分類:怒气气愤
《國語辭典》:嗔忿  拼音:chēn fèn
气愤恼怒。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但愿得哥哥嫂嫂休嗔忿,为甚么单骂著我,你敢是错怨了人。」《水浒传》第六回:「看见智深嗔忿的出来,指著老和尚。」
分類:气愤恼怒
《國語辭典》:忿懑(忿懣)  拼音:fèn mèn
忿恨不平。南朝齐。谢朓〈酬德赋〉:「思披文而信道,散忿懑于胸臆。」也作「愤懑」。
分類:气愤
《國語辭典》:气蛊(氣蠱)  拼音:qì gǔ
1.气恼、委屈。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九出:「偏是他将奴误,也不索气蛊。」明。朱权《荆钗记》第二四出:「书中句都是虚,没来由认真闲气蛊。」也作「气苦」。
2.一种腹部胀痛的疾病。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三出:「你万千愁苦,堆积在闷怀,成气蛊。」《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那乞僧气蛊已成,毕竟不痊,死了。」
《漢語大詞典》:恨气(恨氣)
气愤。《石点头·王本立天涯求父》:“﹝ 张氏 ﹞想起丈夫一时恨气出门,难道真个撇得下我母子,飘然长往。”
分類:气愤
《漢語大詞典》:嗔愤(嗔憤)
气愤;愤怒。 明 徐渭 《大寒岭啖新胡桃频婆诸果》诗:“猛风增食肉,嗔愤易睢盱。”
分類:气愤愤怒
《漢語大詞典》:怒忿
气愤。 柔石 《二月》十二:“ 萧涧秋 感到几分怒忿,可是他用他底怒容带笑地表现出来。”
分類:气愤
《漢語大詞典》:气虎虎(氣虎虎)
气愤。 茅盾 《当铺前》:“年青女人气虎虎地说着,把肘弯在门上撞了几下。” 王汶石 《大木匠》:“ 大木匠 瞪了老婆一眼,气虎虎地走到房里。”
分類:气愤
《國語辭典》:杀气(殺氣)  拼音:shā qì
1.阴森肃杀的寒气。《礼记。月令》:「杀气浸盛,阳气日衰。」《史记。卷一一○。匈奴传》:「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
2.军旅杀伐的气氛,借指战斗或战事。唐。杜甫 西山诗三首之一:「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只见周瑜面有杀气,两边壁衣中密排刀斧手。」
3.凶恶的气势。《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公孙黑官职又高,面貌又美,只是带些杀气,他年决不善终。」
4.发泄怒气。如:「你有什么不满尽管说出来,为何拿人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