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忿发(忿發)
发怒;愤慨。史记·汲郑列传:“ 黯 时与 汤 论议, 汤 辩常在文深小苛, 黯 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駡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四年:“﹝上曰﹞ 杨炎 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輒勃然怒,无復君臣之礼,所以每见令人忿发。”
分類:发怒愤慨
《漢語大詞典》:慨懑(慨懣)
犹愤慨。宋书·南郡王义宣传:“临书慨懣,不识次第。”
分類:愤慨
《漢語大詞典》:慨愤(慨憤)
犹愤慨。宋书·武帝纪上:“公命世英纵,藏器待时,因心资敬,誓雪国耻,慨愤陵夷,诚发宵寐。”北齐书·独孤永业传:“初闻 晋州 败,请出兵北讨,奏寝不报, 永业 慨愤。”
分類:愤慨
《漢語大詞典》:不平
(1).不均平;不公正。《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 郑玄 笺:“责三公之不均平,不如山之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为天下宰,不平。”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仙芝 妄号‘大将军’,檄诸道,言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 许杰 《放田水》二:“天地间不平的事情,每每是这个样子。”
(2).指不公正的事或人。 唐 司空图 《冯燕歌》:“未死劝君莫浪言,临危不顾始知难。已为不平能割爱,更将身命救深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扶箕诗》:“杀尽不平方太平。” 沙汀 《航线》:“波涛汹涌着,血和火汹涌着,好象就要吞灭掉这一切的不平。”
(3).愤慨,不满。《楚辞·九辩》:“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唐 卢照邻 《刘生》诗:“ 刘生 气不平,抱剑欲专征。”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庄生 却其银釵,受其紈扇。妇人欣然而去。 庄子 心下不平。” 柳亚子 《岚山渡月桥有感》诗:“何缘 渡月桥 边水,长向人间诉不平。”
(4).不适,欠安。汉书·王嘉传:“今圣体久不平,此臣 嘉 所内惧也。”北史·艺术传下·徐謇:“ 孝文 迁 洛 ,稍加眷待,体小不平,及所宠 冯昭仪 有病,皆令处疗。”
(5).不和;不睦。后汉书·庞参传:“ 参 素与 洛阳 令 祝良 不平。”隋书·滕穆王瓒传:“ 瓚 妃 宇文 氏,先时与 独狐 皇后不平。”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 西秦 凉州 牧 軻弹 与 秦州 牧 益州 不平, 軻弹 奔 凉 。”
《漢語大詞典》:同仇
(1).谓共同赴敌;对敌人表示共同的愤慨。《诗·秦风·无衣》:“脩我戈矛,与子同仇。”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初, 鲁肃 尝劝 孙权 以 曹操 尚存,宜且抚辑 关羽 ,与之同仇,不可失也。” 清 陈梦雷 《李葆甫传》:“吾义不与贼俱生,孰能与我同仇者乎?” 周恩来 《彭杨颜邢四同志被敌人捕杀经过》:“审问毕,回至看守所,五同志齐唱《国际歌》,以赋同仇,直影响了全所。”
(2).指共同赴敌者。 朱德 《出太行》诗:“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漢語大詞典》:什么(什麽)
亦作“ 什末 ”。同“甚麼”。
(1).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坛经·机缘品》:“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 奇章公 始来自 江 黄 间,置书囊於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 韩 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 法达 。’” 鲁迅 《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李广田 《〈散文三十篇〉序》:“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末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2).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唐 吕岩 《劝世》诗:“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四折:“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我 蒯彻 也粧什麼风魔,使什么伎俩!”如:你说呀,装什么哑巴!3.疑问代词。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张天翼 《春风》:“于是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还夹着一种腥味儿。” 茅盾 《子夜》三:“这‘缺少了什么似的’感觉,即使是时隐时现,可是总常在她心头。”《朱自清文集·自序》:“用‘你我’做书名,没有什末了不得的理由;至多只是因为这是近年来所写较长的一篇罢了。” 郭小川 《在大沙漠中间》诗:“尊敬的读者啊,我必须在这里写点什么。”
(4).疑问代词。任指。表示无例外。 张天翼 《儿女们》二:“还有许多不安分的家伙入了他们的伙,他们到处放火,把什么都抢得精光。”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二:“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会,自己只是个傻大黑粗的废物!”
(5).疑问代词。任指。用于前后照应,表示前者决定后者。如:什么地方种什么庄稼,要根据自然条件而定。
(6).疑问代词。用于列举,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小偷儿什么的,差不离快断了根!” 孙犁 《白洋淀纪事·女保管》:“她原是一个女短工,专给地主家拆洗衣服,侍候坐月子什么的。”
(7).疑问代词。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 鲁迅 《呐喊·孔乙己》:“ 孔乙己 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 何 家的书,吊着打。’”如:什么不知道,昨天我还提醒你来着。
(8).疑问代词。表示愤慨、不满或惊讶。 鲁迅 《野草·狗的驳诘》:“‘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如:挤什么!按次序来。如:什么!都九点了,咱们得马上动身了。
《漢語大詞典》:发愤(發憤)
(1).勤奋;决心努力。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絶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 丁玲 《过年》:“ 小菡 要发愤读书,要争气。”参见“ 发愤忘食 ”。
(2).发奋振作。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 汉 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燬,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明史·欧阳一敬传:“自 严嵩 败,言官争发愤论事, 一敬 尤敢言。”
(3).发泄愤懑。《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迺发愤以表志。” 唐 成玄英 《〈庄子〉序》:“﹝ 庄周 ﹞当 战国 之初,降衰 周 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明 何景明 《述归赋》:“ 左氏 著国语, 马迁 抽史记, 荀卿 董子 之流,皆有论譔,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后汉书·袁术传:“ 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晋书·刘琨传:“逆胡 刘聪 ,敢率犬羊,冯陵輦轂,人神发愤,遐邇奋怒。”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无位於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鯁激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 秦 灭六国,四方怨恨,而 楚 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 秦 。”
(5).犹含恨。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驳:“ 昭子 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明史·刘源清传:“ 振 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 源清 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
《漢語大詞典》:发愤忘食(發憤忘食)
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欣欣然发愤忘食,日新其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
分類:勤奋
《漢語大詞典》:何谓(何謂)
(1).什么叫做;什么是。孟子·公孙丑上:“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宋玉 《高唐赋》:“王曰:‘何谓朝云?’”
(2).为什么。《淮南子·道应训》:“ 白公 曰:‘然则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 曰:‘何谓不可?’”汉书·王嘉传:“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
(3).说什么。用于表示愤慨。 汉 李陵 《答苏武书》:“足下又云:‘ 汉 与功臣不薄。’子为 汉 臣,安得不云尔乎……昔 萧 樊 囚縶, 韩 彭 葅醢, 鼂错 受戮, 周 魏 见辜……何谓不薄哉!”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於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悬於君,何谓相送乎!”
(4).指什么;是什么意思。用于询问。 宋 司马光 《官失》:“ 迂叟 曰:‘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闻者骇曰:‘何谓也?’” 清 杭世骏 《质疑·礼记问目》:“人臣外无私交,大夫非君命不越竟,有私事必因公事以行。兹之私行,何谓也?”
(5).干什么。谓,通“ 为 ”。太平广记卷二四五引 隋 侯白 《启颜录·晏婴》:“王谓左右曰:‘ 晏婴 辞辩,吾欲伤之。’坐定,缚一人来。王问:‘何谓者?’左右曰:‘ 齐 人,坐盗。’”
《漢語大詞典》:悲愤(悲憤)
悲痛愤慨。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 蔡文姬 ﹞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夫以 怀王 之死, 楚 人尚且悲愤不已,有‘ 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之语。” 清 陈维嵩 《念奴娇·纬云弟三十作此词因和其韵同半雪赋》词:“知我平生悲愤事,惟有当头明月。” 鲁迅 《伪自由书·止哭文学》:“这实例,就如东三省的沦亡, 上海 的爆击,凡是活着的人们,毫无悲愤的怕是很少很少罢。”
《漢語大詞典》:愤懑(憤懣)
(1).亦作“ 愤满 ”、“ 愤闷 ”。抑郁烦闷。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恐卒然不可为讳,是僕终已不得舒愤懣以晓左右。”后汉书·蔡邕传:“臣不胜愤满,谨条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诗:“道消结愤懣,运开申悲凉。”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愤闷胸须豁,交加臂莫攘。” 宋 欧阳修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君﹞日益读书,大涵肆於六经,而时发其愤闷於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絶。” 温传昭 《晴转多云,有雷雨》:“ 笑和尚 心头甜蜜蜜的,往天积在心里的愤懑全部烟消云散了。”
(2).愤慨,气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懣。”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吴门秀士书》:“ 姚江 生擒 汉 奸头目二十餘口,悉纵之回。此真駑駘才,令人愤懣。” 柯云路 《三千万》:“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样的文章,却使 丁猛 愈来愈愤懑。”
《漢語大詞典》:感愤(感憤)
亦作“ 感忿 ”。 愤慨。战国策·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穷僻之人,而 政 独安可嘿然而止乎!”后汉书·臧洪传论:“ 雍丘 之围, 臧洪 之感愤壮矣!” 宋 曾巩 《上欧蔡书》:“公然欺诬,骇天下之耳目,令人感愤痛切。”红楼梦第二二回:“ 黛玉 看了,知是 寳玉 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又可笑又可嘆。” 邹鲁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我又亲自去看,见身首异处,碧血晶莹,同时围观的人很多,我大为感愤。”
分類:愤慨
《漢語大詞典》:嚼齿(嚼齒)
咬牙碎齿。形容愤慨之状。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及城陷, 尹子奇 谓 巡 曰:‘闻君每战眥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 宋 苏轼 《京师哭任遵圣》诗:“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姦将。” 明 宋濂 《元赠进义副尉金溪县尉陈府君墓铭》:“嚼齿駡贼,誓不俱生。”
分類:咬牙愤慨
《漢語大詞典》:愤悱(憤悱)
(1).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 朱熹 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 刘禹锡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 宋 苏轼 《跋所书〈清虚堂记〉》:“今 子由 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 章炳麟 《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
(2).愤慨,怨恨。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 卢文纪 等见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愤悱。” 明 沈德符 野获编·佞倖·教坊官一品服:“ 司马子长 云‘主上以倡优畜之’,此非诚言,乃愤悱之词也。”
《漢語大詞典》:鸣不平(鳴不平)
对不公平的事表示愤慨并发表公正的意见。 宋 陆游 《宝剑吟》:“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餘地,胡为鸣不平?”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要鸣不平,我比 长虹 可鸣的要多得多。” 马南村 《燕山夜话·古代的漫画》:“他又为自己的穷朋友们鸣不平,因为他们贫无立锥之地,简直寸步难行。”
《漢語大詞典》:痛愤(痛憤)
(1).悲痛愤怒;痛心愤慨。 唐 杜甫 《草堂》诗:“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踰。”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论:“ 武后 斵丧王室,潜移龟鼎, 越王 贞 父子痛愤,义不图全。”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十二:“ 杨衢云 被暗杀的消息,传到 日本 , 孙先生 在 横滨 闻信,深为痛愤。”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 春姑 :(痛愤欲绝)啊,人的良心何在呀!”
(2).极端愤恨。新唐书·姦臣传下·卢杞:“既得志,险贼寖露,贤者媢,能者忌……其狙害隐毒,天下无不痛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