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白苧乌巾


《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记诗·咏题画李白真〉~280~
陈无已题画李白真诗末云。勿言身后不要名。尚得吴侯费百金。江西胜士与长吟。后来不忧身陆沈。盖谓建中靖国閒饶节德操首咏吴少卿家所藏周昉画李白也。德操、江西抚州人。无已诗法甚严。于许可尤慎。德操诗云。先生之气盖天下。当时流辈退百舍。醉中咳唾落珠琲。身后声名满华夏。青山木拱三百年。今辰乃拜先生画。乌纱之巾白纻袍。岸巾攘臂方出遨。神游八极气自稳。水壶斗酒霜风高。呜呼先生太绝伦。仙风道骨语甚真。萧然可望不可亲。悬知野鹤非鸡群。天宝之初天子逸。先生醉去不肯屈。采石江头明月出。鼓枻酣歌志愿毕。只今遗像粉墨间。尚有英风爽毛骨。宣州长史粉墨工。谁令写此人中龙。细看笔力有俯仰。妙处果在阿堵中。人云此画世莫比。吴侯得之喜不寐。意侯所宝岂徒尔。亦惜真才死泥滓。先生朽骨如可起。谁为猎之奉天子。作为文章文圣世。千秋万古诵盛美。再拜先生泪如洗。振衣濯足吾往矣。
典故
尘冠不谭
  
弹巾
 
弹汉吏冠
 
拂尘冠
 
敝冠谭
 
王贡冠
 
王贡约
  
贡公弹冠
 
贡公叹
 
贡禹冠
 
相关人物
王吉
 
贡禹


《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
「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徵贡禹与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复遣使者吊祠云。」唐·颜师古注:「弹冠者,且入仕也。」

简释

贡公喜:庆贺他人做官。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例句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孟浩然 书怀贻京邑同好

别有弹冠士,希君无见遗。 岑参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李冶 因追入留别广陵故人

曳履忘年旧,弹冠久要情。 李德裕 重过列子庙追感顷年自淮服与居守王仆射同题名于庙壁仆射已为御史余尚布衣

我非弹冠者,感别但开襟。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

贡喜音容间,冯招病疾缠。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徒怀贡公喜,飒飒鬓毛苍。 杜甫 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

弹冠声实贵,覆被渥恩偏。 沈东美 奉和苑舍人宿直晓玩新池寄南省友

栖迟未遇常鋾荐,邂逅宁弹贡禹冠。 牟融 有感二首之二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王维 酌酒与裴迪

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卢照邻 早度分水岭

弹冠惊迹近,专席感恩偏。 窦群 贞元末东院尝接事今西川武相公于兹三周谬领中宪徘徊厅宇多获文篇夏日即事因寄四韵

永怀宛洛游,曾是弹冠望。 赵冬曦 酬燕公出湖见寄

如今岁晏从羁滞,心喜弹冠事不赊。 邢群 郡中有怀寄上睦州员外杜十三兄

日日吟趋府,弹冠岂有因。 韦应物 路逢崔元二侍御避马见招以诗见赠

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须把头冠弹尽日,怜君不与故人疏。 黄滔 翁文尧员外捧金紫还乡之命雅发篇章将原交情远为嘉贶

典故
值渔父
 
尘缨欲濯
 
孺子歌
 
思濯缨
 
净濯兰缨
 
渔父笑
  
沧浪未濯
  
渔父足
 
濯冠巾
 
濯尘缨
 
濯我缨
 
濯楚臣缨
 
濯沧浪
 
濯沧浪缨
   
濯发沧浪
 
缨濯
 
沧浪濯缨
 
解尘缨
 
论浊清
 
逢渔父
 
鼓枻歌
 
鼓枻翁

相关人物
屈原

参考典故
独醒人
 
餔啜糟醨


《楚辞补注》卷七〈渔父〉~80~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章句上〉~28~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简释

沧浪:指归隐。唐贾岛《重酬姚少府》:“沧浪余将还,知音激所习。”


例句

濯缨易为水,何必泛沧浪。 于濆 感怀

青枫江上沧浪吟,白月宫中鹦鹉林。 储光羲 酬李壶关奉使行县忆诸公

鱼竿今尚在,行此掉沧浪。 刘商 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

自怜生计事悠悠,浩渺沧浪一钓舟。 刘沧 罢华原尉上座主尚书

自喜他年接巾舄,沧浪地近虎溪头。 刘沧 与重幽上人话旧

知君济世有长策,莫问沧浪隐钓矶。 刘沧 赠颛顼山人

栖迟惯得沧浪思,云阁还应梦钓矶。 刘沧 题王校书山斋

既怜沧浪水,复爱沧浪曲。 刘长卿 江中晚钓寄荆南一二相识

莫使沧浪叟,长歌笑尔容。 刘长卿 洞庭驿逢郴州使还寄李汤司马

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刘长卿 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

澄流可濯缨,严子但垂纶。 刘驾 钓台怀古

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 司马扎 沧浪峡

我殊惺惺者,犹得沧浪趣。 司马扎 沧浪峡

因知帝城下,有路向沧浪。 司马扎 漾陂晚望

空怜濯缨处,阶下水潺潺。 司马扎 题清上人

御猎思投钓,渔歌好濯缨。 吕牧 泾渭扬清烛

玄成知必大,宁是泛沧浪。 严维 送李秘书往儋州

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 孟浩然 寻梅道士

洗帻岂独古,濯缨良在兹。 孟浩然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

清浊俱莫追,何须骂沧浪。 孟郊 吊卢殷

晓碧流视听,夕清濯衣袍。 孟郊 立德新居

愿奉濯缨心,长谣反招隐。 孙逖 和登会稽山

君子满天朝,老夫忆沧浪。 岑参 上嘉州表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何必濯沧浪,不能钓严滩。 岑参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岑参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扣船应渔父,因唱沧浪吟。 常建 晦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

试歌沧浪清,遂觉乾坤细。 常建 湖中晚霁

别家投钓翁,今世沧浪情。 常建 渔浦

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 常建 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

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 张九龄 自豫章南还江上作

渔父置词相借问,郎官能赋许依投。 张南史 酬张二仓曹杨子闲居见寄兼呈韩郎中左补阙皇甫冉

濯缨何处去,鉴物自堪妍。 张聿 圆灵水镜

沧浪者谁子,一曲醉中听。 戴叔伦 偶成

荷衣尘不染,何用濯沧浪。 戴叔伦 春江独钓

淮源之水清,可以濯君缨。 李乂 钱唐州高使君赴任

缨尘徒自满,欲濯待清波。 李咸用 自愧

永日歌濯缨,超然谢尘滓。 李德裕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舴艋舟

兰桡思无限,为感濯缨歌。 李德裕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东溪

濯缨闲更入,漱齿渴仍吞。 李敬方 题黄山汤院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李白 沐浴子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李白 笑歌行

涉雪搴紫芳,濯缨想清波。 李白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李白 送储邕之武昌

举身憩蓬壶,濯足弄沧海。 李白 酬崔五郎中

未知斯水上,可以濯吾缨。 李群玉 大云池泛舟

鹏鴳喻中消日月,沧浪歌里放心神。 李群玉 送人隐居

濯足岂长往,一樽聊可依。 李颀 东京寄万楚

逍遥每尽日,谁识爱沧浪。 李频 陕州题河上亭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杜牧 渔父

门外长溪水,怜君又濯缨。 杜牧 贻迁客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 杜甫 北游

色阻金印大,兴含沧浪清。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

遂性同渔父,成名异鲁连。 杜甫 回棹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杜甫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杜甫 解闷十二首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杜甫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时应念衰疾,书疏及沧浪。 杜甫 魏十四侍御就弊庐相别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柳宗元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哲士务缨弁,鄙夫恋蓬藜。终当税尘驾,盥濯依春溪。 权德舆 晓发武阳馆即事书情

足垂岩顶石,缨濯洞中渠。 无可 奉和段著作山居呈诸同志三首次本韵之三

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 白居易 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

因生江海兴,每羡沧浪水。 白居易 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

澧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 皇甫冉 归渡洛水

应非矍铄翁,或是沧浪客。 皎然 访朱放山人

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皎然 访陆处士羽

一旦悲欢见孟光,十年辛苦伴沧浪。 窦群 初入谏司喜家室至

予洗肠中酒,君濯缨上尘。 窦群 同王晦伯朱遐景宿慧山寺

西湖天下名,可以濯吾缨。 薛能 题汉州西湖

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 苏颋 题寿安王主簿池馆

如今未免风尘役,宁敢匆匆便濯缨。 褚载 南徐晚望

行吟值渔父,坐隐对樵人。 许浑 宣城赠萧兵曹

何必沧浪水,庶兹浣尘襟。 谈戭 清溪馆作

沧浪愚将还,知音激所习。 贾岛 重酬姚少府

枕席相远游,聊欲浮沧浪。 贾至 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

傲然歌一曲,一醉濯缨人。 赵冬曦 答张燕公翻著葛巾见呈之作

前路逢渔父,多惭问姓名。 郑常 谪居汉阳白沙口阻雨因题驿亭

渼陂水色澄于镜,何必沧浪始濯缨。 郑谷 郊墅

沧浪之水见心清,楚客辞天泪满缨。 钱起 送毕侍御谪居

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 钱起 避暑纳凉

去名即栖遁,何必归沧浪。 钱起 闲居寄包何

子牟恋魏阙,渔父爱沧江。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

世随渔父醉,身效接舆狂。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怀一百韵

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韦庄 题颖源庙

濯缨起江湖,缀佩杂兰麝。 韩愈 县斋有怀

一谢沧浪水,安知有逸人。 骆宾王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骆宾王 夏日游目聊作

乱世难逸迹,乘流拟濯缨。 齐己 湘中感怀

浩然心自合,何必濯吾缨。 齐己 秋江

典故
南朝狂客帽
 
参军吹帽
 
参军往事
 
吹堕白纶巾
  
吹帽狂司马
 
吹乌帽
 
堕帽
 
堕轻帽
 
孟嘉吹帽
 
孟嘉帽
 
孟嘉狂醉
  
客帽欺风
 
山头吹帽
 
山头落帽
 
帽受西风
 
帽逐秋风
 
损帽
 
乌帽任风吹
 
乌帽风里坠
 
乌纱随风
 
无帽厌西风
 
登高落帽
 
登高龙山
 
破帽恋头
 
破帽惊吹
 
老嘉破帽
  
落帽人
 
落帽孟嘉
 
落帽风
 
落乌纱
 
西风吹帽
 
醉里乌纱
 
重阳帽
 
风落帽
 
惊乌帽
 
惊飙捲乌纱
 
鸟帽落
  
龙山胜集
 
龙山吹帽
 
龙山客
 
龙山宴
 
龙山对孟嘉
 
龙山帽
 
龙山置酒
 
龙山落帽

相关人物
孟嘉
 
桓温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一百十二〈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20~2~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马。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閒,乡闾称之。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陜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麈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日:「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馀,更版为劝学从事。时亮崇脩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太傅河南褚,简穆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正旦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君在坐次甚远。裒问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是邪。」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为裒之所得,乃益器焉。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荅。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坐叹之。
《晋书》卷九十八〈桓温列传·孟嘉〉~2580~
孟嘉字万年,江夏鄳人,吴司空宗曾孙也。嘉少知名,太尉庾亮领江州,辟部庐陵从事。嘉还都,亮引问风俗得失,对曰:「还传当问吏。」亮举麈尾掩口而笑,谓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人。」转劝学从事。褚裒时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识,亮大会州府人士,嘉坐次甚远。裒问亮:「闻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指嘉谓亮曰:「此君小异,将无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上〈识鉴〉
「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从事,已知名。褚太傅有知人鉴,罢豫章还,过武昌,问庾曰:『闻孟从事佳,今在此不?』庾云:『卿自求之。』褚眄睐良久,指嘉曰:『此君小异,得无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曰:「嘉字万年,江夏鄳人。曾祖父宗,吴司空。祖父揖,晋庐陵太守。宗葬武昌阳新县,子孙家焉。嘉少以清操知名。太尉庾亮,领江州,辟嘉部庐陵从事。下都还,亮引问风俗得失。对曰:『待还,当问从事吏。』亮举麈尾掩口而笑,语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人。』转劝学从事。太傅褚裒有器识,亮正旦大会,裒问亮:『闻江州有孟嘉,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久之,指嘉曰:『将无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之。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寮毕集,时佐史并著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箸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

简释

孟嘉帽:喻气度非凡,潇洒倜傥。唐独孤及《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龙山:喻欢宴。唐末湾《重阳日陪韦卿宴》:“何必龙山好,南亭赏不睽。”


例句

贵重近臣光绮席,笑怜从事落乌纱。 令孤楚 奉和严石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及诸公登龙山落帽台佳宴

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欣然为之醉,乌帽危不堕。此日山中怀,孟公不如我。 唐彦谦 九日游中溪

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 严维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宿酲犹落帽,华发强扶冠。 严维 九月十日即事

共美重阳节,俱怀落帽欢。 孟浩然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 张登 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清秋将落帽,子夏正离群。 张贲 贲中间有吴门旅泊之什蒙鲁望垂和更作一章以伸酬谢

却笑孟嘉吹帽落,登高何必上龙山。 戎昱 九日贾明府见访

不弃遗簪旧,宁辞落帽还。 朱放 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

想见龙山会,良辰亦似今。 朱湾 九日登青山

何必龙山好,南亭赏不睽。 朱湾 重阳日陪韦卿宴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李白 九日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李白 九日登山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李白 九日龙山饮

无心同落帽,天际望归途。 李群玉 九日越台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李群玉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莲沼昔为王俭府,菊篱今作孟嘉杯。 李郢 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

极浦沉碑会,秋花落帽筵。 杜牧 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再宿芜湖感旧伤怀因成十六韵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杜甫 九日蓝田崔氏庄

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 权德舆 九日北楼宴集

今日同心赏,全胜落帽年。 权德舆 和九日从杨氏姊游

今日从公醉,全胜落帽时。 权德舆 奉陪李大夫九日龙沙宴会

盍簪莲府宴,落帽龙沙醉。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钟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又陪郎署喜甚常僚因书所怀且叙所知

宁知腊日龙沙会,却胜重阳落帽时。 权德舆 腊日龙沙会绝句

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独孤及 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独孤及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谁能思落帽,两鬓已添愁。 王贞白 九日长安作

卧瓮鄙毕卓,落帽嗤孟嘉。 白居易 和新楼北园偶集从孙公度周巡官韩秀才卢秀才范处士小饮郑侍御判官周刘二从事皆先归

所尚雪霜姿,非关落帽期。 许棠 白菊

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钱起 九日闭居寄登高数子

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阴行先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霜风破佳菊,嘉节迫吹帽。 韩愈 荐士

典故 
侧帽檐
 
巾欹
 
席帽斜
 
帽侧
 
帽檐欹
 
帽欹歌
 
斜帽欹
 
欹冠
 
欹客帽
 
欹巾冠
 
欹帽
 
欹乌帽
 
欹乌纱
 
欹短发
 
欹纱帽
 
乌帽侧
 
乌帽欹斜
 
独孤侧帽
 
纱帽侧
 
角巾欹
 
轻风侧帽
 
醉帽斜

相关人物
独孤信


《北史》卷六十一〈独孤信列传〉~270~
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周文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震邻国。东魏将侯景之南奔梁也,魏收为檄梁文,矫称信据陇右,不从宇文氏,乃云「无关西之忧」,欲以委梁人也。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简释

侧帽:喻行止潇洒。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


例句

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 李商隐 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典故
巾车归去
 
策杖临皋
 

《昭明文选》卷四十五〈对问设论辞序上·辞·归去来〉~2027~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暮春,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典故
丞相嗔狂
 
休嗔我近前
 
天气新
 
曲江水边丽人
   
炙手成热
 
红巾鸟飞衔
 
青鸟下红巾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画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㔩【案:乌合反。】叶垂鬓唇【翠微?㔩垂鬓唇】【翠为㔩叶垂鬓唇】【翠为?㔩垂鬓唇】。背后何所见【身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珠压腰襻稳称身】【珠压腰肢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紫驼之珍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銮刀缕切坐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御厨丝络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宾从合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当道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案:音副。】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炙手可热世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慎莫向前丞相嗔】【案:明皇每年十月幸华清宫。杨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著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灿烂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帏幔。同入禁中。】。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崔元略列传·(子)崔铉(崔铉子)崔沆〉~4974~
铉所善者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颇参议论,时语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帝闻之,题于扆。
典故
封泪寄
 
泪封罗帕
 
红巾寄泪
 
红泪一包
 
红绫寄
 
缄红泪寄行人
 
翠绡封泪
 
软绡清泪
 
封泪
 
怨红绡帕
 
泪珠远寄
 
泪裹红绡
 
湿红恨墨
 
红绡粉泪
 
缄红泪
 
锦书封泪
 
锦书红泪


《全唐诗》卷七百〈伤灼灼〉【案:灼灼。蜀之丽人也。近闻贫且老。殂落于成都酒市中。因以四韵吊之。○集外补遗。】
尝闻灼灼丽于花,云髻盘时未破瓜。桃脸曼长横绿水,玉肌香腻透红纱。多情不住神仙界,薄命曾嫌富贵家。流落锦江无处问,断魂飞作碧天霞。
《丽情集》
灼灼,锦城官妓,善舞〈柘技〉,能歌〈水调〉,禦史裴质与之善。裴召还,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
典故
倒著接䍦
  
山公上马
  
山公坐池
 
山公延宾客
 
山公游赏
  
山公行处
  
山公饮
 
山太守
 
山简
 
山翁倒载
 
山翁醉
 
巾倒戴
 
接䍦倒
 
接䍦倾倒
 
白接䍦
 
笑问并州儿葛
 
笑马上葛僵
 
举鞭问
 
葛强
  
相关人物
山简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附《山简传》
山简字季伦。平雅有父风。与嵇绍、刘谟等齐名。迁尚书。出为征南将军。……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茗艼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䍦。举鞭向葛彊:『何如并州儿?』」彊家在并州,简爱将也。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列传·山简〉~228~
简字季伦。性温雅,有父风,年二十馀,涛不之知也。简叹曰:「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后与谯国嵇绍、沛郡刘谟、弘农杨准齐名。初为太子舍人,累迁太子庶子、黄门郎,出为青州刺史。徵拜侍中,顷之,转尚书。历镇军将军、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不行,复拜尚书。光熙初,转吏部尚书。永嘉初,出为雍州刺史、镇西将军。徵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简欲令朝臣各举所知,以广得才之路。上疏曰:「臣以为自古兴替,实在官人;苟得其才,则无物不理。书言『知人则哲,惟帝难之』。唐虞之盛,元恺登庸;周室之隆,济济多士。秦汉已来,风雅渐丧。至于后汉,女君临朝,尊官大位,出于阿保,斯乱之始也。是以郭泰、许劭之伦,明清议于草野;陈蕃、李固之徒,守忠节于朝廷。然后君臣名节,古今遗典,可得而言。自初平之元,讫于建安之末,三十年中,万姓流散,死亡略尽,斯乱之极也。世祖武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魏,泰始之初,躬亲万机,佐命之臣,咸皆率职。时黄门侍郎王恂、庾纯始于太极东堂听政,评尚书奏事,多论刑狱,不论选举。臣以为不先所难,而辨其所易。陛下初临万国,人思尽诚,每于听政之日,命公卿大臣先议选举,各言所见后进俊才、乡邑尤异、才堪任用者,皆以名奏,主者随缺先叙。是爵人于朝,与众共之之义也。」朝廷从之。永嘉三年,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襄阳。于时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茗艼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䍦。举鞭向葛彊:『何如并州儿?』」彊家在并州,简爱将也。

简释

山公醉:咏醉酒或醉态。唐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如泥。”

葛强:指跟随自己的爱将。唐杜甫《清明》:“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例句

不辞便学山公醉,花下无人作主人。 令狐楚 三月晦日会李员外座中频以老大不醉见讥因有此赠

谁知靖节当时事,空学狂歌倒载回。 元凛 九日对酒

今日山公旧宾主,知君不负帝城春。 刘禹锡 送李庚先辈赴选

荀令园林好,山公游赏频。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亲仁郭家花下即事见寄

山公念旧偏知我,今日因君泪满衣。 吕温 道州送戴简处士往贺州谒杨侍郎

兴阑巾倒戴,山公下习池。 周彦晖 晦日重宴

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 孟浩然 九日怀襄阳

山公来取醉,时唱接䍦歌。 孟浩然 宴荣二山池

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 孟浩然 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

叔子神如在,山公兴未阑。 孟浩然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岑参 登凉州尹台寺

山公醉不醉,问取葛彊知。 岑参 与鲜于庶子泛汉江

萧散林亭晚,倒载欲还家。 弓嗣初 晦日宴高氏林亭

且同山简醉,倒载莫褰帷。 张登 上巳泛舟得迟字

酒客逢山简,诗人得谢公。 张继 华州夜宴庾侍御宅

昔日接䍦倒,今我葛巾翻。 张说 翻著葛巾呈赵尹

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 张谓 春园家宴

今朝偶得高阳伴,从放山翁醉似泥。 张贲 奉和袭美题褚家林亭

当时不敢辞先醉,误逐群公倒载还。 戴叔伦 奉酬卢端公饮后赠诸公见示之作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李商隐 九日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李白 岘山怀古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李白 江夏赠韦南陵冰

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 李白 留别广陵诸公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李白 襄阳曲四首

山公醉酒时,酩酊襄阳下。 李白 襄阳曲四首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李白 襄阳歌

昨日东楼醉,还应倒接䍦。 李白 鲁中都东楼醉起作

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阳。 李百药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李益 送襄阳李尚书

谢公留赏山公唤,知入笙歌阿那朋。 李郢 上元日寄湖杭二从事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䍦。 李郢 南池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杜牧 九日齐安登高

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 杜甫 北邻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 杜甫 壮游

终思一酩酊,净扫雁池头。 杜甫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之二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杜甫 清明

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 杜甫 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 杜甫 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

池要山简马,月净庾公楼。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荆州爱山简,吾醉亦长歌。 杜甫 章梓州水亭

空醉山翁酒,遥怜似葛强。 杜甫 送田四弟将军将夔州柏中函命起居江陵节度阳城郡王卫公幕

不用投车辖,甘从倒载还。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

莫辞倒载吟归去,看欲东山又吐茵。 段成式 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

山翁醉后如相忆,羽扇清樽我自知。 温庭筠 题友人池亭

自是山公兴,谁令下士知。 独孤及 李卿东池夜宴得池字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 汉江临泛

不蹶不惊行步稳,最宜山简醉中骑。 白居易 公垂尚书以白马见寄光洁稳善以诗谢之

山简醉高阳,唯闻倒接䍦。岂如公今日,馀力兼有之。 白居易 裴侍中晋公以集贤林亭即事诗三十六韵见赠猥蒙征和才拙词繁辄广为五百言以伸酬献

人人尽道堪图画,枉遣山翁醉习池。 罗邺 凤州北楼

好继马卿归故里,况闻山简在襄阳。 罗隐 送沈先辈归送上嘉礼

客散山公醉,风高月满城。 许浑 陪王尚书泛舟莲池

山公仰尔延宾客,好傍春风次第开。 赵嘏 花园即事呈常中丞

始知山简绕,频向习家池。 郑昈 落花

却惭身外牵缨冕,未胜杯前倒接䍦。 钱起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不学山公醉,将何自解颐。 韦庄 春暮

陈遵已投辖,山公正坐池。 韩仲宣 晦日重宴

兴洽林亭晚,方还倒载车。 高绍 晦日宴高氏林亭

山简愧兼诸郡命,郑玄惭秉六经权。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文秀光贤昼锦之什

典故
垫一角巾
 
垫吾巾
 
垫角巾
 
垫金
 
学林宗
 
巾一角
 
巾垫林宗
 
巾残垫角
 
巾角垫
 
巾角折
 
巾角争垫
   
折鸟巾
  
林宗野外巾
 
林巾
 
乌纱折角
 
细雨垫巾
 
纶巾折
 
葛巾乖角
 
角巾折
 
角巾沾雨
 
护得纶巾角
 
雨中折角

相关人物
郭太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郭太〉~2225~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閒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覈论,故宦官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例句

唯有角巾沾雨至,手持残菊向西招。 李益 九月十日雨中过张伯佳期柳镇未至以诗招之

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 李贺 南园

冲情甄负甑,重价折角巾。 卢照邻 咏史四首之二

惭君角巾折,犹肯问衡闱。 钱起 酬刘员外雨中见寄

典故
堕帻
 
乌帻堕
 
纱巾堕
 
纶巾醉堕

相关人物
刘庆孙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上〈雅量〉~353~
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可閒。后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冀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坠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典故

《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五〈山石榴寄元九〉
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江城上佐閒无事,山下斸得厅前栽。烂熳一阑十八树,根株有数花无数。千房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曲尘。泪痕裛损燕支脸,剪刀栽破红绡巾。谪仙初堕愁在世,奼女新嫁娇泥【案:去声。】春。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燄欲烧人。閒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奇芳绝艳别者谁,通州迁客元拾遗。拾遗初贬江陵去,去时正值青春暮。商山秦岭愁杀君【商山秦岭愁杀人】,山石榴花红夹路。题诗报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若云色似石榴裙】。当时丛畔唯思我,今日阑前只忆君。忆君不见坐销落,日西风起红纷纷。
《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三〈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
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色相故关行道地【色相故开行道地】,香尘拟触坐禅人。瞿昙弟子君知否,恐是天魔女化身。
典故

《新五代史》卷二十八〈唐臣传·卢程〉~304~
程奉皇太后册,自魏至太原,上下山险,所至州县,驱役丁夫,官吏迎拜,程坐肩舆自若,少忤其意,必加笞辱。人有假驴夫于程者,程帖兴唐府给之,府吏启无例,程怒笞吏背。少尹任圜,庄宗姊婿也,诣程诉其不可。程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视圜骂曰:「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宰相取给州县,何为不可!」圜不对而去,夜驰至博州见庄宗。庄宗大怒,谓郭崇韬曰:「朕误相此痴物,敢辱予九卿!」趣令自尽,崇韬亦欲杀之,赖卢质力解之,乃罢为右庶子。庄宗入洛,程于路坠马,中风卒,赠礼部尚书。
典故
相关人物
张角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
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著黄巾,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以应之。

例句

正闻青犊葭萌,又报黄巾汉营。 崔涂 己亥感事

白马知无髀上肉,黄巾泣向箭头书。 方干 贼退后赠刘将军

欲灭黄巾贼,须凭黑槊公。 李山甫 送刘将军入关讨贼

败亡非赤壁,奔走为黄巾。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黄巾攻郡邑,白梃掠生灵。 罗隐 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

南浦菰蒋覆白蘋,东吴黎庶逐黄巾。 郭良骥 自苏州至望亭驿有作

眉画犹思赤,巾裁未厌黄。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典故 
角巾还第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列传〉~09~
祜每被登进,常守冲退,至心素著,故特见申于分列之外。是以名德远播,朝野具瞻,搢绅佥议,当居台辅。……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可不美乎」?祜默然不应,退告诸子曰:「此可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尝与从弟琇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满受责乎!疏广是吾师也。」
《國語辭典》:弹冠(彈冠)  拼音:tán guān
1.弹除帽子上的灰尘。《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晋。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2.整理帽冠。语出《汉书。卷七二。王贡两龚鲍传。王吉》:「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比喻准备出仕做官。《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杨俊》:「自初弹冠,所历垂化。」
《國語辭典》:弹冠相庆(彈冠相慶)  拼音:tán guān xiāng qìng
汉王吉与贡禹为好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表示两人在仕途上同进退。典出《汉书。卷七二。王吉传》。后因用以指一人当了官,而他的亲朋好友也将有官可做而互相庆贺。明。汪廷讷《种玉记》第二四出:「哥哥既已做官呵!弹冠相庆浑难已。」亦用于指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宋。苏洵 管仲论:「彼其初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漢語大詞典》:贡公喜(貢公喜)
谓 汉 贡禹 为 王吉 (字 子阳 )的登用而欣喜。引申为乐于良朋的出仕。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是以 王阳 登则 贡公 喜, 罕生 逝而 国子 悲。” 李善 注:“良朋之道,情同休戚,故 贡禹 喜 王阳 之登朝, 子产 悲 子皮 之永逝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窃效 贡公 喜,难甘 原宪 贫。”亦省作“ 贡喜 ”。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 贡 喜音容间, 冯 招病疾缠。”
《國語辭典》:贡禹弹冠(貢禹彈冠)  拼音:gòng yǔ tán guān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表示准备做官。贡禹弹冠指汉朝贡禹和王吉为友,当王吉为官时,贡禹亦出仕相佐,所以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典出《汉书。卷七二。王吉传》。比喻乐于辅佐政治意念相同的人。唐。李德裕 授狄兼谟兼益王傅郑东之兼益王府长史制:「有爰丝正席之忠,以柬之取舍俟时,有贡禹弹冠之操,皆行不苟合。」
《國語辭典》:沧浪(滄浪)  拼音:cāng láng
1.青色的水。晋。陆机〈塘上行〉:「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渊。」宋。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词:「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2.汉水。《书经。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國語辭典》:渔父(漁父)  拼音:yú fǔ
1.年老的渔夫。《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滨耳。」唐。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2.庄子杂篇的篇名。主旨言不宜分外求世,守真则道存。
3.《楚辞》的篇名。屈原作。原放逐江湘,忧愁叹吟,遇避世渔父,假设问答以寄意。
《國語辭典》:濯缨(濯纓)  拼音:zhuó yīng
1.洗涤帽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2.比喻超凡脱俗,志节坚贞。南朝宋。殷景仁〈文殊师利赞〉:「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唐。白居易 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岩下,来作濯缨翁?」
《國語辭典》:濯足  拼音:zhuó zú
本指清洗脚。语出《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人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后比喻除去世间尘埃,以保持高洁品格。《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五》:「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唐。杜甫〈韩谏议注〉诗:「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分類:清除
《漢語大詞典》:吹帽
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 温 ( 桓温 )燕 龙山 ,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觉。”后以“吹帽”为重九登高雅集的典故。 唐 杜甫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羞将短髮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唐 韩愈 《荐士》诗:“霜风破佳菊,嘉节迫吹帽。” 宋 柳永 《玉蝴蝶·重阳》词:“良儔,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 明 何景明 《九日》诗:“吹帽他时兴,登臺此日情。”
分類:重九登高
《國語辭典》:孟嘉落帽  拼音:mèng jiā luò mào
晋代孟嘉在宴席上虽被风将帽子吹落,仍显得洒脱风流。见《晋书。卷九八。桓温传》。后形容才子名士的潇洒儒雅、才思敏捷。也作「落帽孟嘉」。
《漢語大詞典》:落帽
晋书·孟嘉传:“﹝ 嘉 ﹞后为征西 桓温 参军, 温 甚重之。九月九日, 温 燕 龙山 ,寮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觉。 温 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 良久如厕, 温 令取还之,命 孙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处。 嘉 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后因以“落帽”作为重九登高的典故。 唐 韩鄂 《岁时纪丽·重阳》:“授衣之月,落帽之辰。” 唐 钱起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诗:“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明 何景明 《九日独酌简何太仆》诗:“愁来转觉登臺懒,病里谁传落帽狂。”
分類:重九登高
《漢語大詞典》:龙山佳会(龍山佳會)
见“ 龙山会 ”。
《漢語大詞典》:龙山会(龍山會)
晋书·孟嘉传载,九月九日, 桓温 曾大聚佐僚于 龙山 。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唐 朱湾 《九日登青山》诗:“想见 龙山 会,良辰亦似今。” 唐 赵嘏 《重阳日寄韦舍人》诗:“不知是日 龙山 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宋 吴则礼 《满庭芳·九日》词:“想见征西旧事, 龙山 会,宾主俱豪。”亦作“ 龙山佳会 ”。 宋 周紫芝 《品令》词:“休説 龙山 佳会,此情不浅。”
《國語辭典》:侧帽(側帽)  拼音:cè mào
斜戴著帽。《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宋。陆游 早行诗:「凭鞭寻断梦,侧帽受微凉。」
《漢語大詞典》:西畴(西疇)
西面的田畴。泛指田地。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於西畴。” 宋 陆游 《遣兴》诗:“老病岂堪常作客,梦寻归路傍西畴。”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杭菫浦 题其《归来草》云:……东皋舒啸復西畴,人较 柴桑 更远游。”
《漢語大詞典》:炙手
(1).烫手。 唐 白居易 《放言》诗之四:“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鲁迅 《彷徨·弟兄》:“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
(2).比喻权势炽盛。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天寳 十载时, 林甫 在相位,盍簪列炬之盛,其炙手之徒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刘小鲁尚书:“当 江陵 炙手时, 刘 独退避冷局。” 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参见“ 炙手可热 ”。
(3).指炫耀。 清 黄宗羲 《〈空林禅师诗〉序》:“夫 寒山 、 拾得 村墅壁所抄之物,岂可与 皎然 、 灵彻 絜其笙簧,然而 皎灵 一生学问不堪向 天台 炙手,则知饰声成文、彫音作蔚者非禪家本色。”
《國語辭典》:炙手可热(炙手可熱)  拼音:zhì shǒu kě rè
手一靠近就觉得很热。比喻地位尊贵,势燄炽盛。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明。高明《琵琶记。伯喈思家》:「我夫人虽则贤慧,争奈老相公之势,炙手可热。」
《國語辭典》:炙手可热(炙手可熱)  拼音:zhì shǒu kě rè
手一靠近就觉得很热。比喻地位尊贵,势燄炽盛。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明。高明《琵琶记。伯喈思家》:「我夫人虽则贤慧,争奈老相公之势,炙手可热。」
《國語辭典》:丽人(麗人)  拼音:lì rén
美人、佳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睹一丽人,于岩之畔。」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漢語大詞典》:倒载(倒載)
倒卧车中。亦谓沉醉之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山季伦 为 荆州 ,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日暮倒载归,茗艼无所知。’” 唐 段成式 《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莫辞倒载吟归去,看欲东山又吐茵。” 宋 司马光 《和吴省副梅花半开招凭由张司封饮》:“从车贮酒传呼出,侧弁簪花倒载迴。”
见“ 倒载干戈 ”。
《國語辭典》:倒载干戈(倒載干戈)  拼音:dào zài gān gē
将武器收藏起来,不再打仗。《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也作「倒置干戈」。
《漢語大詞典》:山公倒载(山公倒載)
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唐 白居易 《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诗:“ 山公 倒载无妨学, 范蠡 扁舟未要追。” 宋 辛弃疾 《定风波·大醉自诸葛溪亭归》词:“昨夜 山公 倒载归,儿童应笑醉如泥。” 金 元好问 《与张杜饮》诗:“ 山公 倒载羣儿笑, 焦遂 高谈四座惊。”参见“ 山简醉 ”。
《漢語大詞典》:山公兴(山公興)
同“ 山简兴 ”。 唐 独孤及 《李卿东池夜宴得池字》诗:“自是 山公 兴,谁令下士知。”参见“ 山简醉 ”。
《漢語大詞典》:山公醉
同“ 山简醉 ”。 唐 孟浩然 《裴司士见访》诗:“谁道 山公 醉,犹能骑马廻。” 前蜀 韦庄 《春暮》诗:“不学 山公 醉,将何自解颐。”
《國語辭典》:酩酊  拼音:mǐng dǐng
饮酒大醉的样子。唐。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分類:大醉醉貌
《漢語大詞典》:醉倒山公
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山季伦 为 荆州 ,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 山公 时一醉,径造 高阳池 ,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后以“醉倒山公”形容酒醉。 宋 辛弃疾 《乌夜啼·山行约范廓之不至》词:“江头醉倒 山公 ,月明中。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
分類:酒醉
《漢語大詞典》:折巾郭
指 东汉 名士 郭太 。亦借指当世名士。 宋 张元干 《次仲弥性所和陈丈大卿韵》:“从来谁数折巾 郭 ?重到似是栽桃 刘 。”参见“ 折角巾 ”。
分類:名士当世
《漢語大詞典》:折角巾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分類:名重一时
《漢語大詞典》:折角巾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分類:名重一时
《國語辭典》:林宗巾  拼音:lín zōng jīn
东汉郭太,字林宗,风流倜傥。一日外出遇雨,折头巾一角垫著遮雨,后人争相仿效,称为「林宗巾」。典出《后汉书。卷六八。郭符许列传。郭太》。后指文士风流倜傥、名重一时,为人所称羡。或指戴巾淋雨之态。南朝梁。吴均〈赠周兴嗣〉诗四首之一:「唯安莱芜甑,兼慕林宗巾。」宋。陆游〈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韵〉一○首之五:「雨垫林宗巾,风落孟嘉帽。」
分類:品学为时
《國語辭典》:红巾(紅巾)  拼音:hóng jīn
1.红色的领巾或头巾。《水浒传》第三四回:「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凶,头裹红巾,身穿衲袄,腰悬利剑,手执长鎗,早把一行人围住。」
2.特称元末韩林儿、徐寿辉、明玉珍等徒众,为灭元的主力。
《漢語大詞典》:红巾军(紅巾軍)
亦省称“ 红巾 ”。 1.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 河北 、 淮北 地区也有。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 河东 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 建炎 年号。又有红巾军,於 泽 潞 间尝劫 宗翰 寨,故 金 捕红巾甚急;然真红巾不可得,多杀平民亡命者。”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漢語大詞典》:华阳巾(華陽巾)
道士所戴的一种帽子。新五代史·唐臣传·卢程:“ 程 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 宋 王禹偁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外更华阳巾,鹤氅,执拂子上,拜坛毕,登坛介。”
分類:道士帽子
《國語辭典》:黄巾(黃巾)  拼音:huáng jīn
东汉末年以钜鹿人张角为首的暴民组织。因其徒众皆以黄巾裹头为标帜,故称为「黄巾」。
《漢語大詞典》:角巾东路(角巾東路)
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 琇 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意谓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辛亥安晚生朝》词:“待角巾东路,蹇驴北阜,伴公游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