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岐 → 岐歧”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25,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临歧
路岐
多岐
路歧
岐嶷
岐阳
岐山
两岐
多歧
杨岐
两歧
岐黄
分岐
岐下
岐伯
《國語辭典》:临歧(臨歧)  拼音:lín qí
相送至歧路而分别。唐。贾岛〈送陕府王建司马〉诗:「杜陵惆怅临歧饯,未寝月前多屐踪。」清。陈维崧〈沁园春。归去来兮〉词:「新词填罢苍凉,更暂缓临歧入醉乡。」
分類:临歧
《漢語大詞典》:临岐(臨岐)
亦作“ 临歧 ”。 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文选·鲍照〈舞鹤赋〉:“指会规翔,临岐矩步。” 李善 注:“岐,岐路也。” 唐 杜甫 《送李校书》诗:“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喫。” 宋 范成大 《谭德称杨商卿父子送余作诗以别》:“临岐心曲两茫然,但祝频书无别语。”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自执手临岐,空留下这场憔悴,想人生最苦别离。”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诗:“泚笔作长歌,临歧为余貺。” 郁达夫 《别掌书某君》诗:“这我新诗锦不如,临歧叩马请回车。”
《國語辭典》:路岐  拼音:lù qí
1.岔路。晋。王廙〈笙赋〉:「发千里之长思,咏别鹤于路岐。」也作「路歧」
2.宋元时民间艺人的俗称,尤指走江湖的杂技团体。《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出》:「为路岐,恋佳人,金珠使尽没分文。」也称为「路岐人」。
3.冒昧,别生枝节。《金瓶梅》第三回:「不是老身路岐相央,难得这位娘子在这里,官人做个主人,替娘子浇浇手。」
《國語辭典》:路岐人  拼音:lù qí rén
宋元时民间艺人的俗称。尤指经常流动表演的江湖艺人。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市井》:「此外如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岐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阗。」《水浒传》第二四回:「便是唱慢曲儿的张惜惜。我见他是路岐人,不喜欢。」也称为「路岐」。
《漢語大詞典》:多岐
见“ 多歧 ”。
《漢語大詞典》:多歧
亦作“ 多岐 ”。 谓多岔道。 唐 许浑 《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南北信多岐,生涯半别离。”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郭代公》:“泣拜以从公,公多歧援喻,止之不获,遂纳为侧室。”
分類:岔道
《漢語大詞典》:路歧
见“ 路岐 ”。
《國語辭典》:路岐  拼音:lù qí
1.岔路。晋。王廙〈笙赋〉:「发千里之长思,咏别鹤于路岐。」也作「路歧」
2.宋元时民间艺人的俗称,尤指走江湖的杂技团体。《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出》:「为路岐,恋佳人,金珠使尽没分文。」也称为「路岐人」。
3.冒昧,别生枝节。《金瓶梅》第三回:「不是老身路岐相央,难得这位娘子在这里,官人做个主人,替娘子浇浇手。」
《國語辭典》:岐嶷  拼音:qí nì
形容小孩才智出众、聪明特异。《晋书。卷九。简文帝纪》:「幼而岐嶷,为元帝所爱。」唐。李颀〈送刘四〉诗:「爱君少岐嶷,高视白云乡。」
分類:幼年聪慧
《漢語大詞典》:岐阳(岐陽)
岐山 之南。《诗·鲁颂·閟宫》“ 后稷 之孙,实维 大王 ,居 岐 之阳,实始翦 商 ” 汉 郑玄 笺:“ 大王 自 豳 徙居 岐 阳。” 唐 张说 《皇帝马上射赞》第七:“天子省歛,薄守 岐 阳。” 明 刘基 《述志赋》:“邅吾道夫西陲兮,听鸣凤於 岐 阳。”
分類:岐山
《國語辭典》:岐山  拼音:qí shān
山名:(1)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东北。(2)位于山西省吕梁市辖孝义市西。
《漢語大詞典》:两岐(兩岐)
亦作“ 两歧 ”。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漢語大詞典》:多歧
亦作“ 多岐 ”。 谓多岔道。 唐 许浑 《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南北信多岐,生涯半别离。”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郭代公》:“泣拜以从公,公多歧援喻,止之不获,遂纳为侧室。”
分類:岔道
《漢語大詞典》:杨岐(楊岐)
谓歧途。喻错误的道路。 明 王衡 《郁轮袍》第七出:“兄弟也,我替你磨穿 墨 踵,你为人莫守 杨 岐。”参见“ 杨朱泣岐 ”。
《漢語大詞典》:杨朱泣岐(楊朱泣岐)
荀子·王霸:“ 杨朱 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 杨朱 为此而哭泣。后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 杨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丝。” 唐 李商隐 《荆门西下》:“ 洞庭湖 阔蛟龙恶,却羡 杨朱 泣路岐。” 五代 李翰 《蒙求》:“ 墨子 悲丝, 杨朱 泣岐。”
《國語辭典》:两歧(兩歧)  拼音:liǎng qí
1.由一分为二。《后汉书。卷三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张堪》:「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2.两种意见不统一。《宋史。卷三四四。列传。王觌》:「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漢語大詞典》:两岐(兩岐)
亦作“ 两歧 ”。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國語辭典》:岐黄(岐黃)  拼音:qí huáng
岐伯和黄帝的合称。相传黄帝曾使岐伯尝百草,行医治病,今传之内经即托名黄帝和岐伯问答论医。故以岐黄为医家之宗祖。后亦用以比喻医道。《聊斋志异。卷八。紫花和尚》:「盖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也作「歧黄」。
《漢語大詞典》:分岐
见“ 分歧 ”。
《國語辭典》:分歧  拼音:fēn qí
相别、相背。如:「意见分歧」、「理论分歧」。
《骈字类编》:岐下
诗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德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 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与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臣又秦本纪缪公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 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缪公发兵使丕豹将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騺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馀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
《國語辭典》:岐伯  拼音:qí bó
人名。生卒年不详。相传为黄帝之臣,精通医道,黄帝曾与论医,更相问答,其语备载于内经。也作「歧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