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反包围
打破敌人对己方正在形成包围的作战行动
被包围的一方对包围者所形成的包围,是战场上敌对双方犬牙交错形态的一种表现
《漢語大詞典》:裹夹(裹夾)
包围挟持。《花城》1981年第5期:“确切地说,是那种使你无所适从的无形力量,你被它裹夹着走向一个并非预期的目标。”参见“ 裹挟 ”。
分類:包围挟持
《國語辭典》:裹挟(裹挾)  拼音:guǒ xié
受情势、潮流等所胁迫,不得不采取某种态度或行为。如:「因为受了恶人裹挟,他才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
《國語辭典》:蛋清  拼音:dàn qīng
包在蛋黄外面的透明黏液。也称为「蛋白」。
《國語辭典》:蛋白  拼音:dàn bái
1.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的有机化合物。参见「蛋白质」条。
2.包在蛋黄外面的透明黏液,是未成形幼鸟的养料。也称为「蛋清」。
《漢語大詞典》:辍围(輟圍)
撤去包围。明史·左良玉传:“会 陕西 总督 汪乔年 出 关 , 自成 乃輟围,与 乔年 战 襄阳 城外。”
分類:撤去包围
《国语辞典》:球体(球体)  拼音:qiú tǐ
由球面所包围的立体形状。如:「地球本身即是椭圆形球体。」
《國語辭典》:内线(內線)  拼音:nèi xiàn
1.在对方内部从事探听消息、通线索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一七回:「有什么事情,里头我有一个至好的朋友替我做内线。」
2.内部关系。如:「人事制度不健全,才会有人走内线来谋取职位。」
3.处在敌方包围下的作战线。如:「内线作战」。
4.一个单位内的电话由总机控制,只能供内部使用,不通于外的线路。
《國語辭典》:水泄不通  拼音:shuǐ xiè bù tōng
连水都无法流通。比喻防备极严密。《三国演义》第九二回:「近闻诸葛亮杀败夏侯楙,困于南安,水泄不通,安得有人自重围之中而出?」亦用以形容拥挤不堪。《儒林外史》第五回:「众回子因汤知县枷死了老师夫,闹将起来,将县衙门围的水泄不通。」也作「水泄不通」。
《國語辭典》:水泄不通(水洩不通)  拼音:shuǐ xiè bù tōng
连水都无法流通。比喻防守极为严密。《东周列国志》第六七回:「各姓分守城门,以拒庆封,防止严密,水泄不通。」亦用以形容拥挤不堪。《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无数粮船,阻塞住河路,自青年铺直到灵口,水泄不通。」也作「水泄不通」。
《國語辭典》:日坐愁城  拼音:rì zuò chóu chéng
每天都沉浸在愁苦中。如:「他因生意失败而日坐愁城。」
《漢語大詞典》:鐍围(鐍圍)
封锁包围。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防守》:“大街小巷,鐍围栅门。”
分類:封锁包围
《國語辭典》:拉网(拉網)  拼音:lā wǎng
1.收网。如:「他拉网起来,发现渔获量很丰富。」
2.蜘蛛张网。如:「那只蜘蛛正在拉网,准备捕食飞虫。」
《漢語大詞典》:口袋阵(口袋陣)
类似口袋的包围阵势。 毕革飞 《看你认帐不认帐》诗:“忽听炮声轰隆响,才知进了口袋阵。”
《漢語大詞典》:楼梯间
容纳楼梯的结构;包围楼梯的建筑部件(如墙或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