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享礼(享禮)
使臣向朝聘国君主进献礼物的仪式。论语·乡党:“享礼,有容色。”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 汉 班固 《白虎通·王者不臣》:“享礼而后归,是异於众臣也。”
《漢語大詞典》:国信使(國信使)
宋 元 时的国家使臣。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 契丹 馆於 都亭驛 ,使命往来,称国信使。”元史·世祖纪一:“遣 崔明道 、 李全义 为详问官,诣 宋 淮东 制司,访问国信使 郝经 等所在,仍以稽留信使,侵扰疆埸詰之。”
分類:国家使臣
《漢語大詞典》:行夫
官名。地位较低的使臣。周礼·秋官·行夫:“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媺恶而无礼者。凡其使也,必以旌节。” 郑玄 注:“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驛而使者也。”
士兵。 汉 刘向 《九叹·愍命》:“ 韩信 蒙於介胄兮,行夫将而攻城。” 王逸 注:“令行伍怯夫反为将军而攻城,必失利而无功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息行夫,展车马。” 张铣 注:“行夫,士卒也。”太平广记卷一一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成珪》:“拷掠行夫,不胜楚痛。”
《國語辭典》:启节(啟節)  拼音:qǐ jié
1.古代使臣出行,必执节以示信。后以启节指侍从引驾或高阶层官吏启程。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二:「神童启节,玉女侍轩。」《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么那明早,是在何时启节呢?」
2.星宿的运转或节令的更替。晋。张协〈安石榴赋〉:「尔乃飞龙启节,扬飙扇埃。」唐。阴行先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诗:「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漢語大詞典》:小客
(1).蕃国诸侯的使臣。周礼·秋官·小行人:“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则摈,小客则受其币而听其辞。” 贾公彦 疏:“小客谓蕃国诸侯之使臣也。”
(2).谦称己之客人。 宋 苏轼 《与郑嘉会书》:“小客 王介石 者,有士君子之趣。起屋一行, 介石 躬其劳辱,甚於家隶,然无丝髮之求也。”
(3).没有耕牛或农具的细户。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 宋 初……少数佃户有耕牛,称‘牛客’。相当多的佃客是‘小客’,即没有自己的耕牛或农具,向地主租用,又要加租。”
《漢語大詞典》:秃节(秃節)
谓使臣所持的节头旄毛脱落。形容出使异国时间之长。后汉书·张衡传:“ 贯高 以端辞显义, 苏武 以秃节效贞。” 唐 杜甫 《郑驸马池台同饮》诗:“燃脐 郿坞 败,秃节 汉 臣回。”
《漢語大詞典》:国客(國客)
指来访的别国使臣。周礼·秋官·司仪:“诸公之臣,相为国客。” 孙诒让 正义:“注云:‘谓相聘也’者,谓奉君命聘问,往来为国客也。”
《漢語大詞典》:轩輶(軒輶)
(1).使臣所乘之车。 明 袁宏道 《邑钱侯直指疏荐序》:“轩輶之使,旁午於道,令日夜持手板不得休。” 清 黄遵宪 《和周朗山》:“皇皇使者来轩輶,玄珠出水黝然幽,珊瑚入网枝相樛。”
(2).轻车。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齐云 僻处万山之中,故进香者少,所入则黄冠橐中物耳。其轩輶供应之费,亦道官主之,故邑人差不累也。”
分類:使臣轻车
《漢語大詞典》:馆伴使(館伴使)
古代奉命陪同外族宾客的使臣。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故事:“蕃使入国门,则差馆伴使副,同在驛,趋朝,见辞,游宴。”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八年:“辛亥,改命 徽猷阁 直学士 王伦 充馆伴使。”
《漢語大詞典》:时聘(時聘)
指天子有事时,诸侯派遣使臣来聘问。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聘曰问,殷頫曰视。”周礼·秋官·大行人:“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頫以除邦国之慝。” 郑玄 注:“时聘者,亦无常期。天子有事,诸侯使大夫来聘。”
《漢語大詞典》:贵节(貴節)
(1).崇尚节操。荀子·议兵:“隆礼效功,上也;重禄贵节,次也;上功贱节,下也:是强弱之凡也。” 杨倞 注:“节,忠义也。”
(2).古代对守土疆吏,将领或使臣的敬称。 明 徐渭 《答俞都戎书》:“曩客贵节,惠谊深篤,有踰骨肉。”
《漢語大詞典》:玉节郎(玉節郎)
皇帝的使臣。 宋 苏轼 《谢仲适坐上送王敏仲北使》诗:“洗眼忽惊笑,见此玉节郎。”
分類:使臣帝王
《漢語大詞典》:接伴使
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 王师儒 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 师儒 答云: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九:“ 宣和 时, 傅忠肃公 察 为结伴使。”
《漢語大詞典》:牌使
传示帝王命令的使臣。《宣和遗事》后集:“牌使至 五国城 ,宣北国帝勑曰:‘契勘皇后 赵氏 已废为庶人,赐死。’”《宣和遗事》后集:“妇人泣下如雨,其夫亦泪下。牌使遣人以棒敲杀之,取其首去。”
《漢語大詞典》:班荆馆(班荆館)
五代 和 宋 时设在京郊用以接待外国使臣的宾馆。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二年:“甲寅,敕斩 彦饶 於班荆馆。” 胡三省 注:“左传, 楚 伍举 与 声子 相善, 伍举 出奔, 声子 遇於 郑 郊,班荆相与食而言……以‘班荆’名馆,取诸此也。此馆必在 汴州 郊外。”宋史·礼志二二:“大率北使至闕,先遣伴使赐御筵于班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