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熊佚
汉书外戚传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倢伃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倢伃对曰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倍敬重焉
《漢語大詞典》:逃佚
见“ 逃逸 ”。
《國語辭典》:逃逸  拼音:táo yì
逃离不见踪迹。如:「当抢匪逃逸后,警察才赶来。」
分類:逃逸逃跑
《国语辞典》:荒佚  拼音:huāng yì
荒废事务,怠堕佚乐。如:「为学做事要勤劳务实,不可疏懒荒佚。」
《漢語大詞典》:佚火
失火。语本书·胤征“火炎崐冈,玉石俱焚” 孔 传:“言火逸而害玉。” 唐 皎然 《灵澈上人何山寺七贤石》诗:“佚火玉亦害,块然长在兹。”
分類:失火
《漢語大詞典》:佚本
散失的本子。 汉 王充 论衡·书解:“由此言之,经缺而不完;书无佚本,经有遗篇,折累二者,孰与蕞残?”
分類:散失本子
《漢語大詞典》:佚饱(佚飽)
饱食而安逸。司马法·定爵:“马牛车兵佚饱,力也。”
分類:饱食安逸
《漢語大詞典》:佚畋
亦作“ 佚田 ”。 谓田猎无节制。《楚辞·离骚》:“ 羿 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文选·屈原〈离骚〉作“佚田”。
《漢語大詞典》:佚闻(佚聞)
逸闻。散失、隐没而不为世人所知晓的传说,多未见于正式记载。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诸子者,史之别派”原注:“记载古事佚闻,时书评论。”
《漢語大詞典》:佚志
(1).逃亡的意向。 明 张居正 《答两广督抚计剿海贼》:“因其求生之诚,解此三面之网,将使贼党闻之,孰不怀我好音,变其佚志。”
(2).安逸图乐的心志。 清 薛福成 《书〈汉书·外戚传〉后九》:“席丰盛者多佚志,履艰危者有忧思。”
《漢語大詞典》:佚籀
史佚 史籀 的并称。二人皆 周 史官。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至 唐 则有赐姓,蛮夷降虏,或冠以 李氏 。 阿史那 之削,上羾 佚籀 重胤。”
分類:史籀史官
《漢語大詞典》:佚淫
淫逸,纵欲放荡。 清 方苞 《周官辨伪二》:“媒氏仲春之月,大会男女,奔者不禁。近或为之説曰:是乃圣人之所以止佚淫而消鬭辩也。”
《漢語大詞典》:隐佚(隱佚)
隐逸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一·布衣拜大学士:“ 洪武 十六年,以耆儒徵授 文华殿 大学士,赐敕致仕。盖国初之优礼隐佚,至以祕殿高秩处之。”
分類:隐逸
《國語辭典》:情佚  拼音:qíng yì
心情閒荡散漫。《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传。戴良传》:「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
分類:感情放荡
《國語辭典》:以佚待劳(以佚待勞)  拼音:yǐ yì dài láo
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方疲劳、实力减弱时,再予以痛击。《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也作「以逸待劳」、「逸以待劳」、「用逸待劳」。
《國語辭典》:以逸待劳(以逸待勞)  拼音:yǐ yì dài láo
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方疲倦、实力削弱时,再予以痛击。《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三国演义》第五○回:「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也作「以佚待劳」。
《漢語大詞典》:佚冶
安逸游荡。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然 陈 、 郑 介大国之间,受兵无寧岁,而民俗佚冶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