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诽语(誹語)  拼音:fěi yǔ
谣言。如:「他听到那些诽语之后整天闷闷不乐。」
《漢語大詞典》:萋毁
指谗言中伤。 唐 张九龄 《咏史》:“小道致泥难,巧言因萋毁。”参见“ 萋斐 ”。
《漢語大詞典》:萋斐
见“ 萋菲 ”。 花纹错杂貌。语本《诗·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 孔颖达 疏:“论语云:‘斐然成章。’是斐为文章之貌,萋与斐同类而云成锦,故为文章相错也。”后因以“萋斐”比喻谗言。北齐书·幼主纪:“忠信不闻,萋斐必入。”旧唐书·朱敬则传:“去萋菲之牙角,顿姦险之锋芒。”《封神演义》第九九回:“﹝ 吕岳 ﹞悮听萋菲,动干戈杀戮之惨,自堕恶趣,夫復何戚!” 罗振玉 《刘铁云传》:“予答书曰:‘……万一幸成,而萋斐日集,利在国,害在君也。’”
分類:花纹错杂
《漢語大詞典》:忧谗畏讥(憂讒畏譏)
担忧被谗言中伤。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嵇文恭公:“公每早起,必自揉其身躯久之,曰:‘今日舒畅。’登朝如故,人皆笑之,然亦忧谗畏讥之至矣。”
《漢語大詞典》:臧氏之子
等于说“臧仓小人”。臧仓,战国时鲁平公的心腹侍臣,爱挑拨离间,造谣中伤。后人便把进谗害贤的小人称作“臧仓小人”或“臧氏之子”
《国语辞典》:人正不怕影子斜  拼音:rén zhèng bù pà yǐng zi xié
比喻只要行为端正,不怕谣传中伤。如:「市井小民的流言蜚语,有何可惧?人正不怕影子斜,任凭他们去说吧!」
《国语辞典》:一语中人(一语中人)  拼音:yī yǔ zhòng rén
一句话即能中伤他人。宋。李昌令《乐善录。卷上》:「盖好谑人者,但知取快一时,不知一语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国语辞典》:放邪火  拼音:fàng xié huǒ
比喻散播谣言,中伤他人。《红楼梦》第七回:「实对你说,你女婿前儿因多吃了两杯酒,和人分争起来,不知怎的被人放了一把邪火,说他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他还乡。」
《国语辞典》:恶言詈辞(恶言詈辞)  拼音:è yán lì cí
辱骂、中伤人的话。宋。王观国《学林。卷一○。冰》:「愈独判二年,日与宦者为敌,相伺候罪过,恶言詈辞,狼藉公牒。」
《國語辭典》:风言醋语(風言醋語)  拼音:fēng yán cù yǔ
没有根据的传说。《孽海花》第一七回:「阿福尚在那里寻瑕索瘢,风言醋语,所以连通信的人都没有,只好肚里叫苦罢了。」也作「风言风语」、「风言雾语」。
《國語辭典》:风言风语(風言風語)  拼音:fēng yán fēng yǔ
1.没有根据的传说。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我那里听你那风言风语。」《歧路灯》第三七回:「只因他先君有病,分明是董橘泉误投补剂,我后来用大承气汤还下不过来,不知那个狗杂种风言风语,说是我治死了。」也作「风言醋语」、「风言雾语」。
2.相涉风情的话。《崇祯本金瓶梅》第二回:「谁知,饮著饮著,那妇人竟是风言风语的说起来,后来,竟要把自己饮残的半杯酒送给武松去吃。」
《漢語大詞典》:肤浸(膚浸)
肤受。犹言谗言中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笔鋭干将,墨含淳酖;虽有次骨,无或肤浸。”
《漢語大詞典》:恶语伤人
指用恶毒的话去中伤别人。例如: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跟前恶语伤人六月寒——《西厢记》
《漢語大詞典》:恶语伤人六月寒(惡語傷人六月寒)
谓用恶毒的言语中伤别人,使人倍感寒心。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哎!抵多少恶语伤人六月寒。”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别人行甜言蜜语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
《國語辭典》:放冷箭  拼音:fàng lěng jiàn
1.暗中放箭偷袭。《三国演义》第四一回:「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2.暗中设计陷害他人。如:「他这种放冷箭的行为,真是阴险。」
《國語辭典》:飞流短长(飛流短長)  拼音:fēi liú duǎn cháng
流传于众人之口的閒言閒语。唐。沈亚之 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流短长,天下闻之矣。」也作「飞短流长」、「蜚短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