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画戟门(畫戟門)
唐 时三品以上之官皆列画戟于门,以为仪饰。后泛称显贵之家。 唐 牡牧 《酬许十三秀才兼依来韵》:“凭君把卷侵寒烛,丽句时传画戟门。” 宋 陆游 《郡斋偶书》诗之三:“江堕清笳月,霜严画戟门。” 明 陈子龙 《策勋府行》:“五等重开画戟门,千秋遍视丹书字。”
分類:三品
《漢語大詞典》:赐戟(賜戟)
唐 代一品之门设戟十六,二品十四,三品十二。 宋 代因之。“赐戟”谓皇帝特赐门戟,以示优宠。新唐书·忠义传上·张介然:“ 介然 启曰:‘臣位三品,当给棨戟。若列於京师,虽富贵,不为乡人知,愿得列戟故里。’ 玄宗 许之,别赐戟京师门第。”宋史·仁宗纪三:“臣僚许立家庙,功臣不限品数赐戟。”参见“ 立戟 ”。
《漢語大詞典》:立戟
(1).谓竖戟以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既至 王僚 前, 专诸 乃擘炙鱼,因推匕首,立戟交軹倚 专诸 胸。”
(2).古代礼制。凡官、阶、勋三品以上者得于邸院门前立戟。 前蜀 冯鉴 《续事始·立戟》:“立戟 开元 礼:太庙、社、宫殿各施二十四戟,一品十六戟,郡王以下十四戟至十戟…… 玄宗 朝始有戟制度也。”
《國語辭典》:请训(請訓)  拼音:qǐng xùn
清朝时,钦差或三品以上的官员,出京上任前向皇帝叩辞,称为「请训」。
《漢語大詞典》:玉紫
唐 代三品以上的官服,色紫而饰玉。旧唐书·舆服志:“﹝ 武德 ﹞四年八月敕:‘三品已上,大科紬綾及罗,其色紫,饰用玉。’” 唐 杨炯 《公卿以下冕服议》:“仰观则璧合珠连,俯察则银黄玉紫。”
分類:三品官服
《漢語大詞典》:大轿(大轎)
大的轿子。亦特指八人抬的轿子。 清 代三品以上文官乘轿,在京许用轿夫四人,出京则可用八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我 阮老爷 今日钦赐蟒玉,大轿拜客。”《老残游记》第六回:“只见上房里有许多戴大帽子的人出入,院子里放了一肩蓝呢大轿。” 鲁迅 《呐喊·故乡》:“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漢語大詞典》:大都宪(大都憲)
明 代称巡抚从三品为大都宪。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巡抚·大都宪:“ 李日华 《官制备考》:‘巡抚从三品称大都宪、大宪臺、大柱国。’案 李日华 明 人,此盖 明 制。”
分類:巡抚三品
《漢語大詞典》:大宪台(大憲臺)
明 代称从三品巡抚为大宪台。详“ 大都宪 ”。
分類:三品巡抚
《漢語大詞典》:大都宪(大都憲)
明 代称巡抚从三品为大都宪。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巡抚·大都宪:“ 李日华 《官制备考》:‘巡抚从三品称大都宪、大宪臺、大柱国。’案 李日华 明 人,此盖 明 制。”
分類:巡抚三品
《漢語大詞典》:三品院
唐 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员的处所。新唐书·张锡传:“时 苏味道 亦坐事,同被讯,繫凤阁,俄徙司刑三品院。 锡 按轡专道,神气不慑,日膳丰鲜,无损贬。”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元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先是制狱既繁,司刑寺别置三品院以处三品以上官之下狱者。”
《漢語大詞典》:三品刍豆
精美的饲料。其值与三品官俸相等,故称。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君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蒭豆;一鸣,则黜之矣。”亦省作“ 三品芻 ”。 清 林则徐 《驿马行》:“ 太行 神驥盐车驱,立仗无声三品芻。”
《漢語大詞典》:九参官(九參官)
唐 时三品以上的武官,一月朝参九次,故称。新唐书·百官志三:“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号九参官。”
《漢語大詞典》:蓝顶子(藍頂子)
清 代三品、四品官的帽顶子。亦代指三品、四品官职或三品、四品官员。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论愚兄的家计,不是给他捐不起个白顶子、蓝顶子,那花钱买来的官儿到底铜臭气,不能长久。”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这门口我刚来的时候,不是个蓝顶子、正三品都进不来。”
《漢語大詞典》:金鱼符(金魚符)
(1).金质的鱼符。 唐 代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佩带, 开元 初,从五品亦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 金 制,四品以上佩带。见新唐书·车服志金史·舆服志中。亦省作“ 金鱼 ”。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天子使贵人持紫衣金鱼以赐。” 唐 元稹 《自责》:“犀带金鱼束紫袍,不能将命报分毫。”
(2). 辽 代调发兵马的一种符信。辽史·兵卫志上:“铸金鱼符,调发军马……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
《漢語大詞典》:亮蓝顶子(亮藍頂子)
蓝宝石顶子。 清 朝三品官员的礼帽顶子。《老残游记》第四回:“只见一个人,戴了亮蓝顶子,拖着花翎,穿了一双抓地虎靴子,紫呢夹袍,天青哈喇马褂。”
三品十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品之十恶,堕于地狱道,中品之十恶,堕于畜生道,下品之十恶,堕于饿鬼道。见止观一之三。
【佛学次第统编】
十恶即一杀生乃至十邪见是。三品者,谓上品、中品、下品也。
上品十恶 言上品者,或所对境增上,或烦恼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
一、所对境增上者 如弑父母师僧,盗三宝常住物,淫净戒人及至亲,欺诳君父师长等。
二、烦恼心增上者 如极重瞋缠,猛利贪缠等。
三、所作事增上者 如数数杀生,数数偷盗,数数邪见,日积月累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纯从分别见惑所发恶业,名为上品十恶,故是地狱因也。
中品十恶 言中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中品者 夺人天命,盗人天物等。
二、心中品者 烦恼不轻,亦不极猛利等。
三、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杂从见爱烦恼所发恶业,名为中品十恶,故是畜生因也。
下品十恶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下品者 如杀鬼畜盗鬼畜物等。
二、心下品者 微小贪瞋等。
三、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但从任运烦恼所起恶业,名为下品十恶,故是饿鬼因也。
三三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净土论所说女人,根缺,二乘之三体与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