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百世犹接踵


《战国策》卷十〈齐策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388~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睪黍、梁父之阴,则?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國語辭典》:旋踵  拼音:xuán zhǒng
1.一转脚。形容极短的时间。《汉书。卷七○。陈汤传》:「令威名折冲之臣旋踵及身,复为郅支遗虏所笑,诚可悲也!」
2.畏缩退后。唐。张说〈为魏元忠作祭石岭战亡兵士文〉:「嗟尔战夫,烈烈忠勇,奋不顾命,志无旋踵。」
《國語辭典》:接踵  拼音:jiē zhǒng
后面的人的脚尖与前面的人的脚后跟相接续。形容相继不绝。《三国演义》第九三回:「黄巾之后,董卓、催、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
《國語辭典》:继踵(繼踵)  拼音:jì zhǒng
紧接著前人的脚后跟。比喻接连不断。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
《國語辭典》:踵门(踵門)  拼音:zhǒng mén
登门,亲至其门。《孟子。滕文公上》:「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聊斋志异。卷一一。石清虚》:「有势豪某,踵门求观。」
分類:登门上门
《漢語大詞典》:相踵
(1).互相追随。墨子·号令:“严令吏民无敢讙嚣、三冣、并行……相踵、相投、相击、相靡以身及衣。” 孙诒让 间诂:“谓以足跟相躡也。”
(2).足踵相接;相继。 南朝 梁简文帝 《戎昭将军刘显墓铭》:“祔彼故塋,流芬相踵。”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夫君犹龙也,下有逆鳞,犯者必死,然而以死諫者相踵也。” 清 曾国藩 《母弟温甫哀词》:“而 抚州 、 建昌 两府,以是月之季,相踵沦没。”
《漢語大詞典》:顶踵(頂踵)
(1).头顶与足踵。借指全躯。 唐 黄滔 《杨状头》:“将克周於顶踵,俾无失於毫釐。” 傅敷 《感怀》诗之一:“从知顶踵能人利,安用形骸与世违?”
(2).孟子·尽心上:“ 墨子 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后因以“顶踵”谓不顾身体,不畏劳苦,尽力报效。 宋 范成大 《初赴明州》诗:“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封神演义》第二二回:“ 昌 ( 姬昌 )有罪 商 都,蒙圣恩覊而不杀。虽七载之囚,正天子浩荡洪恩;虽顶踵亦不能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九郎:“ 九郎 惊曰:‘两世之交,但可自效,顶踵所不敢惜,何忽作此态向人?’”
《漢語大詞典》:踵至
接踵而来。
分類:接踵而来
《國語辭典》:踵武  拼音:zhǒng wǔ
跟著前人的足迹走。比喻继承前人的事业。《楚辞。屈原。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國語辭典》:企踵  拼音:qì zhǒng
提起脚跟。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文选。刘琨。劝进表》:「义风既畅,则遐方企踵。」
《國語辭典》:不旋踵  拼音:bù xuán zhǒng
1.不转动脚跟,比喻不退却。《商君书。画策》:「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国之乱也。」《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2.来不及回转脚步。比喻时间之迅速。《新唐书。卷一○五。列传。长孙无忌》:「祸隙已牙,败不旋踵矣。」宋。王安石〈和吴冲卿雪〉诗:「纷华始满眼,消释不旋踵。」
《漢語大詞典》:跂踵
(1).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宋 苏轼 《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日与吏民延颈跂踵,虽大旱望云,执热思濯,未喻其急也。” 元 元明善 《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 秦 蜀 士女,跂踵引领。” 明 归有光 《顾夫人八十寿序》:“天下之士,谁不扼腕跂踵而慕艳之?”
(2).举足。比喻顷刻。宋书·自序传·沈田子:“ 泓 丧旗弃众,奔还 霸 西, 咸阳 空尽,义徒四合,清荡餘烬,势在跂踵。”南史·张弘策传:“ 祏 怯而无断, 暄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3).企求达到。南齐书·王僧虔传:“曲全者禄厚,艺妙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刻厉。反本还源,庶可跂踵。” 宋 范仲淹 《四德说》:“后之人孰能生知,宜乎跂踵而勤行矣。”
(4).传说中的鸟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十里,曰 復州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跂踵》:“青耕御疫,跂踵降灾。”
(5).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外北经:“ 跂踵国 在 拘缨 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 大踵 。” 郭璞 注:“其人行,脚根不著地也。”
(6).指边远化外之地或化外之人。 南朝 梁 沈约 《齐武帝谥议》:“ 丹徼 、 青丘 之野, 跂踵 、 反舌 之民。” 谭作民 噩梦诗:“ 蓐收 凛命舞节旄,挺鉞立斩 蛮蛮 、 獙獙 兼 跂踵 。”
《漢語大詞典》:踵息
道家炼气养生之法。亦指呼吸徐缓深沉。语本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成玄英 疏:“真人心性和缓,智照凝寂。至於气息,亦復徐迟。脚踵中来,明其深静也。” 宋 陆游 《独学》诗:“踵息无声酣午枕,舌根忘味美晨烹。” 清 金农 《广陵秋日杂作》诗之三:“屡访花隐翁,踵息无一声。”
《國語辭典》:踵接  拼音:zhǒng jiē
脚趾头挨著脚后跟。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宋史。卷三六七。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分類:接连不断
《國語辭典》:举踵(舉踵)  拼音:jǔ zhǒng
提起脚跟。形容企盼的样子。《列子。黄帝》:「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举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